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问题,我要说一个很重要,却被很多人忽视了一个视角:很多人被孩子的教育所迫,不得不为「孩子的未来负责」而成为全职教育妈妈。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威力巨大的炸弹,一旦爆炸或者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很多妈妈,尤其是高学历的职场妈妈,不得不半途回到孩子教育上来,成为「全职教育型妈妈」。
这种全职妈妈有别于传统的「家务型妈妈」,毕竟现代工业这么发达,大家也认识到了家务的技术含量和社会价值之低。
但教育这个坑不同,你一旦跳进这个坑,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为你往里面填土,让你难以自拔。
这种在教育上的竞赛式的赛跑, 是高房价绑定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模式,是教育产业化的精分市场的裹挟,是所谓的阶级固化和阶级再生产的焦虑。 这种整个社会上的结构化问题,以及其带来的种种压力,都无形地倾轧到全职妈妈上来。
注意:我不是说妈妈在孩子教育上的努力没有用,而是说,为了孩子教育而全职,可能性价比不高,期望不被满足。
我说一个身边最常见的例子。我女儿的学校,三年级有个男孩,上课不听课,考试不愿意写试卷,不听老师话,考试不及格还满不在乎。他爸爸是清华的硕士,在华为工作,可能因为对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成就比较自信,所以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也蜜汁自信。给孩子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好好玩,玩好了就行了,你看你爸爸我小时候在山里跑,什么屁早教补习班都不上,不也考上清华了么?
在这样的想法的引导下, 出于对父亲的崇拜,这个孩子不愿意做作业,不听老师讲课,然后到了三年级老师彻底管不了。
这时候,怎么办?孩子的母亲辞职了,全职在带孩子。从手把手地带着写作业开始,每天送孩子上学,接送补习班,辅导孩子作业。而周围人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 孩子他妈早全职就好了,早点抓紧点,不就没这个事情了。
但事实上全职带娃,教育娃,是一个无底洞的事情。比做家务更恐怖的是,这场「教育内耗式」的竞赛没有尽头。如果只是做家务的话,还好,毕竟关起门来过日子,你是一个星期擦一次地,还是一周擦一次地,门一关,无伤大雅。但是,一旦你开始「肩负起孩子的教育」,那么全世界都会开始对你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
如果孩子老师们知道了他有一个「全职负责孩子教育的母亲」,那么孩子作业不那么工整了,老师会立马打电话反馈给你:最近孩子写字有点潦草,学习态度不能松懈啊...因为老师在这场「教育竞赛」中也如履薄冰,他/她的及时反馈,也是为了负责。
特长班的各种老师/教练会告诉你:孩子最近的练习很好,要不要参加比赛,我们一起集训一下。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拿着小本本,坐在孩子身后做好每一堂课程的笔记,然后带着孩子练习。
从胎教,到早教,到全套的英文启蒙,到数学思维启发,到识字背诵的积累,到特长的童子功...市场上不断有新的标准和游戏规则产生出来,让你应接不暇...
你通过自己二十多年的努力获得的学业上的成功,职场上锻炼出来的高效执行力,都会在这场竞赛中,让你在妈妈中脱颖而出,然后越来越高的要求会找到你身上。
与此同时,一旦孩子学习不好,各种压力都会堆到你身上。 一旦进入这种循环,在各种无形压力,和价值观的裹挟之下,全职妈妈很难跳出来。
但,在这个游戏中,逻辑链的断裂之处在于:
- 这个社会的资源分配,最终还是会回归于其本来规律结构。
无论是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资源分配),还是孩子个人天赋的正态分布(决定了学习成绩的上限),都不会由一个个的「教育全职妈妈」而改变。全职妈妈以牺牲个人事业,甚至整个人生价值,努力十几年,最终所谓在「孩子教育上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最终会被社会规律所打脸。
2. 在孩子身上过多的投入,并不会一定收到孩子的感激。 反而会造成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从而影响长久的亲子关系。
孩子的人生最终是他们自己的,超额的投入会影响亲子关系,造成没必要的负担。
其实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也符合帕累托法则,即著名的二八定律: 80%的成果,取决于关键的20%投入。 这20%,包括孩子的先天天赋,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掌握的社会资源,以及成长中关键的几个有技术含量的因素引导。
这些孩子成长中,有教育技术含量的因素,概括起来大约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以上任何一点的获得,都和「全职教育妈妈」不构成彼此的充要条件。
相反的,一个独立的,有见识的母亲,可能给的正面影响力会更好,更能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