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的一节早教课里发生了一桩「惨案」,一位2岁多的小女孩子把另一个同龄小女孩咬了,哭声瞬间响彻整间教室!被咬的当下,我和两位妈妈快速来到孩子旁边。幸好,咬人的孩子是隔着衣服咬到的手臂,不幸的是,即使如此,被咬孩子的手臂立刻牙印凸显,鲜血直冒出来,没过一会,被咬部位就发青了!被咬孩子妈妈先是吃惊,吃惊于一个2岁孩子怎么能咬得那么重;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那么大委屈,妈妈立刻变得怒不可遏!而咬人孩子的妈妈惊慌失措,硬拉着自己的女儿道歉,但女儿极不配合,妈妈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这个情况,你们是否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年龄还不到3岁,本应是如同天使般的年龄,却突然变得爱打人,咬人,并且这种攻击有时来得莫名其妙。你即搞不清楚孩子攻击他人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改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别担心,今天我将分享三步思维法,帮助你解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第一步:了解什么是攻击性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有意的行为。家长可能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攻击性没有太多的恶意,仅仅是因为喜欢的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走,或是别的小朋友抢占了自己的「领地」。这个时候孩子的攻击被称为「工具性侵犯」,孩子以侵犯为手段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侵犯行为。相对来说,这种攻击性行为比较好理解,家长们早已习以为常。
然而,还有一种攻击性行为,它源于孩子的愤怒,旨在将痛苦施加于他人的侵犯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往往会让家长有「哎呀,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坏」的感受。
不管你的孩子是哪种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小朋友造成伤害是事实,因此,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那么,攻击性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二步:发现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发育
孩子在2~3岁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大人」,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认可。但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可能会通过攻击性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你仔细观察孩子间的互动,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越是语言表达不好的小朋友,越容易情绪激动,也越容易动手打人。因此,当你的孩子处在这个容易「打人」的年龄阶段,陪伴孩子时一定要离孩子近一点,如有发现可能的冲突,及时引导。
2.一些生理因素
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处在特别炎热的环境里,你就会特别烦躁,如果和他人有一点小摩擦,就有可能产生冲突。是的,心理学有一些相关的研究,发现一些生理因素会导致攻击性行为,包括炎热的环境,醉酒,身体上的痛苦等。如果你的孩子也处在类似的情况下,你要留意孩子的反应和举动。
3.模仿习得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是的,父母是怎样的人,孩子也会是怎样的人。人们通常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特别是他们所尊重的人和机构)来学习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可以通过模仿观察习得。
班杜拉的波波玩偶实验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用于验证社会学习理论。在这个实验中,班杜拉观察了儿童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观察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在没有成人榜样在场的情况下,也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而观察到非攻击性行为成人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要少得多。
所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很大影响。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动辄使用暴力,孩子可能会模仿并内化这种行为。
若要孩子播撒友善之光,家长请先以温柔之雨滋润孩子心田。
4.社会情境与攻击性
在社会心理学中,特别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影响。你的孩子也许语言发展得不错,生理状态也良好,平时也没有哪个家庭成员给孩子做过暴力的示范,但你的孩子就是狠狠地咬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回事?这就有可能是社会情境所造成的影响了。
所谓社会情境的影响,就是无关乎孩子的美德,素质,任何孩子在这种情形下都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些社会情境包括:
挫折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会产生攻击。比如,你的孩子正在搭积木,好不容易搭得很高了,却被一个冒失的小朋友碰倒了。这时你家孩子可能攻击那个「冒失鬼」,即使他不是故意的。
挑衅
你也许不会相信,一个挑衅的眼神也会引起攻击。但事实的确如此。这种情况极容易被家长们忽视。有一次,我就亲眼看到过眼神挑衅引发冲突的例子。
一个小女孩拿着玩具在一个小男孩眼前晃来晃去,也许小女孩子的本意是引起男孩的注意,然后一起玩耍。但小女孩的眼神充满挑衅,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结果,小男孩不堪其扰,反手一个大嘴巴子扇了过去。哭声响起,两个孩子扭打到一起。
第三步:解决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攻击行为的原因搞清楚了,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1.正面强化与建立规则
所谓正面强化,就是当孩子表现出友好的行为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
很多家长都习惯性地用批评和惩罚来解决孩子的问题,但家长会发现你越是严厉的惩罚,孩子的攻击性就越强。为什么?因为你的严厉惩罚不就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吗?所以,严厉惩罚要不得。
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一起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当孩子违反规则时,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当孩子出现了攻击性行为时,适当惩罚,你可以尝试将孩子抱在怀里,实行「几岁几分钟」原则,告诉孩子因为他打人了,他需要在你怀里呆上几分钟,这期间哪都不能去。如果孩子不能道歉,家长先代替自己的孩子道歉。与此同时,家长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好的行为上,比如孩子分享了他的玩具,你就应该及时表扬,给孩子竖起一个大拇指!
2.引导表达
教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如通过语言表达、画画、音乐等方式。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频率。
当你知道你的孩子有打人的情况,并且当下处在孩子很多的社交环境里,请始终记得「和孩子保持一臂距离」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有冲突时及时地引导孩子表达,避免「事后诸葛亮」!
3.创造和谐环境
在家里营造一个和谐、友好的氛围,减少争吵和冲突。同时,鼓励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家长始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发展过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家长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攻击性行为不是什么「妖魔鬼怪」,不用惶恐不安,希望上面的三步法能够帮助你解决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让我们一起为孩子的美好未来努力!
如果宝妈想进一步了解攻击性行为,可以参考【社会心理学】相关章节。我推荐阿伦森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