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难过的时候,请允许自己哭一会吧

2024-10-18亲子

作者 | 王玺

来源 | 王玺心理空间

ID | wangxixinli

因多次自杀未遂,她被妈妈送来咨询。

整个咨询过程中,妈妈如临大敌,生怕一不留神,30岁的女儿又会做出极端的事情。

我问她为何自杀,她面无表情,说自己也不知道,就是一心想死。

她妈妈痛心地说:你看她的样子,从小就冷漠,跟她说啥都没用。

几次咨询后,我发现她的自杀行为可能和父亲的去世有关。

三年前,她爸爸自杀身亡。

半年后,她出现自杀行为。

正好她妈妈提出单独咨询一次,想让我多解更多的情况。

她说:这孩子从小就冷漠,她爸死她没掉一滴眼泪,差点连葬礼都不想参加。

十年前,最疼爱她的爷爷去世,她也没哭过,到了殡仪馆死活不下车,气得我当众扇了她一耳光,死倔死倔的,到最后还是不下车,没参加葬礼。

亲戚朋友背后都议论她,说她不孝顺。我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太冷漠,太无情了。

我心里似乎感觉到了什么。

咨询一段时间后,她再也没有出现过自杀行为,脸上偶尔也有笑意了。

慢慢地,当她谈起小时候,谈起爷爷,谈起爸爸,每一次眼泪都止不住哗哗的流。 她说自己从来不哭的,是咨询让她打开了情绪开关。

跟我之前感受到的一样,她并非冷漠无情,并非毫无情感。相反,她恰恰太有爱、太有情了。

她是家族里最爱爷爷和爸爸的人,她不敢面对他们的死亡。如果她哭了,如果她参加了葬礼,就意味着他们真的死了。

于是她用冷漠和拒绝 (葬礼) ,来否认和防御亲人死亡的现实,并用自杀的方式表达对父亲的深爱和追随。

咨询中,当她压抑的情感被唤醒,能充分释放悲伤,才逐渐接受了爷爷和爸爸已经离世的现实。

当然,她用了很长时间去哀悼,去完成真正的告别。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她都活在冷漠隔离的状态中。

但偏偏身体是诚实的。

人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往往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比如自残、自伤、自杀等极端行为。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出现自伤自杀行为,其身边的人通常会大吃一惊,说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啊。

正是当事人和自己的感受离得很远,更不曾被重要他人看到,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一个人真实的感受是如何被压抑的呢?

通常来说, 感受被压抑来自一种自我保护。

一般从小时候开始,弱小的孩子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得不把真实的感受隐藏起来。

比如当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打斗时,一些孩子会表现得很淡漠,很无所谓的样子,自己该干嘛干嘛,好象没有受到一丁点干扰。

这样的孩子,事后会受到父母的指责,说他们冷漠无情,对父母的战争竟然熟视无睹,不站队支持某一方,或者加以劝阻。

父母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孩子其实是太害怕、太恐惧了,为了回避眼前可怕的冲突,他们不得不切断自己的感受。

惟其如此,才能让自己不陷入到无助、崩溃中,才能不受影响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父母打骂孩子时,孩子会因为疼痛而哭泣,或反抗父母。这时候,父母往往会打骂得更凶更狠,父母的潜台词是:

我是为你好,我教育你是对的,你怎么可以哭,怎么可以反抗呢?

慢慢地,一些孩子会在打骂中变得沉默, 这个沉默其实是压抑了痛苦的感受。

父母会欣慰地认为这是自己教育起的效果,却永远想不到孩子已对他们关闭了情感的大门。

还有很多孩子,当他们跟父母谈论自己的感觉时,常常被父母粗暴地反驳、否定、嘲讽。

久而久之,孩子会怀疑自己感受的真实性,甚至不得不认同父母的感受。

一位59岁的女性来做咨询,谈起自己的子女,她特别骄傲,话里话外都是孩子:

儿子女儿都关心我。


我儿子说我烫头好看,我就去烫了个头。


我女儿说我穿紫色好看,所以我专门穿紫色的衣服。


这个包是女儿建议我买的,这双鞋也是。


我儿子说......

有一次我问她:你会自己做一些决定吗,比如选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

她说:没有哎。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我从来都听孩子们的,或者听我老公的。

原来她一路走来,从小听父母的,长大听老师的,婚后听老公的,有了孩子听孩子的。

她没有自己的感受,一直活在别人的感受里,以别人的感受为准。

没有自己的感受,或者和自己的感受失去连接,往往来自孩子小的时候, 被父母过度照顾和入侵 有关。

父母觉得冷,便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说热,想脱一件衣服,父母说:明明很冷,你怎么会热呢?

孩子已经吃饱了,父母说:你还饿着呢,再多吃一点。

父母喜欢吃鱼,孩子不喜欢,父母说:你真是个怪物,这么好吃的东西都不喜欢。

有人说,我每天吃什么穿什么,都是父母决定的。甚至连对季节的感受,他们也是从别人的穿衣打扮中去把握的:

别人穿短袖,开空调,那我也穿短袖、开空调。

别人穿厚衣服了,那我也穿厚一点。

一些有进食障碍、长期暴饮暴食的人,往往是和自我感受疏离的人;

他们已经丧失了觉知与判断力,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吃饱了,常常会吃到停不下来,他们机械地吃啊吃,直到肚子快撑爆了,才停止进食。

在一些父母眼里,孩子的感受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叛逆的、怪异的。

他们从不观察或询问孩子的感受,也不接受孩子真实感受的表达。他们认为自己和孩子是一体的,自己的感受就是孩子的感受。

这一点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多孩子的学校适应不良、社交恐惧症,都与此相关。

在家里还好, 一旦进入外部环境和其他关系中,孩子往往会有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他们没有自己的感受,或者说不相信自己的感受,无法判断自己怎么说、怎么做是对的。

一些孩子甚至因此而退缩,拒绝上学或社交。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往往对外部世界感到害怕,有无力掌控的恐惧感,容易在各种事件或人际关系中纠结、焦虑。

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很容易有从众心理,成为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

在咨询中,我常常询问来访者的感受。

一些来访者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一些来访者则一口回绝:我没有什么感受。

对比较隔离的来访者,我喜欢一次又一次把他们拉回到当下的感受中来,这常常令他们感到不耐烦,甚至有些生气:

我没有感受,为什么要谈感受?直接谈事情不好吗。

等到咨询一段时间,很多感受出来了,来访者会主动谈论它们,娓娓道来,非常生动。

神奇的是,当他(她)们可以谈论感受的时候,整个人也开始变得柔软了。

当一个人远离了自己的感受,离真实的自己也就远了。

人是活在感受中的。我们通过感受来确认自己的存在。

人与人的关系也是通过感受来连接的。

自我感受缺失的人,难以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我认为,判断一段关系是否真的亲密,最重要的是看双方能否交流彼此内心真实的感受。

远离自己内在感受的人,早已习惯活在头脑的层面,凡事以功利性的目标为准,忽略了生活的过程与细节。

这样的人来咨询也抱以功利的心态,就是你赶快让我好起来,让我成为完美强大的人,愿望和目标之间的过程最好直接掠过。

很多成功的人,往往是感受性很强、尊重自己感受的人。

一个人只有和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一起,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才会少走弯路,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 因为这份热爱投入地去做事情,而全身心的投入就会带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