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老谋子的【满江红】力压吴京【流浪地球2】,暂居票房榜首位。
作为家长(冷笑脸),怎么可能花那么多大洋看了电影,却不考考孩子们呢?
让孩子痛痛快快玩,谈什么学习呀!确实。看电影的时候,你不用打扰他,让他沉浸进去。看完,也别说教,点拨一下,他的印象就很牢靠了。
前提,是家长要知道,这部电影隐藏了哪些知识点。
物理化学的就算了,我也不懂哈哈。
就说语文历史的。
其一,三首诗词。
1.岳飞的【满江红】自不必说,孩子在电影末端跟着慷慨激昂地「全军复诵」,印象定然不浅。看一遍电影,相当于背课文10遍,感谢张艺谋。
满江红·写怀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瑶琴和张大等人剧情的串联,南宋少见的樱桃,成了重要物件。樱桃对应了【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
张大与瑶琴生死别离之时,两次唱起这首词。
有个明显的bug是,张大活着的时候,【一剪梅·舟过吴江】的作者蒋捷(南宋晚期词人)还未出生,但这不是大问题,毕竟老谋子在一开始,就用字幕告诉大家:这是虚构的故事。
叫起真来,那就没完了。连【满江红】都不一定是岳飞的绝笔。
但作为知识点,中学生们岂可不知?读一下吧——
一剪梅·舟过吴江
(南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还有一个隐藏的诗词「彩蛋」,不太明显,瑶琴就说了一次,大意是不要以为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了。出自唐朝的杜牧,也是名篇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其二,岳飞的「英雄」成分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雷佳音饰演的假秦桧朗诵【满江红】,眼含热泪,慷慨激昂,情绪相当饱满,几乎每个字都用尽了全身的力量。
唯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二句,假秦桧把情绪和语气往下压了。
这两句情绪下压,一方面是朗诵的需要。
最后一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是朗诵的最高潮,为了让高潮时情绪更加饱满,在倒数第二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把情绪压一压,声调降一降,更有助于体现最后的高潮。
另一方面,就要考虑「胡虏」的含义了。在岳飞词中,「胡虏」指金人。金人是谁呢?弄不好就是咱家祖先。
金人起源,在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一带。满清也是他们的后代,但因为文化落后,所以代系不太清楚了。努尔哈赤起兵后,建立的朝代就叫后金。
纳尼?闹了半天,都是东北那疙瘩的,一家人啊。一家人这么计较,干啥呢?所以这两句长期以来,也有很大争议,降声调,那是必须滴。
我们要理解岳飞,他那个时代,天下近乎三分(辽金宋、元金宋),岳飞爱国,只能爱宋。但放到今天,就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了,毕竟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宋金更像是大中华的内斗,和春秋战国类似(当然局面不同)。
其三,抗辽与抗金。
中学生特别容易混淆抗金与抗辽,我上学的时候也是。
北宋以抗辽为主,杨家将、寇准都是抗辽的;南宋前期以抗金为主,岳飞、岳家军是抗金的,后来到了【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那个时代,就变成抗蒙了。为什么?因为金已经被蒙古灭了。
宋朝这几百年,局势确实复杂,很容易混淆。
不过大体上,是「三国演义」,而且很有规律,都是先三方乱打,然后两家联手打灭一家。
一开始是辽强大,攻打北宋。后来北宋和金联手,南北夹击,灭了辽。
灭辽之后,金发现宋是个软蛋,干脆一块灭了。这就有了靖康之耻,宋徽宗、宋钦宗被掳掠到了黑龙江。
到了南宋,虽然一开始是抗金,但蒙古兵迅速崛起,蒙、宋一联络,痛痛快快地把金给灭了,灭得也很惨。蒙古兵对金兵掳掠宋皇族的事情,既嫉恨又痛恨,打着给宋帝报仇的名义,杀起来也显得正义。
后来的事情,就是「宋金联手灭辽」的翻版。蒙古兵灭了金,发现灭宋也很简单。要不是成吉思汗把精力放在了西面,对江南不太感兴趣(主要是不适合跑马放牧),南宋灭亡可能更早。
成吉思汗对江南不感兴趣,忽必烈却很感兴趣,最终灭南宋,就是在忽必烈时期。
如果容易把抗金和抗辽的先后顺序混淆,有个好办法:我国的辽宁省,当年就是辽国的地盘儿,吉林、黑龙江则是金的地盘。辽离得近,肯定是先抗辽、后抗金啊。
高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