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有边界感的妈妈,不用督促的孩子:六招让孩子主动写作业】,书中刚好讲到这个话题,分享一下。
以下内容来自书中摘录:
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从以下三点做起:
一、接纳孩子对「玩」的需求,同时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
我们要认识到,「玩」是孩子的天然需求。当我们接纳了孩子的这种需求,我们就可以去共情孩子:「是呀,每个人都想玩,妈妈也一样,我喜欢和朋友聚会,喜欢刷手机,有时候也会不想工作和学习。」
为什么要接纳这个部分呢?接不接纳有那么重要吗?
当然重要!当我们内心无法接纳孩子对玩的需求时,这种不接纳会从我们的语言、态度中流露出来。
我们也许就会责怪孩子:「又不是我的事情,你要为自己负责啊!」「你看某某某,每天回家要做好多功课、上那么多补习班,你呢?还想着玩!」
如果我们经常这么说,孩子可能就会潜移默化地渐渐认同,「对哦,我真的是一个不爱学习、不会自我负责的孩子。」同时,孩子喜欢玩、想玩的感受又是真实存在的,这会让他一方面怀疑自己不够好,另一方面又不自觉的想反抗我们的说教。
总之,我们越否定,越打压孩子对玩的需求,孩子约会让我们看到「玩」对他有多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要接纳孩子的自然需求,这样他内心的冲突也就消失了。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问问孩子「每个人都很想玩,你觉得为什么我们需要工作和学习呢?」注意,这时不要想着和孩子讲大道理,而是真的要好奇孩子会怎么想。孩子可能会说「我不知道」。我们可以继续坚持,让孩子猜一下!如果孩子仍说「不知道」,我们可以启发孩子:「你猜,如果我们都不学习,都不工作,世界会怎样?」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当作在和孩子玩一个「想象」游戏,尽管展开想象:每个人都不爱学习、不工作的世界会怎样。
我想到的是,如果不学语文,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好书、好故事可以读,人类的智慧也无法保存下来,代代相传;如果不学书序,那么我们都无法买东西,不知道怎么算账,乱成一团;如果大家都不工作,我们的生活会有太多的不方便,我们就无法享受商业带给我们的便利。
同时,我们还可以更加具体的和孩子聊聊,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去工作。类似这样的讨论和交流特别有意义,它能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激发孩子的自主动机。
什么叫自主动机呢?就是我们自己发自内心非常想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在别人的要求下才去做。当我们有这种感受时,就是对做这件事有自主动机。
孩子并不是对每件事都有自主动机,比如:
刷牙洗脸、快速收拾好自己,出门上学;保持专注力,高效完成作业;收拾好房间,保持整洁。
对于这些事情,孩子没有天然的动力,但我们却非常想让孩子做到。那怎么办呢?
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当我们想让孩子做一件事时,首先要觉察到这是我们想让孩子做的,而孩子不一定有自主动机。
第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或直接与孩子讨论,寻找他的自主动机。
第三,有些自主动机需要家长去创造,想一想,什么样的事情或画面能激励孩子更有动力。
之前我听说心心班级里有个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放学回到家,在小区玩一会儿他都觉得浪费时间,想尽快回家写作业。他的学习动力让我惊叹不已。后来我才知道,写完作业,他的妈妈会让他看他喜欢的纪录片,或者定时玩几分钟游戏。孩子知道快速写完作业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主动机就产生了。
所以,大家看,孩子是有自主动机的,只是有时候我们没发现。当然确实有些时候,孩子找不到自主动机,需要我们家长去寻找去激发。比如,我们希望孩子读更多英文分级读物,孩子不愿意,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读书的时候,我给你录下来,在网上专门建立一个你的音频节目。孩子没准儿会有些兴趣,之后当孩子发表的音频作品多了,渐渐得到关注,孩子可能就会越来越有动力。
这样,很可能某条建议就戳中了孩子的心窝,让孩子产生了自主动机。做到了这一步,我们就兼顾了遥远的梦想和当下的情境,让孩子充满内驱力。
孩子写完作业了,看完纪录片,到睡觉时间了,我们希望孩子按时洗漱。
这时,怎么才能让孩子觉得睡觉这件事比看纪录片还好玩呢?
三、当孩子的需求与家长的要求有冲突时,为孩子立界限。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有孩子的需要,但家长也有家长的要求。这时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
如果孩子希望晚上写完作业后所有的时间都自由支配,全部用来看电视、打游戏,我们担心「拒绝他」会影响他学习的积极性,但又觉得这么安排太宽松,希望他能将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阅读,这时怎么办呢?
又比如,孩子看电视,约定好的结束时间到了,孩子却一再要求再看一会儿,不肯去洗漱,怎么办?
这些问题,就不再是为孩子寻找自主动机的问题,而是养育中的界限问题。我们需要直接给孩子立规矩,比如:
放学回家可以休息,但休息时间不可以看电视;晚上九点必须睡觉;每天只能看20分钟电视;每天必须阅读半小时。
随着养育理念的转变,有的父母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给孩子太多自主权,什么事情都和孩子商量,对孩子百依百顺,自己有要求却不敢提。她们要么指望着孩子体验「自然后果」,自己觉悟,要么太照顾孩子的情绪感受,忘记了做家长的责任。
当然,我们给孩子立规矩,要遵从「最小介入原则」,一定要在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的问题上,才立规则。孩子能够有充分自主的空间,能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权,才会愿意遵守有限的规则。
有些规则规定好了直接执行就行,比如每天看多长时间的电视,什么时间可以使用电子产品;还有有些规则,孩子不一定会当回事,比如晚上睡觉时间。我们规定孩子9点上床睡觉,可孩子就是磨磨蹭蹭不想睡怎么办?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有边界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决定孩子做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做什么。
比如,我
会和两个女儿开玩笑说:「妈妈晚上九点就准时下班,9点前,我可以为你们服务,为你们读书,陪你们聊天,但是9点以后,我就下班了,如果你们在这之前没有收拾好,就自己想办法解决。」
以上是关于内驱力的部分。
这本书总体来说挺实用的,教了很多可以落地实操的方法,推荐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