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个网友,她买房的过程让笔者大开眼界:
刚出学校一年多,不是市中区本地人,看房十来套,拉锯时间不到一个星期,遇到的中介就俩人,老家在下面区县,因为工作的性质,以后留在乐山的可能性不高,毫无买房的必要。居然买了五年后肯定还是郊区的新楼盘,价格贼高到就算以当下的市场价评估都贵了六七万,直接损失一成房价。
这个事例再次提醒了笔者,为什么有那么多楼市里的大冤种?
因为:
他们对我国楼市的底层逻辑一无所知的同时,也没储备哪怕丁点房产基本知识,在多年买房思维的灌溉下,潜移默化地被植入了「人生必须有一套房子」、「早买早享受,哪怕没赚头」的印记。又在房产利益集团日复一日的制造焦虑和看房现场各种营销套路里丧失了所有主见,经济账要么不算,要么在房产销售们的错误引导下得出「早买就是赚」的奇葩结论,个人计划更是一塌糊涂,连自己很可能在这个城市待不了多久都没考虑到,甚至在定下房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所谓「两年后房价就算横盘,你这两年的房租也省下了」的忽悠中,一眼就能识破的漏洞,最后彻底沦为了楼市砧板上的肉。
更由于对号称的专业人士的盲目信任,和对从零到有地去了解陌生领域的麻烦和折腾的畏惧,以及少于思考、弱于对个人空白领域的研究,更是随波逐流下地刻舟求剑,毕竟,父母和身边人都买了房,他们不都赚了吗?
于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在购买这一件超过全家资产的贵得离谱的商品时,所考虑的要点、所衡量的利益、所预测的未来、所花的时间,不能说完全没有,至少也是少得可怜。
最后,稀里糊涂地买了房。
在过去楼市的上升期,他们攀上了时代红利,即便没赚,也省下了租金。
但从好几年前开始,他们便是房产里纯粹的韭菜,俗称:牺牲自己,照亮房产从业人员的伟大耗材!
这其实是过去多数购房者的广泛侧写,很多人总有个误区,自己穿梭于房产新闻之间,琢磨数据下的涨跌,把房产中介嘴里的话术不停分辨,衡量不同房产各自要点的优劣。
便以为多数人都和自己一个样,懂点了房产,明白些大势,在糖衣炮弹里能保持理智。
这么说吧!只要你能把房产过户的税费种类大致背出来,雷宇就敢说,把全国有房产的人全捆在一起,你对房产的认知都超越了他们中的八成。
为什么?
因为这世上的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为了碎银几两而耗掉了多数心力,没有余下的心思去学习新领域,又有慵懒和娱乐要泄去,财力的不足又拉低了接触社会各角落的底气,使其没有扩宽眼见和人脉的渠道和自信,他们辨不明那些花里胡哨的PPT,和引人入套、精心设计、满是忽悠的所谓高收益,最后往往入了那条悔不当初的骗局!
这就像雷宇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每次看到或听到任何关于中国历史或世界地缘博弈的信息,会下意识地以为这里最基础的知识,任何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
但细想之下,估计在我国大学生群体里,背不下中国朝代表和小八嘎偷袭珍珠港准确日期的人,估计得有半数。
就像前段时间看【大明王朝1566】,同事问这是谁,雷宇说这是大明第一骂神和清官——海瑞。
他又问:朱元璋谁演的?
笔者无言以对,憋了好久才说:大明十几个皇帝,这剧的背景在中后期。
于是,为了照顾没那么多时间研究房产和权衡个人买房得失的朋友,决定写一篇简单粗暴的楼市劝退文章,细数从几年前到当下以及未来,买房的七大误区!
一 为了抗通胀而买房。
这个误区雷宇聊过无数次,咱们简要阐述:
抗通胀的核心是什么?
是你当下资金的购买力,通过某些方式的运作,在一段时间后增长到保持或超过之前购买力的数额。那这就是有一个前提:你当初的100万买成了房产,某段时间后你得把它卖掉换成钱。
换句话讲,你必须把房子卖掉,且得到的本金要超过100万,才有可能抗通胀。那么有三个问题:
1,在城市人口上升空间极低、生育率全球倒数、居民杠杆率已无可再升、房产泡沫不亚于当年的小八嘎、全国库存量足够全国人民居住、空置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把所有风险朝着业主转嫁的期房模式下开发商依旧岌岌可危的当下,你觉得还有多少可能性会涨?100万买的房,到时候能卖80万就烧高香吧!
2,就算房价了涨了,贷款利息得还吧,购房税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