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个妈妈,因为生活琐事,与儿子说着说着吵了起来。出乎意料的是,这一次,儿子竟然愤怒地拿起手边的碗,使劲往地上一摔。
随着一声碎碗脆响,妈妈愤怒神经被整根挑起:才十岁的孩子,怎么可以有这么逆天的行为?
激动之下,妈妈打了孩子。然而,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孩,竟然还手了。
一回想这个情景,妈妈整个人陷入悲伤与绝望的情绪里:十年辛苦付出,难道是自己把他养错了?
打完、骂完,妈妈整个人仿佛被抽空了一样,她怎么都无法接受「10岁儿子还手」的现实!不禁自问:
即便打孩子不对,可孩子还手应该吗?我哪里对不起他,怎么会把他养成这个样子……
孩子凭什么还手?
教育孩子,却被还手?这事儿安到任何一个父母身上,估计都会愤怒、伤心又难过吧。
我很能理解这位妈妈「悲从中来」的情绪,但透过现象去追溯原因,其实很多矛盾源自「立场」和「情绪」:双方立场不同,理解不一;彼此没有兜住情绪,于是矛盾激化。
还原事件过程,其实分为两个层级,「摔碗」和「还手」。「摔碗」行为成事件导火索,之后才有「打」与「还手」的事件升级。
也许有家长会说:
现在的父母都已经卑微到容许孩子顶嘴了,怎么还能容忍孩子摔碗?
先说「摔碗」行为。
诚然,这是父母「开明」的态度,但我们是否可以想一想:孩子为什么摔碗呢?
碗,其实是孩子情绪的发泄物;摔碗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情绪预警。
此时此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临界点,他无法再承受父母的任何指责。(设身处地,其实跟成人一样)
也许父母会指责,孩子情绪再差,也不能摔碗啊!
的确,碗不该摔。
一方面或许是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确发泄自己的情绪,譬如父母在平时没有告诉过孩子,生气的时候可以借助枕头等物件发泄情绪;
一方面,很有可能,父母本身在生气的时候就当着孩子的面乱扔过东西。此时此刻,孩子手边有碗,一愤怒,啥也顾不上,一砸了事了。
实际上,在这样的情况下,静默处理才是最好的方式。家长住嘴,或径直离开,孩子情绪平复后就会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行为不对。
此时,家长再做教育处理,效果远远比直接动手来得强(当然,父母如果无法管控自己涌上来的情绪,这里先不做讨论) 。
再来说「还手」行为。
「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儿子打老子,天打雷劈。」
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孩子「还手」的举动挑战了道德底线,挑衅了父母权威,才成为妈妈万万不能接纳的主要原因。
但如果我们抛开父母子女身份来看「挨打」这件事,孩子的还手行为其实是身体条件反射,是孩子本能的自我防卫。
试想:如果此时,当外人的拳头落在孩子的身上,孩子学会了「还手」,为人父母,是不是另一番心情呢?
再退一步讲,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孩子要有什么样的表现,家长才会解气呢?
孩子一动不动,任凭父母发泄脾气?孩子躲闪,父母追打?
扪心自问,父母情绪上头,孩子无论做什么都是错,都无法消解父母当下的怒火。
科学角度看:
孩子为什么会「还手」?
才十岁的孩子,就敢还手,再长大点,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为人父母的伤心,更多是对孩子的「不认识」:曾经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关于孩子「挨打还手」这件事,我们从科学角度来分析,或许能够更客观地来看待「亲子矛盾」的发生,和「亲子关系」的改变。
十岁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敏感期前奏,孩子的身心方面都暗暗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是父母不太察觉。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孩子的身高,大多数男娃身高基本堪比妈妈的身高。此时此刻,孩子看父母的「视角」变了!以前,孩子需要「仰视」父母,面对挨打,他自感弱小,不敢还手。
但当孩子身高与家长齐肩齐额甚至高出父母一头,他看父母的视角变成了「平视」乃至「俯视」,这种身高变化会带来心理变化,无形之中增加孩子的自我力量感,情急之下,遇到人身攻击,出于本能自卫,孩子就会还手。
其次,9岁到12岁是男孩由童年过渡到青春期,寻求成为「独立者」的阶段。身体发育带来的力量感和自主性,让孩子不断地与制度抗争。
「制度」包括父母的规矩和权威。而在情绪上,难过也好,愤怒也罢,甚至害怕与孤独,都会让男孩以愤怒的形式来表现,「还手」就是愤怒的一种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