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如何带宝宝看博物馆?

2019-05-29亲子

我们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呢?

往大了说,博物馆告诉了孩子们

我们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该往何处去

往小了说,亲近博物馆可以培养出一个终身学习者。

1. 学前儿童是如何学习,构建知识结构的呢?

无他,

唯玩而已!

而博物馆是一个多么好玩的地方呀,充满了未知与体验的机会。

儿童通过体验去发现,去思考,形成经验和概念,再将获得的经验去应用,通过思考获得组合提炼后的 深层次的经验与概念。

而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 形成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经过 分析和推理的 高级思维过程,形 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是一个 螺旋式的学习 发展过程 [1]

图1

所以,去逛博物馆,不一定要抱着一定要学点什么的心态。博物馆的价值 不在于获得某些特定的知识 ,而在于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 学习的思维方法

2.博物馆里发生的学习过程

我们来看一幅图

转载请注明 @知乎伊米妈妈

这张图展示了促进儿童在博物馆活动与学习的策略框架图。

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儿童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不仅仅有与环境的互动,还有与科技的互动,更重要的还有与成人 的互动 。其中还有重合的部分4.5.6.7。

我们来说说成人(家长/解说员)在儿童参馆过程中的重要性。

提出社会理论的维果斯基(Vygotsky)特别强调过脚手架/支架(Scaffolding)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这是成人在协助孩子完成任务时提供的言语和非语言指导,以帮助他们理解任务,完成任务。
支架有六个步骤,分别是引入 (recruitment)、示范 (demonstration)、简化作业(simplifying the tasks)、维持参与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给与回馈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controlling frustration)。支架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处于现实发展水平的学习者,跨越贴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鼓励、讲解、提示、回馈、演示、点拨、指导等都可以作为支架使用。

参展过程中的如果有陪同讲解员,那么讲解员就可以充当 支架 的作用。

如果没有讲解员,则需要陪同家长起到 支架 作用。

听起来好像很难?其实也没有。

家长只要把握住,在参展过程中多问开放式的问题,以启发孩子的思考,比如:

  • 你觉得......
  • 你认为.......
  • 除了问问题,家长也要保持在参观过程中的参与度。不是站在一边袖着手看孩子玩,而是要走上前和孩子一起玩,才能发现孩子的可教学点(teachable moment),一些能激发孩子思维的对话就可以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3.博物馆的类型与交互设计,给我们的启发

    1.儿童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针对年龄在 10岁以下的孩子 ,让孩子在探索环境中的游戏行为进行学习。

    下面是几张我带娃去参观儿童博物馆的图片:

    孩子们在模仿开宇宙飞船:

    体验超市购物与收银

    各种不同的生活和职业体验

    研究表明 [2] ,学前儿童在儿童博物馆中的学习超出了对事实和学科内容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扩展到了程序或因果学习等发展领域。

    但是同样,在儿童参与的过程当中,家长也要充分参与,给予脚手架/支架(scaffolding)的协助。 有没有scaffolding,学习效果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爸爸边带妹妹玩,边简单讲解向心力。

    Tips:参观儿童博物馆,不要仅仅以儿童为主导,而是要家庭为主导。父母要参与进儿童的游戏行为中,将学习体验扩展到博物馆之外 [3]

    2.科学博物馆

    绝大多数孩子都对科技馆情有独钟,因为这里有好多新奇的东西。

    但是是不是去科技馆让按按按钮,操作几个实验就算有效学习了呢?

    科学家回答: 不是的。

    参观科技馆有以下三种方法:

    1.脚手架风格 Scaffolding style-适时提问讲解

    2.解释型风格 explaining style-全程讲解

    3.自由参观法 free- style -让孩子自己按按钮,操纵展品

    研究发现:

    脚手架风格 的指导下,儿童会更积极的去操纵展览品,

    解释性风格 的指导下,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探索行为 [4]

    自由选择活动 (例如按下按钮,操作展品)导致孩子的理解不足,从而产生沮丧情绪 [5]

    我们参观科学中心:

    操作DNA序列,

    挖掘恐龙化石

    体验重力与之质量的关系,大人孩子都玩的不亦乐乎

    Tips:现在的科技馆互动设计都非常丰富,所以重点还是回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对话上。

    参观科技博物馆,家长可以给予孩子 有限的选择 ,鼓励亲子之间 的互动和对话 ,将其自然的好奇心发展为更丰富的学习。

    3.自然历史博物馆

    今天具有3D模型和 现场展览的历史博物馆,可以使儿童相对于教科书中的传统数字和绘画插图,来构建 更丰富,更真实的心理表征。

    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物件,儿童接触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了解人们对历史的解读。

    历史博物馆太适合讲故事了。通过故事的方式把展览与游客连接起来。戏剧化的情节和表述可以极大的激发儿童的探索欲与兴趣。

    举个例子:

    圣诞节,我带孩子去了历史建筑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更适合大孩子,但是因为博物馆的故事会+workshop,让它与孩子产生了亲近感。

    故事分成了好几个小剧场,分布在博物馆的不同区域,孩子们在前往每一个剧场的过程中,也是在游览博物馆的过程。

    主题:谁才是真正的圣诞老人呢,第一幕,出场的是St-Nocholas

    第二场我没拍下来Befana,

    第三场是Little Lucy,

    换了三个场景,我们把博物馆也看了个大概,

    最后来到了圣诞老人的面前

    在故事结束以后,还衔接上了一个手工workshop,让孩子们制作圣诞老人手工。

    孩子趴在地上看城市的变迁

    我非常喜欢这个活动,他把

    故事+参观+活动

    这三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故事的悬念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又带给了孩子们丰富的体验,最后通过手工进行应用。一个完美的loop扣上了。

    故事与历史简直是最完美的搭档啦!

    Tips: 如果历史博物馆没有提供这样的故事活动,家长是不是可以提前准备一下,了解背景,了解产品,自己构建一个小故事,在展览过程中引导孩子参观呢?

    4.艺术博物馆

    很多家长觉得艺术博物馆最难带孩子去,我觉得倒也不尽然,现在的艺术博物馆也在用各种形式吸引小参观者,

    比如,越来越多的艺术馆开始提供 动手活动 。这些 动手活动 鼓励儿童与艺术家合作的想法建立联系,并 依靠儿童的经验加深他/她对艺术品的理解。

    举个例子:

    我们参观完展览,孩子可以自己画出印象最深的那幅画。

    参观完拿破仑展览,孩子可以参加手工,做一个拿破仑人偶,演戏剧

    那么在参观艺术馆过程中,如何适当使用「脚手架「来引入视觉艺术语言和概念呢 [6]

  • 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品的特定方面
  • 提出开放性问题
  • 给予解释
  • 回顾经历,鼓励孩子连结知识
  • 提出建议,给出思路
  • 进行假设(或想象或想知道)以激发好奇心并鼓励进一步探索
  • 比如,我们观察到画面里有海洋,有动物,我们可以将注意力放在 声音上
    你看到画中的小鸟了吗?你能想象它的叫声吗?试试看发出它的叫声
    这个小鸟叫什么名字呢?我们书里看过吗?
    你看到画中的大海了吗?海浪是什么声音呢?试试模仿海浪的声音
    你还记得我们去年去看过大海吗?那个大海与这个大海看起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如果让你画大海,你会怎么画呢?

    类似这样的问题,把孩子的感受与艺术结合起来,把孩子过去的经历与眼前的画作结合起来,让孩子与绘画者隔着时空产生共鸣。

    Tips: 美术馆参观过程中的亲子对话,scaffolding支持孩子思考,参观完最好有动手活动加深孩子对艺术的理解。

    这里,我额外再分享一次参观艺术博物馆的经历,这个展览创新的把音乐,投影与艺术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超强的浸入感给了观者与众不同的体验。

    这就是 梵高想象 3D画展,3D投影加上音乐的运用,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我们带了两本梵高的书去看展,看展前的一个月也和娃一直在读梵高的主题绘本

    分享一个我从自己微博上扒下来的视频:

    3D梵高展览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6249571787251712

    蒙特利尔每个月的第一个周六是博物馆日,这一天,全市几乎所有博物馆都对外免费。我们非常喜欢在这一天带孩子去参观,这是一段温馨的家庭时光。

    培养孩子亲近博物馆,也是在培养一个终身学习者。

    @知乎亲子

    参考

    1. ^ 1 https://drpop.org/what-is-popular-education/
    2. ^ 2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2151-6952.2001.tb01164.x?casa_token=ALcW69nCA2YAAAAA:KSAtf_A8hYJJehSk51fBtcqKijN_POJuJ4uBtkDyKJTKScGOizkCYL3uI7UpixlODGKN3DZpDcF-zMk
    3. ^ 3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Integrating scaffolding experiences for the youngest visitors in museums&journal=Journal of Museum Education&volume=37&issue=1&pages=29-38&publication_year=2012&author=*Wolf,B&author=Wood,E
    4. ^ 4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scale: Assessing young visitors hands-on behavior in science museums&journal=Science Education&doi=10.1002/sce.20394&volume=94&issue=5&pages=794-809&publication_year=2010&author=*Schijndel,TJP&author=Franse,RK&author=Raijmakers,MEJ
    5. ^ 5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_lookup?title=Learning in a personal context: Levels of choice in a free 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ci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s&journal=Science Education&doi=10.1002/sce.20174&volume=91&issue=1&pages=75-95&publication_year=2007&author=*Bamberger,Y&author=Tal,T
    6. ^ 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84-016-9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