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中办酒席,一条条香烟如流水。
这本也没啥,中国人办事儿,烟酒先行。
但有意思的是,最关心香烟的并非成年人,而是一群小孩子。
他们一个个的,盯着你香烟有没有抽完,烟盒扔在了哪里,个别社牛的,还主动上前讨要烟盒。
有人跟这帮毛孩子逗趣,不聊不知道,一聊才发现他们对香烟的了解完全不输成年人。
各个牌子的烟什么档次什么价格,如数家珍,甚至,他们还知道不少国外品牌的香烟。
孩子们之所以痴迷于此,是因为「烟卡」的游戏,虽然它在网络上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但亲眼见到时,还是很震惊。
所谓烟卡,就是把烟盒上的烟标剪下来,再折叠成统一大小的卡牌,老玩家们凭借那双小胖手,30秒就能完成。
它的玩法也很简单,把烟卡放在地上轮流拍,谁能拍翻面,谁就能把对方的烟卡赢回来。
听着咋这么耳熟呢,这不就是咱小时候玩的「打方宝」么,时尚果然是个轮回。
不同的是,咱小时候就是单纯地玩,甭管材料是烟盒还是其他的硬纸壳,只要能把对方掀翻就好。
但这届小孩哥姐的画风,似乎有点跑偏,某些操作已经堪称魔幻了。
当你还在为督促娃写作业而绞尽脑汁时,娃已经在全方位督促你抽烟了。
两天一包?产量太低了,每天抽不完十包就等着被叨叨吧。
不仅量要管够,牌子也不能随心所欲,娃缺什么你就得抽什么。
档次也不能太低,也许你觉得中华已经很有面子了,但在你家娃看来,十张中华的烟卡还换不来一张「和天下」。
别小看娃的攀比心,他们清楚地知道,家里越有钱,长辈抽的烟越高档,而烟卡的等级往往跟烟的价格成正比。
在相当程度上讲,这是个「拼爹」的游戏。
除此之外,还有烟的稀缺性。
谁手上能有一张别人没有的卡,谁就能轻松收获一众艳羡的目光,而且,这种卡是不能随便出战的,必须得王者与王者的对决才配得上它的出场。
玩烟卡刚流行时,自家的烟就足够应付了,但随着战况升级,爸们叔们爷们抽烟的速度就赶不上了,若你家娃是个「战五渣」,境况会雪上加霜。
为了完成娃给的任务,办公室的老铁们开始互赠烟盒。
可以想象此时爹妈们脸上无奈的表情,但能怎么办,对于小孩子来说,烟卡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社交货币,谁希望自家娃被孤立呢?
成为烟卡大户能给足孩子上「战场」的底气,他们也知道,爹妈给的注定有限,更多的还得靠自己。
于是,有些孩子会组团到外面搜罗,茶馆、棋牌室、大排档、KTV等场所都是寻烟宝地。
垃圾桶虽然腌臜,但运气好的话也能淘到稀缺品,当然,这「抢货」的速度得赶得上清洁工叔姨。
为了收集烟卡,铤而走险的孩子也不在少数。
3月2日,在G78汕昆高速上,执勤的交警发现几个小朋友在高速路中间的隔离带弯腰寻找着什么,一问才知道,他们找的正是司机随手丢弃的烟盒。
高速上车流较大,车速也非常快,危险系数可想而知,但这根本阻挡不了孩子们的热情。
7月4日,四川某社区里,6名未成年人为了获取烟卡,悄悄潜入当地一商户家中,拿走库房多条高档香烟,其中包括南京九五至尊、黄鹤楼1916、大重九、中华、荷花等香烟,总金额共计6万余元。
因为目标是烟卡,所以孩子们将香烟都抛到了僻静的竹林中,实属买椟还珠,令人哭笑不得。
经民警调查,涉案的6名儿童家境都不宽裕,赔偿能力有限,这么一笔钱均摊下来,对家庭来说是不小的开支。
弱肉强食,在小孩的世界里一样通用。
9月8日,河南南阳的几名小朋友像往常一样在街头专心致志地玩烟卡,突然,3名熊孩子骑着电动车疾驰而来,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抢走了其中一名小朋友手中的烟卡,随后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扬长而去。
留在原地的小朋友一脸茫然,他被抢的不只是烟卡,卡里面还夹带着现金。
事发当晚,这孩子哭了一夜,不知是因为受到了极大的惊吓,还是因为损失了宝贵的烟卡。
获取烟卡的途径五花八门,但最让孩子们骄傲的,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别的小朋友手中赢回来。
为此,很多小孩在课堂上都会游离到游戏里去,琢磨着使什么招才能胜算更大。
因为勤于练习又用力过猛,有孩子把小拇指都拍骨折了,还有孩子被发现手背有肿块,一确诊竟是腱鞘囊肿。
若这番拼命的劲头用在学习上,想必家长们会感动到哭。
但想想咱小时候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小卡片,书包里一半的位置都留给了这些,孩子们迷恋烟卡也就能理解了。
唯一的区别是,咱那时候图的就是乐子,没多大危害性,也烧不了几个钱,但新世纪的娃就不同了。
让孩子上头的东西,钱可太好赚了,哪怕这钱挣得不够道德。
记者发现,为了迎合孩子对烟卡的需求,不少学校周边的小卖部里有专门的烟卡销售。
价格一般一元一包,一包含有10张左右,某些稀有烟卡甚至能卖到几十元。
商家的烟卡有些是回收而来,有些是印刷版的假货,这种的利润比真货多多了。
对于孩子来说,这些烟卡既不需要向长辈讨要,也无需辛苦去捡,因此十分受欢迎。
更疯狂的是电商平台。
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各种各样的烟卡铺天盖地,很多店铺都会标有「保真、稀有、拒绝印刷」等醒目字样,有人询问是否为正版时,还有留言称「特别脏,上面还有烟味」。
打包出售的烟卡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某稀有套餐,200张的售价高达1121元。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价格算不上便宜,但热销10万+的店铺并不在少数,个别店铺的销量甚至达到了200万+。
而商家对于购买者,没有设置任何门槛。
为了吸引到未成年人,某些店铺还打出了「开学季」的标签,拿捏成年人,也有「大概率爆稀有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出去捡烟盒了」等宣传标语。
这钱挣的......不仅没节操,还在法律的红线上疯狂蹦跶。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其次,私自将烟草厂家的商标印刷销售,侵犯了注册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属于侵权行为。
此事件爆出后,多地的市场监督执法部门清查了学校周边的小卖部和商店,但不难推测,这样的清查也只是暂时的,而在各大电商平台,烟卡的生意也依旧红红火火。
只要孩子们依旧沉迷于烟卡,这些黑色买卖就还会继续,只不过是以更隐蔽的方式。
购买烟卡,毫无疑问是对孩子们零花钱的重创,不少小鬼精也开始打烟卡的主意。
在记者采访时,某小朋友说出了他们的规则:「一个荷花烟卡可以换三个一般烟卡,一个大重九烟卡可以换10个普通烟卡或者卖10块钱。」
如果是稀有烟卡,「可以叫价换50张甚至100张普通烟卡」。
一些大孩子还能组成团队,将稀有烟卡以3元~3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需要烟卡的孩子,然后让玩卡高手把卖出去的烟卡再赢回来,妥妥的娱乐赚钱两不误。
随着玩法的升级,孩子们渐渐不满足于小输小赢。
用烟卡换取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已是基本,部分孩子还会在玩烟卡之前先押注,输的那一方要直接给现金。
这,就不单单是游戏,而是有着赌博的性质了。
烟卡本身并不值钱,却因为小孩子的玩乐而硬生生地炒出了个市场。
原本单纯的游戏,也彻底变了味。
虽说现在的小孩都挺不简单的,捧着手机就能获知天下事,但孩子的心性毕竟不同于成年人。
烟卡的逐渐魔幻化,少不了不良商家的推波助澜。
而孩子们的算计与功利,又有多少是对成年人的拙劣模仿?
爆火的烟卡终于还是把家长的暴脾气给点着了。
就在最近,黑龙江的一位家长把孩子的宝贝烟卡一把火烧了。
这位杨先生透露,本来他也没反对孩子玩烟卡,谁还没有个童年呢,但他渐渐发现,不少孩子为了烟卡会去偷去抢,更有甚者会自己去买烟,抽完就把卡留下。
这还了得?
回头一看自家娃,好家伙,近3000张烟卡,有网友调侃:「这么多可不得值好几万?!」
家长的愤怒可以理解,但细想之下又隐约有些不对劲。
孩子能集到这么多张卡,很大程度上也是家长放纵的结果,在意识到不对劲之后,又突然一刀切,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让孩子何以消受?
关于孩子玩烟卡,舆论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种。
一种是觉得无所谓,孩子玩腻了自然会转向下一个,更何况,孩子们聚在一起玩耍,怎么着也比整天关在家里抱着手机看擦边视频好太多了。
一种是视烟卡为精神毒品,一定要彻底戒断。
这两种论调其实都挺熟悉的,无论是萝卜刀还是电话手表,但凡小孩子流行的玩具,争议总会存在。
想想咱小时候,下河捉鱼、迷恋古惑仔、组团去邻居家偷桃、为了集小浣熊的卡疯狂吃方便面之类的,也算不上多安全多正确,但绝大多数人也都没跑偏。
而现在的孩子似乎无论做什么都会被无数的眼睛盯着,即便是成为了家长眼中的乖小孩,每天搁家呆坐着,也会被指责不活泼,甚至被怀疑是否自闭。
一张小小的烟卡就能让孩子们「走火入魔」,是否也能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户外活动匮乏、兴趣爱好狭窄、与大自然的联系被阻断等一系列问题呢?
小孩玩烟卡能玩上热搜,跟烟草本身的性质脱不开干系,毕竟沾染了烟味的童年跟「健康成长」相去甚远。
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烟卡流行的背后,孩子们被压抑的需求。
这块心理黑洞不被看见,烟卡们不会绝迹,只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轮番出现。
我们究竟要给孩子怎样的童年?
这是中国的家长和教育者共同的困惑。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2】中,记者周轶君走访了新西兰的一所小学,她发现孩子们在操场上「无法无天」。
几个孩子站在同一架秋千上疯玩;小女孩爬树登高,一点安全措施都没有;男孩子扛着大木棍追逐打闹;还有孩子在坑洼的沙地上冲滑板,连头盔都不戴一个......
作为一个中国妈妈,孩子们的每一个举动都踩在了她的敏感点上。
她不断向旁边的老师提问:好几个人在秋千上会不会塌?孩子不会掉下来吗?你们一点限制都没有吗?没有任何准则吗?
看到孩子们的玩闹,她也下意识地想要护着孩子,扶着孩子,整个人都很紧绷。
面对她那止不住的焦虑,老师一脸淡定: 我们唯一的限制就是不要伤到他人,也别伤到自己,其余的随意。
在这里待了一两个小时之后,周轶君的紧张感终于缓解了,她发现孩子们真的知道自己在干嘛,也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哪里。
看到这些鲜活的孩子,周轶君感叹: 「我发现这些孩子特别有自信,他们的脸上有那种,限制的东西被拿走了之后,闪出来的那种光。」
反观咱们的孩子对于烟卡的痴迷,不禁叫人反思,这究竟是我们给孩子的限制太少呢?还是太多呢?
这真是个难解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