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决定带娃的方式
现在有多少家庭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没有吧,就连一直哭穷的家庭,也只是买不起房,但吃穿是不会愁的。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不用发愁吃穿方面的需求,已经向更高的需求迈进。但是在过去呢,老一辈人吃穿都是个问题。他们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吃喝发愁。这个时候生存都是问题,谁去在乎孩子哭得声音大不大,谁在乎孩子尿了会不会捂屁股?
老一辈人的目标是活着,现在人的目标是好好活着。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求理论,他把需求分为五个部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越低级的需求越是跟动物相似,高级需求必须以低级需求为基础。老一辈人的需求还在为生理需求,自然顾不得教育,所以才在现在的人看起来带娃如此简单。毕竟,看似轻松育儿的背后,是沉重的生活。

孩子不是老一辈带出来的,而是侥幸剩下的
以前医疗水平低,孩子有个头疼发热,都靠自己挺过来。挺过来的也就过来了,没有挺过来的,就没了。一家人忙着生计,谁也不会,也没时间为一个孩子伤春悲秋。当然,这也只是广大贫苦地区的写照。一般城里人,都不会主动放弃孩子。不是他们更伟大,而是他们有得选择。
以前的孩子,老一辈能保证他们活着,就是莫大的幸福。这个也是当时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存在。现在的孩子,根本不会考虑吃饱穿暖,而是吃什么最有营养。不用生计考虑的时候,自然能关注孩子的教育。因此,从各个方面的对比,才会让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像是祖宗。

对童年缺失的补偿决定对孩子更好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生活条件一般,方便面就是不可多得的稀有零食。父母为了生计在工作,童年记忆就是自己坐在一个小床里玩。没有玩具,就是水和泥加上树叶子。哭得撕心裂肺,都没人管。所以在有自己的孩子后,最见不得孩子哭。哄的不是孩子,而是当年哭泣的自己。
包括一些隔代亲,老人也是在孙子女身上弥补对子女的陪伴。把当年对子女的愧疚,加倍还在孩子身上。
综上,老一辈带孩子并不轻松,只是他们有比教育更紧迫的事情,那就是填饱肚子。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年轻父母更有时间和精力去精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