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老师对于产后抑郁的阐述: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一个女人这辈子能超越妈妈的一种成功就是自己成为妈妈。如果她的人格不太完善,在她用生孩子这种方式攻击妈妈、超越妈妈之后,惩罚会在那里等着—她会得抑郁症,没办法好好活着,也没办法发挥一个妈妈的正常功能。
很多人成功后会出现自我攻击。
比如,一个人考试获得巨大成功后,可能会出现考后抑郁症。奥林匹克运动会也相当于一种考试,如果那些得了冠军的人,没有被记者包围,没有被荣誉包围,没有让他们不断忙碌,那么他们得抑郁症的可能性会非常大。
此外,一个人喝了酒之后,说了好多骂人的话,第二天清醒后肯定会感到后悔。
不管是抑郁还是骂人,都是攻击性的表达,只不过骂人是攻击性向外。」
「温尼科特最著名的概念是「Good enough mother」,直译是「足够好的妈妈」,或者「够好的妈妈」。但是,这样翻译容易引起妈妈们或专业人员的误解,经常适得其反,变成「过于好的妈妈」。
后来,我把它翻译成「恰到好处的妈妈」,似乎也不是太对。再后来,我把它翻译成「刚刚好的妈妈」,觉得也有问题,没有达到温尼科特那种「提出的概念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效果。现在,我把它翻译成「60分妈妈」,应该很难引起歧义了。
足够好的妈妈,是介于糟糕的妈妈和完美的妈妈之间的妈妈。如果糟糕的妈妈是0分,完美的妈妈是100分,足够好的妈妈应该是60分。
60分妈妈,这是比较有特色的翻译。大家都知道,我们参加任何考试,60分就及格了。做妈妈,60分既过了关,又没有太浪费—做到60分,把另外40分的精力用来做别的事情,而不是以100分的辉煌成绩来完成做妈妈的考试。」
另一个故事:
「我跟这位妈妈单独对话。
我说:「看得出来你非常爱你的儿子。」她说「是的」。
我又说:「实际上妈妈在跟孩子的关系中,除了意识层面能够觉察的爱之外,潜意识里一定有很多对孩子的恨,你能觉察到这个部分吗?」
这个妈妈听了非常生气,用激烈的情绪和语言攻击我,说:「你这是什么专家,你竟然说妈妈会恨孩子,你这句话说出去,天下所有的妈妈都会不同意,都会跟你辩论。」
妈妈恨孩子,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温尼科特说的。温尼科特认为,正常的妈妈都会恨她的婴儿,他说了17条理由。
(1)婴儿不是她心中设想的那样。
(2)婴儿不是童年的游戏,不是父亲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3)婴儿的出生一点也不具备神话色彩。
(4)婴儿妨碍了她的私人生活。
(5)生个孩子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妈妈,因为她需要一个孩子。
(6)婴儿伤害了她的乳头。
(7)婴儿是无情的,对待她就像对待一个下等人,一个不领取报酬的仆人,一个奴隶。
(8)从一开始她就只好爱他、爱他的排泄物以及爱他所有的东西。
(9)婴儿总是设法伤害她,周期性地咬她。
(10)婴儿表现出对她的幻想破灭。
(11)婴儿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就把她像橘子皮一样扔掉。
(12)婴儿起先一定是支配性的,他被保护免于偶然事件,生活必须以他的速度展现。
(13)最初婴儿一点也不知道她所做的,或者她为他所做的牺牲。
(14)婴儿怀疑她,拒绝她给的好食物,这使她怀疑她自己,而他却在阿姨那吃得很好。
(15)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一起出去,婴儿朝一陌生人微笑,陌生人说:「他难道不可爱吗?」
(16)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抛弃或疏忽了他,她知道他将永远报复她。
(17)婴儿使她兴奋,但也使她感到挫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妈妈对孩子的恨,好像有点儿挑拨妈妈跟孩子的关系?
这样做,的确是有点儿挑拨妈妈跟孩子关系的味道,但这种挑拨能让孩子继续健康地成长。如果一个妈妈只能觉察到她对孩子的爱,而不能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和抱怨,她可能会将孩子吞噬,这个孩子以后真的可能会得严重的人格障碍甚至是精神分裂症。
换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妈妈觉得自己百分之百地爱孩子,她往往就会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找借口,然后她真的就会这样做。临床中我们看到过太多这样的案例。
如果一个妈妈在孩子面前为所欲为,那么她的孩子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人。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可能健康地成长,他没有基本的呼吸空间。有好多妈妈,甚至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妈妈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
有一次,一个女性听了我的课后,回去就问她21岁的女儿:「你能不能告诉我,我怎样做才是一个好妈妈?」女儿想都没想就说:「你少管我一点,你就是一个更好的妈妈了。」少管一点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带着一点点对我的排斥和恨,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而我就更有可能做我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在别人近距离的逼迫下活着。
精神分析还有一种说法: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儿恨,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那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温柔的一推(a gentle push)。这一推,可以为孩子塑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