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视角下,单个的信息片段可能只是令人感到惊异,但当这些信息串联起来后,它们的震撼力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首先,从卫星图像观察到,在过去15年中,某国某工厂区域已经下水了约6艘135米级的大型潜艇,并在此期间还下水了6至8艘110米级的较大潜艇。很明显,135米级的潜艇属于战略导弹潜艇;而110米级的显然是攻击潜艇。这些潜艇,不论是12艘还是14艘,都属于第二代或第二代改进型,与数量较少的第一代潜艇相比。这些潜艇的生产和舾装过程主要在老厂区进行,尽管潜艇的合体建造是在防卫星侦察的封闭厂房内进行的,但舾装和核反应堆安装却完全是在室外的开放式干船坞,甚至是在舾装码头进行的,这使得所有进行舾装的潜艇都能被卫星观察到。
这些潜艇的中后部有明显的长方形开口,这显然是为了将核反应堆的核心部件最后移入潜艇后再进行焊接封闭;而大量从侧面冒出的蒸汽则表明核反应堆装置和内部舾装已经完成,核心已启动,多余的蒸汽被直接释放,意味着潜艇即将交付给使用者。如此一来,通过卫星视角,不仅可以判断潜艇的生产数量,还能准确掌握每艘新潜艇的建造进度;甚至可以通过开口的大小大致判断潜艇的基本深潜性能。然而,自去年起,随着新厂房的首批潜艇下水,情况有了根本的变化。与过去15年平均每年仅下水1艘的产能相比,去年一年就下水了至少3艘,这还只是白天卫星能观察到的。如果考虑夜间潜艇的下水,数量可能更多。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弗吉尼亚级潜艇,也只能勉强维持平均每年下水1艘的最高速度,未来甚至可能降至每1.5到2年下水1艘;而新厂房的生产线一开始就实现了每年下水3艘的速度,是弗吉尼亚级的3到4倍;随着生产线的日益熟练,未来每年下水6到8艘也不足为奇。这将使全球两强的潜艇生产速率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更令人震惊的是,这3艘潜艇下水后很快就消失了,被认为是直接交付给用户。与以往露天舾装至少需要一年的传统做法相比,这无疑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表明从新厂房下水的潜艇可以立即启堆出海。
其次,新兴大国竟然公开宣布将进行新型潜艇的6000米级实际下潜测试,这是指新式实验潜艇,而非蛟龙等深海探测器。鉴于3000兆帕级的特种钢可以承受高达30万米的水压,6000米深度的挑战似乎并不遥远。因此,这批新潜艇可能在1500米深度达到45节以上的超高速。再者,首次公开的射程至少为3XX公里的超级尾流自导鱼雷在击中目标后的猛烈爆炸场景,加上未来潜艇将标配32管垂直发射系统和8管鱼雷发射装置,这种40管的反舰反潜反卫星全能火力远超过仅有4个鱼雷发射管、最大下潜深度350米的弗吉尼亚级,使后者看起来不过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