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心血来潮问自家孩子,在学校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
满怀期待地等着她的答案,希望她喜欢的科目和我小时候一样,结果孩子丢给我一本非常薄的书——【科学】。
只有40多页的课本,究竟能装有什么令人欲罢不能的内容,让孩子如此着迷,忍不住翻了翻,看看内容,懂了!
有趣!
科学是有趣的,但是40多页的有趣,真的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吗?还好,我这里有个科学神器——【想了十万次的科学】。
【想了十万次的科学】
不做告诉你科学知识的书,
要做教会你科学思考方法的书;
每一个问题都能靠你自己找到答案!
5个思考步骤、10余个思维工具、
13个跨学科案例、4大能力提升,一本尽收!
马冠中/著
璇子/绘
适读年龄:6岁以上
这两年,教育部门对「科学」的看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2022年小学科学学科新课标将科学思维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去年,教育部也提出「双减」不减科学,科学教育要做加法。
图源:网络新闻
国家重视,孩子也喜欢,毕竟这是一门孩子参与度、动手度都很高的课,看作是「科学的游戏」也未尝不可。孩子能够从这门课五花八门的话题和老师设计的实验中体验到了亲自「发现」知识的乐趣,有很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说到这,就不能不特别安利一下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的【想了十万次的科学】了!
先来看内容介绍——
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你有没有产生很多疑问?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科学家一开始也不知道,但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来做研究,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知识。
在这本书里,小朋友们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探究、思考,用科学思维揭开不可思议的自然现象,并发现新的「不可思议」。
全书以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等代表性领域中,与孩子关联紧密的实际案例为例,清晰地展示了整个思考步骤和探究过程,让孩子学会多元化思考问题,不止于接受既成事实(答案),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和一个擅长思考的大脑!
这本书里一共列了13个案例,它们都源自于生活,而且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能满足孩子的多方面的好奇心。看到【科学】教材就想到它,也是因为这本书对标课内,小学科学课的很多知识都在书中有呈现,比如——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玩磁铁】,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植物和声音相关,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对应的内容,这本书的作者马冠中老师也进行过整理——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网上看到有家长整理出了更多对标课内的内容。可以说,【想了十万次的科学】涵盖了各学段和领域的核心概念。不仅如此,还对课本相似案例,进行了补充和提升。
例如,在「磁铁能吸引什么」这个案例中,给出了与课本中不同的新的思考角度:从拉重物中得到启发,联想到物品的「重量」也许和「能不能被吸住有关」。
在「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案例中,给出「观察」更具体的方法:观察并不只是眼睛看,而是可以运动多种感官去发现,比如摸一摸发生的脖子,从触觉上感受一下变化。以及,在看不清发声的鼓有什么状态变化时,使用「联想」的方法,从风扇转速快慢中得到启发,采用录制视频后慢速播放的方法来观察鼓面状态。
更多的内容就不一一列举啦,虽然13个案例,看起来好像数量不多,但却涵盖了生物学、物理等多个学科,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孩子能跟着5个思考步骤,学会「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数据……」等等探究方法,构建起「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模型建构」等多种科学思维。
不得不说,这本书有点强大了!
这本书不是为了将所有的实验都囊括在内,而是教会孩子如何思考,观察一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去寻找答案,这不是一本实验大百科,而是思考的方法书!
既然是方法书,所以和我们经常看到同类科学读物不太一样,这里面的老师可不喜欢直接告诉你答案,其实身为过来人的家长们都知道,当我们拿到答案的时候,也就是停止思考的那一刻,毕竟谁不喜欢「偷懒」呢,但是这本书里的老师可不告诉你答案,而是适时引导,通过三个小主人公自行寻找答案的过程,帮我们的孩子培养思维的能力。
书中的每一个实验的过程都无比贴近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可能遇到的情况,可能想到的问题与验证方法。对孩子天然有着强烈的亲和力和代入感。而且读完之后,在他们的大脑中,会有一个对实验的比较清晰的认识,不是步骤,不是实验顺序,而是诸如「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要考虑哪些问题、控制哪些变量」「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还有哪些因素我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思考。
13个案例加深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不会再出现离开书本就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一个新实验的情况。毕竟孩子学习的可是「如何思考」,这比背过一个知识点重要多了。
也许你会发现,读完这本书,孩子的疑问变多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现象,都会被他们拿出来提问,不用担心,这是一个好现象,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善于发现问题的他们,也一定会成为敏于思考、擅长解决问题的孩子,毕竟,这可是一个读过【想了十万次的科学】的孩子啊!
给成长一点耐心,不要急急忙忙寻找一个「标准答案」,去发现更多的问题,去思考世界的奇妙,去设计自己的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掌握一种思维,学会一种方法,真的比一个未经思考就从旁人那里得到的答案,重要多了。
别说孩子了,就连我也喜欢上了【科学】这门课,这也要多谢【想了十万次的科学】,带来了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思考的方法和工具」,就连「生活」也变得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