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妈妈后,我就再也没有做过以前的自己了。
那位离经叛道的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而撞上的东西,是我的孩子,柠檬。
一、成为妈妈后,我在做那个「不断扩大自己能力边界」的自己。
过去,我所谓的「做自己」就是当一个天性懒散的「佛系派」。
曾经和小团队一起做了几个APP,用户数一直在涨,却因为后期团队成员退出、自己工作压力太大,没有坚持下去;
没怀孕前,总是嘴上嚷嚷,
我脸太圆了,要去跑步减肥!我腿太粗了,要去健身塑形!
我腰太粗了,要练瑜伽减肥!
而结果是,
跑步2周,完;健身卡开了2个月,完;
瑜伽馆体验5节,完;
我以为自己很多事情坚持不了,或者做不好,是我的能力有限,是我的天性使然。
但因为成为妈妈,我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体验:
上体、下体都是破破烂烂的自己,在镜子里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的自己,体重高企不下的自己......这促使我在产后第4个月开始,成功培养了自己「每周参加3次瑜伽课堂」的习惯:
因为成为妈妈,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败:
新手妈妈的迷茫与无助、隔代育儿的矛盾所带来的自我否定、厨艺白痴连做孩子辅食也得从头学起......这促使我陆续地做了很多改变:
戒掉晚睡的坏习惯,开始早睡早起、规律运动,
知乎周更输出,
从「厨渣」变成「厨娘」,
......
成为妈妈以后,因为与那些「不美好」的一面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那个愈发能坚持、能精进、能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的自己。
二、成为妈妈后,我在做那个「努力用行动穿越情绪」的自己。
成为妈妈后,最大的体会就是,我多了许多负面情绪:
痛苦,
无论在公司、还是在家里,再也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因为有了孩子,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做事情;
无奈,
一天只剩下可怜的碎片时间,似乎除了刷手机,什么都做不了;生气与无助,
因为立场不同,与家人总是有许多矛盾;工作与家庭的责任让我体力和精力都跟不上,身心疲惫;
自我否定,
学了很多养育孩子的知识,却感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我看来,对生活失去「掌控感」,用抱怨等的批判思维来应对感受,才是「失去自我」的根源。
在【改变提问,改变人生】([美]梅若李·亚当斯Marilee Adams)里,有关于让人走出评判思维的方法:
一个「万能句式」能帮助自己走出抱怨——遇到问题,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如何才能......?」Q:我就是没有更多的独处时间,那我如何才能找到更多的时间?
A:于是,我学习如何记录时间日志,帮助自己找到「时间黑洞」;
Q:我就是每天只剩下可怜的碎片时间,那我如何才能用碎片时间做更多的事?
A:于是,我学会分解任务,把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以最大程度利用好碎片时间;
Q:因为立场不同,我与家人总是诸多矛盾,那我如何才能与他们更良好沟通?
A:于是,我实践家庭会议、鼓励队友参与知乎亲子训练营,让他更多地参与家庭决策;
Q:工作与家庭沉重的责任让我身心疲惫,那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放松与接纳自己?
于是,我去做月度复盘,通过观察和反思,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充电方式;
Q:我感觉虽然读了很多书却还是对孩子束手无策,那我如何才能更好地实践育儿方法?
A:于是,我开始努力在平台分享、输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认为信息经过整理和教授才会成为知识。
成为妈妈以后,因为与那些「失去掌控」的一面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一个看清事实,用行动替代抱怨的自己。
三、成为妈妈后,我在做那个「更聚焦目标」的自己。
我从2018年开始,一直在践行【只管去做】这本书。
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这个人生九宫格。
人脚下踩着的是三个根基,包括健康、财务、社交。人左右手握着的是工作和家庭的责任。
人头顶上是三种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享受,体验突破的愉悦享受,还有休闲娱乐的放松享受。
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每一个方面,我都为自己设置一些具体的目标。
我会在我的滴答里为自己建立三大文件夹:自我、工作、家庭;
我会做每年的年度计划,每个格子里,用smart原则,写上2-3个年度目标;
然后落地到每月的月度计划;
我会每天为自己设置「三只青蛙」,只要求自己完成最重要的三个任务,抓大放小,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
成为妈妈以后,因为与「可支配时间大幅减少」的事实相碰撞, 「做自己」是在做一个更聚焦地实现重要目标的自己。
记得刚结婚时,身边有很多人嘱咐过我,
要珍惜能独处的时光,珍惜二人世界,因为有了孩子以后,你就会失去自我,三句不离孩子,满世界都是他。现在回想起来,这句话,对了一半:
有了孩子以后,我变得三句不离孩子,满世界都是他;
但也是因为成为了妈妈这个角色,也让我离「做自己」更近了一些。
附提到的两本书,微信读书都有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