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后,家长们就会比较在意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毕竟遇上一个好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了。
但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和日常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有些家长比较急躁,遇到事情就开口质问:「你们当老师的怎么回事啊?」或者想让老师帮忙,结果一说话就像是在安排人家:「老师你把我家孩子外套收一下。」
虽然老师不会很计较,但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些不舒服。
而有些家长和老师沟通时,就会很注意措辞,让老师觉得很自然、心情愉悦。
如果常和老师说这3句话,老师自然会多关照孩子,比「送礼」还管用。
我们日常和老师打交道,无非就是想向老师求助、表达不同意见,或者面对老师的「告状」。那这时候,我们要怎么应对?
①老师,我想问一下
这句话,应用在你面对孩子的情况束手无策,想向老师求助的时候。
有些家长可能态度非常好,但问的问题太广泛,导致自己得不到非常好的答案。比如孩子好像很努力,但就是考不好,你直接问:「老师,孩子考得差怎么办?」
这问题太笼统了,你要问怎么办,老师也只能告诉你,孩子自己要认真上课、家长多督促之类的。
你好像知道怎么做,但又似乎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我们要问得具体一点,并且越具体越好。
比如孩子考不好,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这不好的部分找出来,然后询问他平常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然后再问老师:「老师,我想问一下。我家孩子平常每天会默写5个词组、读一遍课文,但他阅读理解部分总是丢分,您看看有什么具体方法可以改进吗?」
有这样具体的说明,老师就能更了解你家孩子情况怎样,他也就能针对性给出具体的方案。这样沟通更有效。
②老师,我有点担心
这句话,用在你想提建议的场景中。
有些家长提建议,很直接,容易让老师下不来台,比如:「老师,我家孩子下楼梯都差点被挤摔跤了,你都不看着点吗?」
这样指责式地提意见,老师虽然注意到你家孩子安全了,但心里可能也有丝不开心了。
我们可以用 「老师,我担心」 这样的句式,来温和地和老师沟通。比如:「老师,我看到孩子们下楼梯有些挤,我担心他们会摔着,您看是不是可以分批让孩子们下楼呢?」
这样的表达,既委婉地提醒了老师,又表达了你的看法,减少冲突。
③可以具体说说吗?
当老师跟我们告状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时,我们通常会说:「不好意思,给您添麻烦了,回头我一定好好教训他。」
这样的回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你就算教训孩子,孩子还可能再犯,老师还觉得你不负责任,跟你说了问题你都不好好管。
我们不妨问一问:「您可以具体说说,他表现不好在哪些方面吗?」
老师就会告诉我们孩子具体的行为是哪些,这能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孩子情况。然后再问问:「您觉得,针对这么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庭和孩子3方的问题,而不是把压力全丢给家长一方。
怎么样,这3句话,是不是又简单又实用呢?
当然,和老师沟通得再好,你就是说出花来,我们最后看重的,还是孩子具体表现。
如果孩子天天不做作业、不好好背课文、一问三不知,那我们就是口水都讲干,孩子可能还是不被重视。
所以,想要孩子被关注、被喜爱,最主要的,还是要靠他自己。
虽说老师会一视同仁,但我们也曾是学生,从我们过来人的经验也知道,那些积极、主动、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就是更受老师欢迎一些。
那当我们成为家长,怎样才能让自家孩子,成为一位优秀的孩子呢?
我一位老师朋友说,很多重点名校老师,都会推荐孩子读【清华北大学霸都在用的100个记忆方法】。
这套书分3本,侧重讲了100个高效合理的听课习惯、100个简单实用的记忆方法和100个轻松巧妙的学习细节。
像【100个听课习惯】中就总结了4大板块:如何高效听课,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做课堂笔记、消化课堂知识,运用不同的听课模式,如何规划预习和总结。
而【100个记忆方法】,更进一步教孩子提高记忆效率。
比如预习时不是瞎看,而是教孩子有针对性地去记忆要点,这样听起课来事半功倍。在复习时又改记忆什么,让学的知识不再被遗忘。
像「顺口溜」记忆法、多通道记忆法、厚薄读书法、「吃甘蔗」记忆法、「角色互换法」等等,每个学科都可以用,打开孩子记忆的新世界大门。
【100个学习细节】,则通过名校优生的经验之谈,教孩子如何「四选」习题,如何提高答题技巧,当记忆突然「卡壳」时该怎么办,等等。
【清华北大学霸都在用的100个记忆方法】方法实用,实操性强。孩子看到就能运用到课堂、写作业、预习和复习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孩子品学兼优,我们光说「你要加油」「你要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在一旁干着急跳脚找不到方法也是没用的。
最主要的,是孩子自己找到好的方法,高效学习和记忆,才能从根本上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清华北大学霸都在用的100个记忆方法】一共3本,是我们家长的好帮手,也是孩子的好老师。
链接在上面,想要孩子自主学习、家长省心,我们就不能错过~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开学必备好物#
更多精彩推荐:
奶奶和姥姥的区别,其实孩子拎得清,这3方面看得比大人还透彻
夫妻最佳「年龄差」是多少?不是3岁也不是5岁,这个数很般配
研究发现,若孩子喜欢这个颜色,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要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