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是一促而蹴的事情,需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加以培养,关键要做好这两件事情。
一、依恋理论:孩子越是觉得可以依赖父母,就越是能够独立和自信。
出生的第一天起,孩子就在寻找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他们与养育者的亲疏,并在行为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此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举例说明:孩子早餐想吃冰激凌,并为此大哭大闹。两种对话方式,效果大不相同。
第一类父母会这样说:「你发脾气的时候我是不会跟你说话的。回你的房间去,等你冷静了再出来!」
给孩子的依恋感:每当我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别人就会远离我,不喜欢我。人们只有在我顺从和听话的时候才愿意跟我在一起。
第二类父母会这样说:「我知道,宝贝儿。你想把冰激凌当早饭,但是冰激凌不能当早饭。不过我也理解,你吃不到冰激凌挺失望的。」
给孩子的依恋感:我想要什么都可以说出来。在亲密关系中,我可以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了解到,他们的感受是真实而合理的,能够存在于亲密关系中。
第二类父母的回应方法虽然并不会马上解决问题,让哭泣和喊叫立即停止。但是这样的回应会带来两个好处:短期看能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而为他们成人后正确处理失望情绪打下基础;长期看能促使孩子建立自信,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里有一条深刻而关键的悖论:我们越是能依靠父母,我们就越能放开了去好奇和探索;我们与父母的情感纽带越是牢固,我们就越是自信。
换句话说,依赖和独立并不一定对立,相反,它们还可以相辅相成。孩子们越是觉得自己可以依赖父母,他们就越是能够独立。只有孩子相信总有人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他们才能成长为坚定、自信和勇敢的成年人。
二、心理韧性:在体验各种情绪的同时形成自信的习惯。
心理韧性能帮助我们从压力、失败、错误和逆境中走出来。有了心理韧性,快乐才能得以存在。
所有的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快乐远没有心理韧性重要。毕竟,追求快乐需要建立在调节压力的基础上。
我们必须首先感到安全,然后才能拥有快乐。帮助孩子培养心理韧性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它值得你去做。
在提升心理韧性方面,儿童最需要父母做的事情有:共情,倾听,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通过稳定的陪伴给予孩子安全感,找出孩子的优势,允许孩子犯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培养孩子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一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本文主要观点引自瓣网9.3高分的畅销书——【看见孩子】
我是 @似兰斯馨 ,一个走过很多路、读过很多书的二胎外婆,持续分享生活经历和育儿心得,欢迎关注、评论。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