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军队的不同型号战术弹道导弹,以「伊斯坎德尔」为典型,在战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俄军成功利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了乌军的多种先进武器,包括M777榴弹炮和「海马斯」多管火箭。此外,针对乌军在波尔塔瓦州的第179通信训练基地进行了重点攻击,导致600多人伤亡,其中包括外国军事教官,这一行动创造了俄军战术弹道导弹打击乌军集结地的新纪录。
那么,既然「伊斯坎德尔」导弹具备相当强大的威力,为什么它未能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关键武器呢?
这一切需要从这种武器的特点谈起。
弹道导弹通常指配备火箭发动机的导弹,其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飞行,并在无动力状态下沿抛物线轨迹移动。
弹道导弹可以根据发射地点、发射方式、射程及其作战用途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地对地弹道导弹和潜水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同时,还有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等不同类型的轰炸系统,以及战略与战术级别的弹道导弹。
当前,在全球军事强国中,美、俄、中三国的弹道导弹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主要型号包括美国的「民兵」和「三叉戟」、俄罗斯的「白杨」、「布拉瓦」及「伊斯坎德尔」,还有中国的「东风」与「巨浪」系列等。
朝鲜、印度和伊朗等国家的弹道导弹表现也相当出色,但与美、俄、中这三国相比,仍然有显著的差距。
「伊斯坎德尔」导弹能够获得良好的战果,当然与俄军在战术上的提升密切相关,同时,这也反映出乌克兰在防空能力上的不足。
可以说,如果乌克兰军队在防空能力上再加强一些,"伊斯坎德尔"导弹就绝对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战果。
实际上,三年来的俄乌冲突中,「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表现大致上属于普通水平,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也并不显著。
这种导弹主要用于打击高价值的固定目标,而不是之前提到的「时间敏感性目标」。
在攻击乌克兰的基础设施和高价值机动目标时,俄军似乎更加偏向于使用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以及经过临时改装的制导炸弹。
毕竟,与「伊斯坎德尔」这类战术弹道导弹相比,巡飞弹、自杀式无人机以及制导炸弹在使用上更加灵活,而且性价比相对更高。
在解放军的武器系统中,与「伊斯坎德尔」导弹相媲美的装备是「东风11」和「东风15」这类近程战术弹道导弹。
「东风」导弹一直以来都是解放军众多王牌武器中最为具象征性的存在。
「东风」导弹大致可分为两大类: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前者包括「东风41」、「东风31」、「东风26」和「东风21」等代表性型号,后者则有基本退役的「东风11」、以及现役的「东 风15」和「东 风17」。值得一提的是,战略导弹系列中也存在类似于「 东 风26 」这样的兼具核与常规打击能力的型号。
「东风17」以其超过10马赫的极高飞行速度和接近「东风21」的射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相应的战略威慑潜力。
冷战结束后的某个时期,解放军在主战装备的数量上并不逊色于全球任何一个潜在对手,但在武器性能方面却与这些可能交锋的对象存在显著差距。
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放军只能依赖所谓的「非对称优势」,以掩饰某些装备上的短板。
众所周知,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
然而,长时间以来,解放军空军的主要战斗装备几乎可以用「拮据」来形容,即使与附近一些小国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更不用说拥有大量四代机的美苏/俄了。
在应对这个极为不利的局面时,中国迅速采取了积极发展战术弹道导弹的策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中力量不足的问题。
在世纪之交的时期,解放军只要在东南沿海举行大规模演习,几乎总会试射若干枚「东风」导弹,以威慑假想敌。
为了满足当时的宣传需求,「东风」导弹给人一种可以「一击致命」的错误印象。借鉴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不要再夸大「东风」导弹无敌的说法了。
如今回想起来,曾经频繁展现的「东风11」、「东风15」等虽然性能不错,但实际效果却相当有限。
台海局势未进一步恶化,主要是受到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东风」导弹的作用实际上与当时宣传的几种「航母杀手」相似,主要在于振奋士气,以及向对方传达立场和态度。
战术弹道导弹的主要优势在于其远程打击能力、较强的突防性能,以及能够降低或规避己方人员(特别是空勤人员)的伤亡。
除了突防能力强和降低人员损失这两个优点之外,战术弹道导弹在大规模使用、灵活性、反应时间以及性价比方面都逊色于航空火力。
随着F-117A、B-2B、F22、F35、B-21和歼20等具备穿透作战能力的隐身战机相继服役,传统战术弹道导弹在突防方面的优势似乎变得不再显著。
有人或许会觉得,与动辄上亿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相比,弹道导弹至少在成本上更具优势。
这种说法虽然并非全无道理,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假设这些战斗机与弹道导弹一样,都是「消耗品」。
如果战斗机的生存能力相当强大,能够频繁重复使用,那么弹道导弹所具备的成本优势将会消失。
相较于战斗机所使用的各种空地武器(如制导炸弹),弹道导弹的成本显著更高,生产周期也相对漫长。
许多人或许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导弹体型如此庞大,其威力自然不容小觑。
实际上,一枚弹道导弹的大部分空间被动力舱、燃料舱和制导舱填充,而战斗部仅占据了极小的一部分。
类似于「东风15」这样的战术弹道导弹,其战斗部重量大约为500公斤,力量相当于10发155毫米榴弹炮的总威力。但从成本角度来看,前者的开销却是后者的数千倍!
我们可以对弹道导弹和制导炸弹进行一个简要的比较。
据了解,我国的雷石-6卫星制导炸弹用于外贸时,总重量为500公斤,出口价格为8万美元(约合57万元人民币)。
如果上述数据真实无误,那么该制导炸弹的威力与「东风15」相差无几,但其成本仅为后者的约五分之一。
在持续的大规模战斗中,武器和装备的效能与成本比通常是影响作战行动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前B-52轰炸机飞行员、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未来概念与能力评估主任马克·冈辛格曾在其报告【维持美国精确打击优势】中提到,射程为100-400英里的弹药在效能与成本方面能够达到最佳平衡。
在近几十年的局部战争中,美军尤其倾向于使用低成本的短程弹药进行作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是基于美军现有的普通炸弹升级而成的一种精确制导武器,它是在非制导炸弹上附加了低成本的制导装置。
据报道,「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采购成本大约为2万美元。
相较而言,美国陆军的MGM-140战术导弹价格介于50万美元和150万美元之间。
最后,让我们探讨我军的「东风」导弹在对抗台伪军时可能遭遇的困难。
针对中国大陆的军力优势,台伪军已开始推行所谓的「非对称作战」理念以及「刺猬、豪猪和毒蛙」的战略,同时吸取了俄乌冲突中的经验与教训,正逐步建立起「去中心化」的指挥控制系统。
若上述目标顺利实现,这将意味着解放军短时间内难以仅凭远程精确打击使台伪军完全丧失战斗力。
目前,台湾已构建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防空网络,其防空反导系统主要由自主研发的「天弓」系列地面到空中的导弹以及从美国引进的「爱国者3」导弹组成。
根据台媒的消息,台湾军方正在用更为先进的「天弓3」防空系统取代较为过时的「天弓2」防空系统。
代号为「强弓项目」的「天弓4」,即所谓的增程型「天弓3」,也已顺利完成飞行测试。
据说,该导弹拥有一定的战术弹道导弹末端拦截能力。虽然不一定能如台湾方面所宣称的那样成功拦截「东风17」高超声速导弹,但对于像「东风15」这样的常规战术导弹,进行拦截仍然是有可能的。
此外,台伪军还配备了大量美国制造的「爱国者3」导弹。这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反导拦截系统,具备火力强劲、拦截精准、抗饱和攻击能力强和反应迅速等特点,其整体性能较台湾自主研发的「天弓4」更为优越。
由此可知,若台海发生冲突,解放军的「东风」系列战术弹道导弹要成功突破台方防空网并非易事。
幸运的是,台海局势的主动权依旧在我们这边。作为进攻方,我们具备灵活选择攻击时机、地点和方式的能力。
既然「东风」导弹的成本过高,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快速部署,那么我们可以加紧研发一些低成本的巡飞弹或自杀式无人机,并在实际使用时搭配诱饵弹等假目标,以此让台伪军的防空系统难以应对。
此外,解放军的远程火箭炮射程已达到500公里(台湾海峡最宽处约为400公里)。
如果有需要,在这个射程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百多公里应该不成问题。
届时,数量庞大的火箭弹将呼啸而至,尽管台伪军的态势感知能力再强、防空导弹再多,也难以抵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