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尽管中国军队从未将印度军队视为可匹敌的对手,但在整个冷战时期,印度空军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空军的装备优势,这种情况持续了近三十年。在中国空军发展遭遇挑战时,印度却能顺利引进来自美苏欧最新的武器系统。
进入20世纪80年代,印度空军接连装备了「幻影」-2000、米格-29和米格-25等第三代战斗机,其装备水平完全超出了中国空军的能力范围。印度的米格-25P侦察机多次非法闯入中国领空,在新疆、青海、四川和云南地区进行侦察,这种行为持续了近十年,而在此期间,中国空军对此没有有效的拦截措施。
直到1998年,中国空军才开始逐渐改变在西藏高原面临的不利空中局面。
一:1960年代的中印空军
1954年,印度接管了一支状况极差的空军。到1962年前,印度空军发展到了36个战斗机中队,共有570架「吸血鬼」、「猎人」和「风暴」式战斗机,但实际可用的仅有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空军正大规模引进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这些飞机的性能远超印度空军所装备的「吸血鬼」和「猎人」系列战斗机。此外,中国空军也有大量经验丰富、参与过朝鲜战争的飞行员。
因为印度空军在装备、人员素质和实战经验方面明显落后,出动的战斗机数量非常有限。他们十分忧虑中国空军的轰炸机可能对印度实施空袭,因此在边境地区主要依赖运输机来运送军事物资。
尽管中国空军在西藏仅有一个不适合喷气式战斗机起降的当雄机场,只能部署活塞螺旋桨运输机和拉-11型战斗机,并且防空雷达短缺,主要依赖陆军防空哨提供的空情信息,因此在1962年的冲突中双方都没有动用航空力量。
尽管这场冲突最终以印度的惨败收场,但却激发了其进行军备竞赛的决心。战后,印度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将先前购置的欧洲战斗机改为轰炸机使用,并从苏联引进了先进的米格-21和苏-7战斗轰炸机,迅速提升了空军装备水平。到1965年,中国与印度几乎同时开设了米格-21的生产线。
尽管中国在歼-6和歼-7的制造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直到70年代也未实现大规模生产,而印度在1972年已装备了200架米格-21,并于1974年着手组装更多功能型号。到1977年,印度空军开始制造更为先进的300架米格-21BIS,从而全面确立了对中国空军的优势,尤其是在西藏地区完全掌控了空中优势。
直到1966年,中国在西北地区的空中防御几乎处于无保护状态。那一年,装备了歼-6战机的空6师被部署到兰州军区空军,新基地设在临洮,部分覆盖藏南地区。1969年,配备米格-19C战机的沈阳军区空37师也调至新疆的马兰和乌鲁木齐机场。
1971年,贡嘎机场的水泥跑道建成后,中国空军首次在西藏部署了米格-19C战斗机。然而,米格-19C无法适应西藏多变的气候,加上昼间型歼-6战斗机也存在不少问题,其性能和可靠性均难以满足要求。只有少数米格-17战斗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直到1981年,中国空军才开始小批量生产歼-7战斗机,但其质量未达预期,其中配备初级雷达的歼-7II由于雷达性能不佳,仅制造了17架。
在整个70年代,中国空军始终未能改善与印度空军相比所处的不利局面。
二:上世纪80年代的中印空军
在这一阶段,中国空军的唯一应对之策是通过雷达引导的战斗机在云层上方驱逐入侵的印度战斗机,同时在云层下利用高射炮进行拦截。对于当时导航系统不足的印度空军来说,这种策略相对有效,但西藏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和陡峭地形大大制约了这种战术的执行。
中国空军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昼间战斗机完全无法起飞,而配备了老旧射击瞄准雷达的歼-5甲和歼-6甲全天候战斗机则只能高于山区飞行,无法探测到在山谷中活动的目标。此外,随着印度空军引进苏-7战斗轰炸机,这些飞机不仅性能稍强于歼-6,还对中国西藏及边境地区的重要公路构成了严重威胁。
70年代末,印度空军引进的美洲虎式攻击机拥有更先进的导航系统和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其作战半径可达1300公里,并能够携带精确制导弹药,这对青海和四川部分区域构成了威胁。
歼-6战斗机的最高速度仅为1.4马赫,无法有效拦截最大速度达到1.5马赫的攻击机。从1980年到1982年,印度空军逐步装备了米格-23BN战斗轰炸机和米格-23MF型战斗机。这些飞机不仅具备出色的空袭穿透能力,它们的作战半径也能覆盖整个西藏地区。此外,远程机载火控雷达在空中作战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自1982年起,印度还引进了法国制造的幻影-2000H型战斗机,该机能够在崎岖不平的藏南地区低空自动飞行。这种战斗机配备的飞行控制系统使其具备超低空飞行而不会碰地,对于下视能力不足的中国战斗机而言,这一特性显得尤为致命。
幻影-2000H型战斗机所配备的RDI机载火控雷达具有高达129公里的探测范围,其性能与2002年服役的歼-10战斗机使用的火控雷达相当。此外,该战斗机能够发射「玛特拉」超530D导弹,此款导弹不受山地杂波影响。
这让印度空军在空战中具备了明显的技术优势,幻影-2000不仅可以充当防空战斗机,还能迅速转变为战斗轰炸机,无需额外部署地面攻击力量。中国在西藏高原的防空布局主要是为了保护人口稠密的城镇,依托连接这些城镇的公路网络进行部队调动和物资运输。
然而,西藏各个城镇之间的间距十分辽阔,少则500公里,多则超过1000公里,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且荒凉,这些地方几乎没有防空措施。印度的战斗机能够轻松地绕过两个防空区,深入西藏展开突袭,尤其是针对交通网络中的桥梁和隘口。
只需有效地切断战场300至500公里范围内的通道,印度空军便能掌握主动权。这使得中国空军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唯一可用的武器仅限于歼-8型战斗机,而1979年定型的歼-8I型虽然投入使用,但未配备机载火控雷达,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华北地区。
1986年,印度空军引进米格-29战斗机后,无论是在超视距空战还是近距离交火中,歼-8I型战斗机都难以对抗。长期以来对米格-29的高速截击轰炸机战术几乎不起作用,尤其是在高原地区作战时更是如此。
在海拔介于3000至5000米的高原地区,空中作战几乎与低空飞行或穿越峡谷无异,任何战术移动都可能导致坠毁。此时,印度空军的优势达到了巅峰,不仅在装备方面占有上风,其飞行员的训练和作战理论也明显优于中国空军。
虽然中国空军的资深飞行员具备战争经验,但他们正逐渐接近退休年龄,年轻一代却几乎没有获得过空对空导弹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训练。相较之下,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印度空军已广泛开展超视距作战和全天候训练,而中国空军在这些方面的培训则极为欠缺。
三:90年代的中印空军力量
中印空军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自1990年中国购入24架苏-27战斗机起。这些飞机的引进虽填补了中国空军在第三代战斗机方面的短缺,但并未能根本扭转不利局面。当时,中国空军仍然装备着大量无法进行全天候和超视距作战的歼-6及歼-7战斗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空军一方面与俄罗斯讨论继续引进苏-27战斗机的生产线,另一方面也在对歼-8B系列战斗机进行改进。到了90年代末,中国空军已部署近60架苏-27CK战斗机,使得印度空军的优势逐渐减弱。苏-27CK战斗机的引入大幅提升了中国空军在辽阔荒原地区的作战半径,从300公里增至1500公里,显著增强了其空中防御能力,完全抵消了印度米格-23BN和米格-27战斗轰炸机所带来的优势。
另外,随着西藏和新疆多座机场的建设完工,战斗机在西藏的部署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
尽管苏-27战斗机的引入为中国空军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优势,但在第三代战斗机数量方面,中国空军仍显劣势。那时,印度空军不仅拥有超过50架「幻影」2000战斗机,还装备了90架米格-29,而在歼-10战斗机开始小批量生产之前,中国空军中的第三代战斗机所占比例不到八分之一。
这些先进的战斗机主要配置在东南沿海的部队,而其他地区仍多采用老旧的歼-7和歼-8战斗机,甚至还有白天作战型的歼-6。这些歼-6已然陈旧,故障频发;至于较新的歼-8B,其实依然属于第二代飞机,其机载雷达性能还不及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F-4。
然而,在1999年非洲之角的空战中,印度察觉到埃塞俄比亚空军的苏-27战斗机在与厄立特里亚空军米格-29战斗机交锋时展现出明显优势。这一情况令印度对中国即将拥有400架苏-27CK战斗机的预期倍感忧虑,并启动了军事装备更新计划。
冷战结束后,美国并未向印度出售战斗机,而欧洲的「狂风」式战斗机虽然性能较为一般,但其维护费用却非常高昂,这使得印度的选择异常有限,最终只好向俄罗斯寻求合作。
1996年,印度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引进了俄罗斯空军尚未配备的苏-30MKM战斗机。首批采购合同中包括了40架苏-30MKH,总金额达15亿美元。
1998年,印度再次增购了10架战斗机,并于2000年签订了一项协议,在印度生产140架苏-30MKH多功能战斗机,合同总值超过3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在1996年底引进了76架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尽管这两种型号的序列相同,但它们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飞机。
苏-30MKI是苏-30系列中最为先进的型号,装备了鸭翼、推力矢量发动机以及全新的N011M无源相控阵雷达,填补了苏-27战斗机在多目标拦截能力上的短板。依靠其尖端的数据链系统,苏-30MKI能够同时为多架苏-27战斗机提供攻击目标的信息。而中国的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则侧重于携带大量武器执行纵深打击任务,而不需要过多的空中支援力量。
随着苏-30MKK、歼-10和歼-11B多用途战斗机陆续加入中国空军,中国获得了显著的后发优势。从2012年起,中国开始试飞歼-20隐身战斗机,并持续对搭载相控阵雷达的歼-10B/C进行改进与发展。第三代战斗机已成为空军主力,而各种新型战斗机的数量已占总数的80%。与此同时,印度空军的LCA战斗机仍在缓慢研发之中。
「幻影」-2000的升级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最终合同总金额达到15.7亿美元。将其提升至幻影-2000-5的水平,比购买同样数量最新型号「幻影」 2000-9还要昂贵。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自苏联的米格-29战斗机,由于频繁发生事故,目前仅剩69架,这些飞机已被送往俄罗斯进行升级和延寿处理。
此外,印度还从法国引进了36架「阵风」战斗机。预计到2025年,印度空军的全部装备将达到大约300架先进战斗机。虽然这支空中力量在南亚次大陆上依旧具有主导地位,但与发展更迅速、规模更庞大、技术水平更高的中国空军相比,印度的实力显得相对不足。
四:总结
与此同时,中国空军的力量不断增强,装备水平与印度航空兵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特别是隐身战斗机的大规模入伍,使得印度空军完全失去了空中优势。随着时间推移,印度的「幻影」-2000和米格-29UP将在2025年达到近40年的服役期限,这些战机将陆续退役,从而导致印度空军的战斗力快速下降。
印度空军面临的选择是增加苏-30MKI战斗机的采购量或扩大LCA战斗机的生产。中印两国空军之间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战斗机数量上,还反映在装备升级和技术发展方面。印度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主系统,因此在雷达电子、航空材料以及发动机等领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只能通过购买来维持短期优势。在高强度战争中,这种依赖将迅速暴露出其脆弱之处。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中国空军的国产化水平极高,使其在装备升级和产量增加方面不受任何限制。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战斗机的平均升级周期为每两年半一次,而进入2000年后,几乎每年都会进行多次改进。与此同时,印度的战斗机几年才有一次升级。这一发展趋势使得中国空军在2009年之后全面领先于印度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