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新晋一年级的小学鸡,最近玩的时间少了很多,但也因为时间少了,加上今年都在自己的城市里「向内探索」所以最近几个月玩的东西都走在一条不太主流的路上,在这分享一下:
今年整个春天和夏天都在广州老城区里走,穿梭在一街又一街的骑楼群之间。
每一栋骑楼她都想进去看看,楼梯在哪,窗户为何换成普通铁窗,趟门外角门上的雕的花鸟虫。。。最后是做着白日梦想要我买一栋骑楼给她。
还好她没说买骑楼给她住还是给她玩,我就先下手为强,买了骑楼模型给她砌着玩。
手里有楼:
一栋 「唔多阁书屋」 [1] 一栋 「无枉馆照相馆」 [2] ,粤语地区朋友可以体会名字里的小小诙谐。
在拼装上,没有多大难度,看图纸拼装是最简单的玩具了,小孩给一点点耐心,大人给一点点帮助,很快就能实现拥有骑楼的梦想。
而且这种拼装模型,只要拼好了一个,其他的款式也就大同小异。 这款模型我自己觉得最吸引小朋友的,应该那些可以活动的窗户和趟门,给单纯只是拼好了的一栋骑楼多了那么一点点的动感。
如果是动手能力不太好的小朋友,可以先买个两层高的,自己慢慢拼着玩。拼插不进的地方,请家长帮忙稍微动一下手。等真的有兴趣很喜欢,再买个三层的。
我想着在娃的房间墙上里搭建一排骑楼群景观,三不五时买一个奖励她自己拼来玩。一年级小孩对这种玩具已经完全可以驾驭。
除了骑楼群,我们今年还去了几次陈氏书院,小孩被岭南建筑上纷繁复杂的灰塑陶塑给惊呆了。
看长着鱼尾的瑞兽:
屋脊上探头探脑的小狮子,
民间或神话故事的雕刻:
以及一不小心看到个灰塑大叔在屋顶跟你比耶,乐趣无穷啊~
把屋顶吻兽带回家:
她聚焦屋顶正脊两端的「大鱼」,因为太显眼了:
回家后给她翻小时候看过的「我的家在紫禁城」,
以及一些我自己在了解建筑的工具书:
顺便带去博物馆看看的巨大鸱吻构件,
知道大抵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因为地缘环境和时代以及社会等级的不同所以吻兽的形象不太一样。
就差拥有一个在手了,马上安排:
给她在陈家祠文创买了另一个不到40块的木板拼插模型,让她自己动手拼砌拥有一个。
其实店里还有乐高的「独占鳌头」,而我看中这个是因为,拼完后还可以让娃自己涂上颜料。
但我们还没砌完,一天砌一点,一不小心又到上学日了,下方贴个上色图:
待之后上完色后,她就能拥有她自己独一无二的屋顶吻兽了。
如果上色效果还行,再买一个边上色边拼好,找一根木条,看看能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东西鸱吻构件。
而这种木板拼插模型也没什么难度, 只要记得按照说明书步骤,按编号拆出零件就不容易弄错。 某些难拼插的地方大人帮个忙就行。
结合看过的书和娃奇奇怪怪的关注点,我经常要帮她拆分建筑元素并找到相关的玩具来玩。
比如娃还好奇过斗拱是怎么拼接的:
拆分建筑构件初体验:
七月份的时候给她买了一个小小的斗拱积木来玩,她那段时间拆拆拼拼了无数次(甚至拆烂了两个零件!),
然后就练就了一出门就习惯性看路边的那些牌坊和中式建筑的斗拱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满足于手上唯一的一个斗拱,娃一直想要我买个更大更复杂的,或者一个转角的斗拱给她砌。
可是复杂又质量好的实在太贵,我就只能把它当做未来经济宽裕时的愿望清单之一啦:
除了这种必须得买才能得到的建筑元素玩具,娃还会自己做满洲窗和花地砖,不知道这些算不算玩具,反正在我眼里她就是在玩。。
其他:
说起搭房子,貌似是每个小孩从小就喜欢做的事,只是小时候用积木,长大了可能喜欢更加具像化或者更接近实物的玩具。
记得娃幼儿园的时候老师要求用纸盒做房子,当时娃就做了一个骑楼和蒙古包。
纸皮蒙古包很粗糙,但我家有一个时间更早也更精细的椴木板模型,是大人和小孩一起砌的,当看明白一个精细的建筑结构拼装,也可以让娃很自信地用纸皮也仿一个简单的。
我们的建筑类模型玩具并不多,更多的都是自己想办法用纸皮做:
所以无论是自己做的还是买来的玩具,希望以后还能发掘更多这种与房子有关的玩具和玩法跟娃一起玩吧!
@知乎亲子
@知乎好物推荐
@新视也
文中提到的玩具以及书籍:
有西关大屋和骑楼群两种岭南建筑模型
· 陈家祠「鳌鱼」吻兽木质模型:
淘宝搜索「广州工艺美术文创店」就能找到
参考
- ^ 「唔多阁」音同「唔多觉」,就是不太觉的,不显眼的意思。因为要同「书屋」名称搭配,所以把「觉」换成粤语同音字「阁」。
- ^ 「无枉馆」音同「无王管」,意思为没人管,没人理 的意思。因要和「照相馆」名称搭配,所以换「管」换成粤语同音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