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医院拒收阳性孕妇和透析患者,政府将提供补助,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对此做出什么改变?

2022-08-24亲子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国内网络的割裂评论。

来,日本国,阳性孕妇入不了院,医院不收,在家里分娩实况。

阳性产妇找不到地方分娩增加,大部分是剖腹产。

这在日本并非个例。

早在7月份,Ba.5刚起步的时候,医院就表示过「阳性孕妇入院困难」。

医生表示,孕妇接收困难。
这家医院最多只能收10人,再多的孕妇就接收不了了。7月份就已经处在接收不了的状态。

7月份的时候,日本就报道过孕妇难以接收,到8月份,出现在家分娩的,实属预料之中。

日本人自己是完全受不了这种事:

「阳性孕妇居然在家生产…真的讨厌这样的国家…对一副浑样的ZF只感到愤怒!」

还有的恐生恐育了:

「这样的世界生第二个孩子是绝对不可能的,太可怕了…连恼都恼不出来了,实在是…如果要自己在家生孩子那真的太可怕了…我放弃了,至少不要再吓到年轻人。真的会成为谁都不想生的世界。」

然而,国内某些网民有不一样的见解了。

日本:阳性孕妇找不到生产的医院接收,只能在家里生了。

国内憨憨:进不去医院?说的是西安的孕妇吗?哦,原来她是日本人啊。

西安孕妇念叨到现在,以至于让有些chun货以为这种事在共存社会不可能,然而事实是,在日本常态式的发生,都成不了震惊日本的事件,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每天都在发生进不了医院的情况……

国内憨憨:日本绝对没有这种事。

日本人:啪啪啪!你可闭上你的奴才嘴吧,谁让你这么说的?!

日本人:本月还发生阳性孕妇因找不到接收的医院,在家分娩后,婴儿因体温过低,而住进新生儿集中治疗室NICU的例子,幸好没留下后遗症,但这么下去,危险的分娩可能会持续下去。

日本:本月还发生阳性孕妇因找不到接收的医院,在家分娩后,婴儿因体温过低,而住进NICU的,幸好没留下后遗症,但这么下去,危险的分娩可能会持续下去。

国内憨憨:我比日本还懂日本,日本闭麦。

以及:

NHK:日本8月23日的死亡人数343,历史最高,高过第六波Ba.1/Ba.2,高过第五波德尔塔。

知乎用户:这个新闻官方渠道在哪儿,怎么方便不认识日文的人核实?(内心:肯定是假的,又是简中编的,三亚都没死人,日本怎么可能死那么多)。

NHK:我是日本NHK,我放的新闻。

知乎用户:这个新闻官方渠道在哪儿,怎么方便不认识日文的人核实?

欧美新闻:Japan saw a record 343 daily COVID-19 deaths on Tuesday amid the ongoing seventh wave of coronavirus infections, exceeding the previous high of 327 logged during the previous wave in late February, according to a tally of new cases across the country.

知乎用户:我不信,都是假的,日本就是不可能死那么多。

美国科学家Eric Topol说:The BA.5 wave in Japan A persistent steep ascent of deaths 。

科学家,并且发了张图,长这样:

日本Ba.5日死亡数,碾压德尔塔和Ba.1、Ba.2。第七波其实指Ba.1和Ba.2。

知乎用户:假的假的,都是假的。

日本:不仅是真的,真的不能再真的,我们的病人,不管新冠不是新冠的,还都找不到医院接收,有个脑出血的病人,找了7家医院都进不去,找到第8家的时候,死了。

你看,我们的新闻长这样,我们每天有这样的事:

脑出血病人,因为新冠造成的医疗瘫痪,找了8家医院,才入进去,然而迟了……病人死亡。
急救入住困难,8月急救接收询问4次以上,超过了50件。接连询问,都无法接收。
70、40岁的重症患者,只能挤到儿科的PICU去,一把年纪的重症病人住儿科,因为大人的ICU实在挤不下了。

知乎用户:假的,怎么可能。

日本:你们拆那来个人把他拉走,发病严重。

答主我:红豆尼苏米马塞,我们不懂事的巨婴超级多,我们的方舱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有些巨婴以为全世界都有这样的能力。

日本学者保田教授:明白,有的人没有人类应有的智慧特征,可能是大号的猴子。

本答主尊重任何国家与地区的共存,不是所有地方做得到我们这样,国情不同,策略不同。但是鄙视双重标准,鄙视颠倒是非黑白,鄙视发病人员。

参考:

https:// english.kyodonews.net/n ews/2022/08/d245781781dd-breaking-news-japan-reports-record-daily-covid-19-deaths-at-over-330.html

https:// news.yahoo.co.jp/articl es/77c918d0f3009911305c222cd85cf59baeff3350

https://www. asahi.com/sp/articles/A SQ8L6RpQ81UTFL01N.html

https://www. asahi.com/sp/articles/A SQ8K6R89Q8KPIHB009.html

https:// mainichi.jp/articles/20 220818/k00/00m/040/1250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