这可能是我们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与生俱来的沟通技巧吧。
因为我们知道,面对面沟通时一定要尽量用对方听的懂的语言,也就是要跟对方保持在同一频。
这里的「语言」就包括了声调、肢体动作等。
猫的声音是软萌的,我们为了和它们「同频对话」,自然也学着软萌的夹子音。
就如同我们和更年轻的伙伴们聚会,为了融入他们,会用活泼轻松的语气说话;而当我们在严肃的工作场合说话,就会压低声线,显得权威和专业。这一切都是为了融入,与对像同频,为了更好的沟通。
铲屎官总在心里把自己的猫咪当成孩子,我们与人类幼崽对话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夹子音」啊!
不止夹子音,我们还会模仿幼儿用叠字,比如「吃饭饭」,「看车车」。
不止人类幼崽或猫,通常人们面对一切软萌可爱的,我们感觉上幼小弱势的对象,都会不自觉地用夹子音,至少也会降低音量,柔和声调。
一方面,面对更加柔弱的对像,我们会用「夹子音」降低自己的威胁值,表达亲善友好:「你看,我的声音也这么弱,我和你一样柔弱,不会对你造成威胁」。以达成更加良好地沟通。
另一方面,我们会用与对像趋同的声音、沟通方式,以拉近彼此的距离,目的还是达成更加良好的沟通。
并且有证据表明,「婴儿指向性语言」,也就是夹子音,更容易引起猫的注意,它们甚至知道那是在跟它们说话!
所以,哪怕是个大男人呢,也不用为自己的夹子音羞耻,那只是更有效的沟通手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