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没有了校外补习班,普通家庭孩子的上升空间会变大吗?

2021-08-06亲子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 孩子的上升空间有多大,其实跟成绩关系不大,倒是跟父母有很大关系。

我小时候是在一所985高校的家属院里长大的,在我们这所高校里任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天之骄子。也正是因为起点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子女中,智力、成绩、母校不如父母的,大有人在,教授的孩子学不过炊事员的孩子,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但这都不妨碍教师子女们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成为后浪。

我高中读的是一所一本率常年90%以上的国重。我们学校只有三种学生:有天赋的、有背景的、既有天赋又有背景的。(我自己勉强属于第一种,中考完了天赋也就消耗完了)

毕业十多年再来看高中同学们的发展,成绩好的不一定过得就好(但下限一定不低)。我们班不少读了藤校、清北交复的学霸,居高位拿高薪,在外人看来功成名就,内心也承受了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而那些日子过得滋润、内心也从容的,其背后大多都有父母不同程度的参与。

如果孩子资质平庸,更多需要的是父母的资源兜底,提高孩子的下限。

在我们家属院里,很多小时候成绩不好、长大后发展还不错的小孩,都有个共同特点:大学不管什么层次,专业一定要选跟父母专业相近的。

这其实很好理解。只要选了跟父母相近的专业,大学专业课有父母帮忙指导;父母发文章、做项目,孩子有机会署名;出国申请学校,父母有关系找业界大牛帮忙写推荐信;就业父母可以把人脉和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孩子少走弯路、迅速上位。

所以当孩子天赋不怎么样的时候,决定发展下限的不一定只是孩子的成绩,也可以是父母的资源。与其努力鸡娃,搞得父母和孩子身心俱疲,还不如父母自己鸡自己。

以前没孩子的时候,我受周围舆论的影响,对这种靠父母的小孩很是鄙视。觉得一切要自己做主、自己打拼才是独立的、光荣的。

等自己进了社会碰了壁,才发现有个能给自己「传帮带」的父母是多么幸福的事。

有了小孩以后,我更是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父母:给一个资质普通的孩子做出了最优规划。

如果孩子资质优秀,需要更多的则是父母的眼光和格局,让孩子的上限更高。

我身边最有比较意义的两个例子,都是学生物的男生、都是美国顶尖学校的博士,最终因为父母的眼光不同,发展截然不同。

一个是我们家属院里的,20年前博士毕业后,他爸坚持要他回国,回我们高校来任教。这个哥哥当时不愿意,说国内关于他的专业方向的研究很落后,没钱没人才,支撑不起自己的发展。他爸不同意:研究落后你就回来带头做,缺人你就培养,缺钱我就手把手教你怎么找国家要钱。最终硬是把儿子叫了回来。

另一个是我的高中同学,博士毕业后也是面临留在美国还是回国的选择。他的父母生怕自己的想法耽误了儿子前程,于是完全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最后这个男生选择留在美国(说是考虑到女朋友的专业回国就业难、要成家立业之类的,但本质上就是已经熟悉了那边的生活,跳不出舒适圈),进了一家大型制药公司。结果因为中国人的身份敏感,工作中始终接触不了核心环节。想要回国发展,公司又把他列入了限制出境人员管理。

现在,前者是国内肿瘤靶向药研发的权威和骨干,后者就是普通社畜(跟当初的女朋友也没有走到最后),虽然小日子过得也不错,但心里始终有种不得志的郁闷。

这两个事例给我的启发就是: 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最好的配套就是优秀的父母。 如果孩子比父母优秀,那么他面临的诸多选择也很可能会超出父母的经验范畴。只有父母不断提升自我,才更可能在经验范畴之外,帮助孩子做出最优选择。

我小的时候,为了鼓励我好好学习,父母给我灌输了不少「爸爸妈妈没什么能帮你的,全靠你自己好好学习了啊!」这种自己躺平任嘲却要孩子努力奋斗的话;树立了不少「父母打麻将,孩子自主学习、出人头地」的先进典型……

到现在我当父母了,什么「独立自主,不靠父母」都是狗屁!我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这些资源,不就是给孩子用的吗? 我努力工作,是为了如果孩子天赋不高、成绩差,我能给他们兜底;我一把年纪了还在看书、学习,是为了如果孩子天赋高、成绩好,我的格局能配得上孩子的天赋。

普通人要给孩子铺路并不难,就是把孩子假设成一个大学渣,以保孩子就业为出发点,先做好父母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是最基本的。其次,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给孩子争取一些相对优质的教学资源就够了,没有必要压力太大。然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旺盛的进取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去提升自我、积累资源。

如果未来孩子天资实在有限,你都有能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帮他解决就业问题,对他进行传帮带,让他在工作岗位上能够独当一面,其实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焦虑也就不攻自破了。

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在这个答案里,这里就不赘述了。

此外,对于我们这样父母甘愿为孩子铺路的家庭来说,和谐的亲子关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见识过不少(包括我本人就是)那种父母辛辛苦苦铺路,结果关键时刻孩子叛逆劲儿上来了,硬是不走的。

我姑姑是老家三甲医院的产科专家,姑父是医院大内科主任。我哥高考不管考什么层次的学校,专业只需要填个临床医学,就能踏上父母给他准备的金光大道。只要在我们省内,跟什么导师、选什么科、将去哪个医院工作……他们都有七弯八拐的关系提供有效信息,帮忙做出最优决策。

但我哥偏不学医,究其原因就是从小听父母抱怨长大的:当医生太辛苦,收入跟付出不成正比;又要搞临床又要申请课题,要求太高;夜班值多了、手术站久了,浑身都是病……最后,他坚持学了建筑类专业,做了工地狗。他选这个专业的理由也很奇葩:因为经常要外出,不用天天回家听父母唠叨。

结果工作以后,不仅工作辛苦,一个人单打独斗没人帮衬晋升得也很艰难,还因为常年在外奔波,跟老婆聚少离多,最终离婚收场。你说他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我觉得多少还是有点,否则填志愿这件事也不会成为他们家的雷区,一提就炸。

现在对我们家两个孩子,我跟老公有大致的兜底计划,但从来没有跟孩子们说过,主要不希望他们的人生过早被定型。

我们会把自己的工作详详细细地说给孩子们听,尽量把我们所在的行业全貌展示给他们看;会通过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寻找他们的天赋,准备以后专项培养;会对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及时学习了解……

我们也从来不给孩子灌输「一切有爸爸妈妈」的思想,而是告诉他们: 你们好好找准理想目标,爸爸妈妈陪你们一起奋斗,我们一起努力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