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学会什么叫做 真正的尊重 。良好育儿的基本准则就是尊重式育儿。
尊重式育儿 是我在我的新书里的概念,本文受到版权保护,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抄袭洗文。
「尊重式育儿」是我对我的新书【婴幼儿规律作息实操手册】中育儿理念的一个概括,当你可以对你的宝宝真正做到像尊重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一样尊重,你才能真正去理解你的宝宝,才能做到及时适当的回应和引导。
对于尊重式育儿,我整理了七大基本原则,在你阅读本书并准备实操时,请反复回来品味这七大原则,它们会帮助你更好的活学活用,并且把你的爱发酵成有价值的点滴行为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这七大原则分别为:
1. 信任与依赖,健康安全感的建立2. 重视沟通方式与情绪真实表达
3. 不侵犯·不过度干预·保留界限感
4. 育儿先育己的以身作则
5. 高质量陪伴与独立玩耍同等重要
6.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7. 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换位思考
原则一:信任与依赖,健康安全感的建立
我们有很多妈妈经常把「安全感」三个字挂嘴上,但实际上,安全感是怎么来的其实一点都不清楚。
「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很玄,但又无比重要,在我们做任何事之前,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将有损孩子安全感」,你都会犹豫不决。那么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孩子的安全感来源路径如下:
新生儿出生后就会尝试去认识照顾他的人,通过每天照料者对他的照顾、以及与他的沟通,他能感知到照料者的情绪,并且会去根据照料者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这样每天的点滴照顾中,婴儿开始学习信任。而信任的程度将决定他与照料者之间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这位照料者的行为是否让婴儿产生依赖。照料者不同的回应方式决定了依恋关系的类型。(关于依恋关系的类型可以看我曾经写的下面这篇文章中「安全感」的具体描述)
值得信赖的照料者会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而不那么值得信赖的照料者,会让孩子产生不信任感,从而建立起非安全型依恋关系
(注意:非安全依恋关系并不是只有冷漠暴力会产生,过度的干预与束缚也会产生非安全型依恋。)
当孩子与照料者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他也会学习将这样的相处模式延伸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安全感」了。
那么,什么样的照顾者是值得依赖的呢?其实对于婴儿来说,就是看照料者能否在最恰当的时间给出适当的帮助,来准确及时的满足婴儿的需求。当婴儿被反复地准确及时的满足时,他就意识到他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被理解并且被满足,他对照料者的信任就能逐步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婴儿的安全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所以作为父母,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就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而这样的人需要具备以下素质:
1. 及时准确捕捉到孩子发出的需求信号,不忽视无视误判孩子的需求2. 做事有一致性,有规律,让孩子对你即将做的事情有预期,而不是突发奇想的随意而为
3. 认同理解孩子的情绪,并支持鼓励他表达出来
4. 尊重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利,不去过度干预或束缚孩子
原则二:重视沟通方式与情绪真实表达
你可能会说:「小婴儿哪来的什么沟通方式,他连话都不会说哎~」
其实,宝宝从出生就在与你沟通,只不过他的沟通方式不是说话,却比说话要丰富的多。比如他会通过哭、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所有他能利用的方式,试图与你「对话」。当你不把你的孩子当作脑袋空空的小可爱,而当作一个独立的会表达会回应的人时,你才能做到高质量回应式照料。
当你想要和你的宝宝沟通时,你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喋喋不休的讲一大堆道理和故事,而是要想你的宝宝喜欢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你会发现婴儿不会理解长篇大论,他们更喜欢话简短、有有趣的声调、你说的话都有相应的行动。
没错,肢体动作与表情结合着简单的短句阴阳顿挫的蹦出来是他们最喜欢的。当你在做每件事的时候,你都可以简单描述后,再做出动作,给孩子留些时间去把你说的话与做的事关联起来,同时孩子也会给你一些肢体表情的回应,你能很好的捕捉到再进行进一步交流。
在本章第一节里关于两种换尿布的不同沟通方式的描述里详细的描述了一个善于与宝宝沟通的妈妈是怎么做的。你可以举一反三的用这种回应式照料去照顾你的宝宝。
除了沟通方式,还要坦诚的说出你真实的想法。相信每个新手妈妈都有崩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时刻,你不需要伪装自己假扮自己是个时刻完美的妈妈,当一个妈妈之前你先是一个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以身作则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教你的孩子认识自身感受。但是记住,你只是诚实的向孩子表达你的真实感受,不是任性的无节制的发泄情绪,更不是将孩子当作情绪垃圾桶,学习用更好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绪,并且给自己放个小假补充能量。当你可以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你的孩子也会变成一个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
原则三:不侵犯·不过度干预·保留界限感
当你把你的宝宝当作一个完整独立的人来看时,请记住一个完整的人是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的。
「尊重」这个词背后有几层含义: 有礼貌的对待、不被侵犯、保持界限感。当你看着你的宝宝时,请想象一个界限,在界限范围内,你需要征求婴儿的同意或回应而不是随意而为,你可以默默的观察守护,但只在婴儿提出需要你帮助的要求时,给予他适度准确的帮助,而非大包大揽的过度干预。当你在与他对话时,试着蹲下和他保持一个水平线,而非高高在上。请你不要忽略掉婴儿的存在,或者取笑因为他幼小无助带来的可爱笨拙行为,这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当你准备抱起你的宝宝、或者拉着他的脚换尿布之前,记得先告诉他你即将要这么做,并等待他的回应,征求他的同意。
也许你会觉得可笑,婴儿那么小根本什么都不懂也不会说话,我是他的妈妈,抱他拉他还需要征得他的同意?和他说话还要蹲下来?想做什么还要考虑是否过度干预?
不,这一点都不可笑,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试想一下如果你被推来拉去或者没有任何预告的被一把抱住、试想一下如果有人高高的凌驾在上对你说话、试想一下当你在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努力尝试自主入睡、尝试自己吃饭,却被人简单粗暴的干预,并且别人不相信你有自主的能力,剥夺你自己的每次尝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觉得自己被尊重吗?不,你只会觉得被束缚、被控制。
原则四:育儿先育己的以身作则
当你期许你的孩子有一些优秀的品质时,请先问问你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品质。
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会合作、尊重、乐观、自主、独立,请你先变成这样的父母。榜样的力量永远比絮絮叨叨的说教和严苛的奖赏惩罚制度影响更大。
原则五:高质量陪伴与独立玩耍同等重要
如果将孩子清醒的时间段分为两部分,优质的高质量互动时间与不受打扰的独处时间同等重要。陪伴时间再多,如果总是心不在焉,这样的陪伴是无效的。
优质的高质量互动时间 是大人和孩子都参与其中的互动,比如喂奶、换尿布、穿衣服、洗澡等日常照料以及亲子互动游戏,需要大人主动关注孩子并要求孩子也给出相应回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独立玩耍时间 是指大人完全陪伴在孩子身边却不去指挥孩子的行为,只是坐在孩子身边,不指导和约束孩子行为,在孩子需要时提供适量的支持与回应。有的父母会觉得坐在孩子身边只是看着孩子玩耍,却不「教点什么」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于是总想把这样的游戏时间变成教育时间。实际这样做是会干扰到孩子探索世界的专注力,学会「适可而止」对于大人和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没有人受得了没玩没了的高强度互动,孩子和大人都需要各自不受打扰的独处时光。如果孩子的独处时光得不到满足,那他会通过心不在焉、走神、打盹等方式获得自己的独处时间,而这些行为正是在培养孩子注意力分散的习惯。
原则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你不需要在任何挫折出现时都立即替孩子解决,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你可以将它们视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身为照料者,你需要扮演的角色不是万事包揽的大管家,而是尊重孩子自身认知成长规律,给孩子更多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与自由,让孩子学习自己做决定。
布鲁纳和玛格达·格伯提出过「脚手架」原则,即成人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需要留意设计安排他们可以学习的情景,这些情景里可以有一些符合孩子年龄能力的小问题小困难,成人只需在旁陪伴确保安全,把问题留给孩子,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比如对于会爬的婴儿,可以设置一个排除掉危险因素的房间,设置一些简单的路障玩具,然后让婴儿独自尽情探索,成人只需在旁默默陪伴即可。
这就是交给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帮孩子把所有问题清除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你提供的支持,应该是「引导」,而不是「训练」,也不是「包揽」。
原则七: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与换位思考
当你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同的情景,比如:照料孩子日常、与孩子互动玩耍、让孩子独立玩耍、孩子睡觉时、搭建孩子生活娱乐环境时等等。而在这些不同场景里,你需要找准自己不同的角色定位。
● 照料孩子日常时,你的角色定位是照料者,那么你需要保持敏感但冷静的状态,及时准确的满足宝宝的需求。
● 在与孩子互动玩耍时,你的角色定位是游戏伙伴,那么你需要把自己也想象成和你的孩子一样大的宝宝,去根据他的认知水平,以他最熟悉喜欢的方式与他互动。
● 当孩子独立玩耍时,你的角色定位是陪伴者,你只需要静静在一旁,观察但不去打扰他即可。在他主动提出需要帮助的要求时给出适当的帮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
● 当孩子睡觉时,你的角色定位是不去给孩子制造睡眠障碍的懂得克制的室友。你可以多排查睡眠问题,但是孩子如果只是小声哼唧拧来拧去,请克制住你想冲上去的欲望,多等等观察观察,此时的不干预反而是不去打扰到孩子睡觉。
● 当你在搭建设计孩子的娱乐环境和活动时,你的角色定位是保驾护航且充满趣味的设计者,你要考虑到一切危险因素、并脑洞大开的去想如何让游戏变得更多挑战和趣味。
而这些不同的角色定位,最关键的要求就是,你可以做到换位思考,并且拿捏你行为的方式与程度。你需要时刻保持换位思考的敏感,多去做这样的设想:「如果我是躺在那里的宝宝,我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如果受到这样的对待,我的理解会是怎样的?我喜欢的游戏玩具是什么样的?我学会一个新的技能后心情是怎样的?」等等。如果你不清楚该如何换位思考,可以看本章最后的一节,就按这样的思路,去想一下你的宝宝这一天到底都在想些什么?
你会发现这样的思考有趣又有益,可以帮你一下子就知道自己哪种行为方式更合适,自己的干预应该到哪截至。
以上内容源自于我的新书【婴幼儿规律作息实操手册】,将于最近与大家见面。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些帮助,我想邀请你帮我三个忙:
1. 点赞, 你的赞同会让更多人看到这篇内容。2. 关注, 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共同成长。
3. 关注公众号【诗遥一妈育儿】 ,第一时间阅读众多新手爸妈掏心掏肺的独家育儿经验分享加入一妈天使妈妈家庭,进一步学习尊重式育儿与规律作息的更多内容!
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