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现在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热俏国学教育、读经、读弟子规,这个现象该怎么看?

2011-12-25亲子

诚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个人不太认同那些,把中国传统文化当做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和把古人思想当做锦囊妙计去直接指导现实生活的做法。这些年市面上掀起了国学热,出了很多重新解读传统文化经典的书,什么【不读韩非子怎么当老板】【易经指导你炒股票】,【鬼谷子指导做买卖】,【王阳明的职场生存之道】,甚至让还有部分人,让小学生去读【弟子规】。

这些所谓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个人认为是一种功利化和庸俗化的、简单化的行为。带着过于功利的目的,先入为主的去读这些古代思想,很容易急功近利的把这些原本主旨宏阔的思想,看扁了、读浅了,学歪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而且无论是是法家也好,儒家,道家也罢,王阳明、陆九渊,都是几千年几百年前创立的思想学说,今天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今日的中国也早已沧海桑田,天翻地覆。就像【涛声依旧】里唱的那样,「那一张旧船票是能否登上今天的客船」是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的。这些古代的思想曾经辉煌过,曾经领先过,但是都已经是昨日黄花,云烟过眼,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社会,或许能指导实践。但是面对近代以来,工业革命之后的千年历史大变局,再想靠这些思想富国强兵,安邦济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恐怕有刻舟求剑之嫌。而且历史也已经雄辩的告诉我们,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也曾经想过靠复兴传统文化来引领中国走出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困境,但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这才有了五四运动,才有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才有了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所以,对于传统文化,个人觉得应该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也一样,不要先抱着一种崇拜的态度,去跪着学习,而是要平视,既不俯视也不仰视。

而且个人也不太推荐,读这些所谓对古代思想的现代化解读,个人觉得了解学习古人的思想,还是应该读原著,读原文,如果文言文不是很好,也可以读注释本、文白对照本,但是不要读这种个人解读本。俗话说,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别人解读过的经典,有时候难免打上解读者个人的烙印,如果解读者个人素养不够,还很可能被曲解。而且我也不赞成抱着实用的目的去读经典,比如说,为了炒股票去读易经,为了谈恋爱去读红楼梦,为了职场斗争去读三国,这就容易失去了求知的纯粹快乐与「无目的合目的性」的水到渠成。

另外,厚古薄今,崇洋媚外,都是同样需要警惕的,是黑是白,只有自己读了,才知道,没读,就先崇拜,先跪下,就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奴性太强。

跪拜古人和跪拜洋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思想奴性的体现,我们的国歌唱的好,「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要想不做奴隶,首先要精神上站直了,别趴下,不要动不动就顶礼膜拜。

这也是我反对追星,饭圈的原因,追星和饭圈文化,很容易变成盲目崇拜和人身依附。

良性的社会要鼓励质疑,包容争论,这样大众才会避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不能预设禁区,不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西学和传统的中国文化都是这样,不能因为孔子老子说的,就不能批评和质疑,同样,也不能因为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就不证自明,不容置喙。

另外我认为读书就好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只读古书和只读洋书、黄书,畅销书,都会导致营养不良,心智不全,会走向偏激和执拗。古今中外,要兼收并蓄。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

稍微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人,读了【弟子规】原文都能看出问题,还用看什么分析文章?

你好好是读原文,一句一句的读,你就能发现许多问题

比如,第二句就有问题,「说话多,不如少?」

这不是一棍子打死,武断片面吗,而且勿佞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勿巧?也不告诉孩子为什么?就一味的不让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