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其实不在「逼」字,我感觉题主这样问,更想知道「儿时苦苦学习,长大能有多大收益」?
因为正常人都知道 「逼孩子学习」没用,或有很大副作用。
所以,我不想讨论「逼学习」的利弊,更想讨论 为什么要去push孩子学习。
一、除了外在收益,学习更锻炼内在力量。
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 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
也就是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就不能只是傻白甜了,父母也不能只宠爱满足孩子了,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说白了就是「 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 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 ,所以 社交技巧 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一。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 勤奋感 。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 ,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 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如果孩子
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
,他们就会以
能力的美德
离开这个阶段。去往下一个青春期,发展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有机会在青春期话题再分享。)
但勤奋感这个任务可以继续发展,不是说后面就没机会了!
Erikson的理论只是说,每个阶段最突出的发展任务是什么,青春期同一性的发展开始突出,但勤奋感可以在初高中、大学继续获得。
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所以,教育是孩子外在体面、内在强健的必要考虑因素,支棱起来最好。
内在能力感,会让一个人显得有活力,有一种「少年感」。
但还需要强调一点,不能以牺牲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优秀,神一样的存在,但就是不怎么招人喜欢的人? (具体可参考下面这个回答)
二、其实,优秀的孩子都是被父母「催眠」的,而不是被逼出来的
找到了方式方法的父母,就是在「温柔地或愉快地鸡娃」。
我曾经见过一个爸爸,段位特别高的是, 他天然的坚定不移的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的、会学习好的!
他在我的课上,对一群焦头烂额的全职妈妈和高管风格的强势妈妈们说:
你们 要把「该不该逼孩子学习」,变成「坚信自己的孩子就是爱学习」!然后,我们要一起讨论的是,科目科目,内容内容, 让孩子聚焦地如何做对每一道题,让他自信!
孩子一定会学习好的呀!你们要做的是跟我一样相信! 当然我不能逼你们。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厌学、或学不好, 你首先要检验自己,是不是不相信孩子能学好?
这一点特别精神分析,我见过有些家长:
还有一些家长会因为自己小时候成绩不好,希望孩子成绩好,来弥补。但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对于学习这件事:
三、逼孩子?你先逼自己试试
孩子的学习,天然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重视学习、辛苦时能给孩子充电、努力时能做好榜样的真真实实陪伴和付出的父母。
也许大家会想到那些传说中父母从来不管孩子的学霸:
想通过讲大道理,而不实实在在和孩子一起吃点苦,不和孩子一起通过积累「小成功」去品尝「学习的甜美果实「的父母,是不大可能得到孩子信赖的。
题主说「抱怨」读书太辛苦,也许孩子潜台词是:
我在下面这个回答里写过,我爸小时候怎么陪我学习的,怎么 「身体力行」 的。
我考初中失利,差1.5分没有考上当时对口的重点初中(三中),他才有了一丝丝沉默和焦虑,但没有任何批评。我就进了普通高中(二中),那是我第一次品尝到挫折的味道。也因此恍惚了一两个月,一次月考,我的数学差点没及格,老师就找我爸,我爸就说,确实我属于语文比较好的,数学弱一些。
那天,我爸回到家,就和我商量说:
「我觉得你的数学,比其他科目都要弱一点,如果我们想提高,就需要多一些时间预习复习改错题。」但那时我家离学校很远,晚上写作业没有时间,如果想「自己加餐」,就只能早起。于是我爸问我:
「要不我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比别人多学40分钟?」 (我一般6点多出门,7点之前到学校)我说:「好」。
我爸说:
「那你想好,一旦决定了,就是3年哦!毛主席说:一个人做好事容易,难的是天天做好事,5点早起一天容易,难的是天天5点起,你能做到吗?」(毛主席这个比喻我印象很深,他当时绝对是这样说的,哈哈)
我说:能。
从此之后,周一到周五,我爸都会5点钟起床。
就这样,坚持了3年。
并不是要牺牲自己的生活,完全为了孩子,而是「 身体力行,尽力而为」 吧!
只要你可以给孩子充上电,而不一定五点起,不要纠结形式。
我写自己的回忆,不是希望大家纠结于细节,而是整体感受下:
以上,谢谢。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