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西方人忽然意识到,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理解和他们有差别!

2024-10-14军情

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延续,是人类群体之间暴力对抗的极致表现。

从人类历史的整体发展来看,战争几乎始终伴随着文明的进步。

自人类出现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战争无论规模大小始终没有停歇过。

从战争的形式来看,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战争中最为顶尖的表现。

20世纪,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两场世界大战,导致无数生命遭受磨难,人类文明遭遇了重大灾难。由于战争的频繁爆发,这一时期的主要主题被普遍视为战争与革命。

然而,中国与西方在对世界大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异。

西方意外地意识到,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看法与他们存在差异。

一、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大战

所提到的西方,不仅限于一个地理范畴,更主要是指一种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通常可视为以西欧和北美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基督教文明的世界。

毫无疑问,西方最早实现了现代化,拉开了人类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序幕。

西方的崛起与现代化的历程,始终伴随着惨烈的暴力和残酷的殖民扩张。

他们通过先进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将世界紧密联系,开启了全球化的首波浪潮。

他们借助强大的舰船和火炮突破了亚非拉国家的封闭国门,毫无顾忌地在全球扩展殖民地。

他们还运用低价商品和贸易优势来进行商品和资本输出,从全球范围内掠夺资源。

西方国家通过对全球人民的深度剥削,达到了发达的状态。

然而,西方内部并非完全统一,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斗争日常频繁。当几个势力之间利益分配不平衡,矛盾积累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时,冲突只能通过战争来解决。这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历史教科书所提到的「帝国主义在政治和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新兴强国的德国,经过国家统一后迅速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但全球的殖民地已被像英国和法国这样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完全占有。德国不愿意屈居其后,最终选择了发动战争。

就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言,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实力迅速回升的德国,不再愿意继续受限于英法主导的凡尔赛体系,最终再一次发动了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皆源于西方国家之间的斗争,最终才扩散至全球。西方对世界大战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中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存在感」相对较低。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西方人认为世界大战实际上是其内部的「内战」,与中国无关。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统治之下。尽管未直接派遣军队参战,却有数十万中国劳工跋涉千里前往欧洲战场,为同盟国提供挖掘战壕等后勤支持,战后理应获得战胜国的待遇。

然而,西方国家或有意或无意地轻视甚至忽略了中国的贡献,在巴黎和会上并未给予中国应有的地位,这场外交失利直接导致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确实成为了东方的重要战场。

在这场全球人民团结起来反对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中,中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

即使是罗斯福和丘吉尔等人,也不得不对中国的贡献表示赞赏:「如果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击败,那么有多少个日本师团能够转而参与其他战斗?他们或许可以立即攻下澳大利亚,征服印度……」

美国飞虎队的前队长韦恩·约翰逊表示:「毫不怀疑,中国人民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将无从谈起。」

然而,在战争胜利后,出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偏见,西方人再次选择性地忽略了中国的贡献。

换言之,在西方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中,中国并不是一个核心角色,主角依然是西方国家。

例如,他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日期定为1939年希特勒对波兰的闪击。

实际上,中国从1931年「918」事件开始,就已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他们将阿拉曼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中途岛战役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转折,完全忽视了中国战场的发展。

而且,为了取得战争胜利,中国承受了极其惨痛的代价,西方人对此却视而不见。例如,西方人对纳粹德国的兽行耳熟能详,深切同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遭受苦难的犹太人,但对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却知之甚少。

在张纯如女士的著作问世之前,许多西方人甚至对这一重要历史毫不知情。

在西方讨论世界大战相关议题时,往往会选择性地无视中国。

更为关键的是,在西方人看来,世界大战的结果,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对他们国家的影响都不会是毁灭性的。

由于世界大战被视为西方国家之间的「内战」,无论战争如何激烈,最终的最坏局面也只是失去部分领土和支付赔偿,而不会导致文明的崩溃或历史的中断。

以德国为例,尽管它曾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战后也遭受了极为严厉的制裁,但数年后,它仍然与其他西方国家达成了和解,重新跻身于西方发达国家之中。

无论他们怎样相斗,基督教文明依然不会消失。

换言之,他们对世界大战的「紧迫感」并不那么明显。

这一点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看法和认识

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看法与西方人存在显著不同,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因素。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认知,比西方人要复杂得多。

西方人所认知的世界大战,仅指那两次冲突。但中国人真正体会到的「世界大战」远不止这些——西方列强曾多次联手对中国进行侵略。

从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近代中国人多次遭遇西方列强的联合侵略。

尤其是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标志着整个西方世界侵入了中国。

这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内心深处,难以消逝的创伤。

从文明的视角来看,中国人相信如果在全球性的战争中落败,国家将面临文明灭绝的风险。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实则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中华文明与西方基督教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华文明强调包容和多元,倡导求同存异,乐于与其他文明形式和谐共存。

然而,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是一种「上帝与撒旦相对立」的一元论体系,遵循的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与之相对的其他文明,必然会引发冲突。

因此,如果中国在与西方主导的世界冲突中失败,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世界大战被视为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完全没有妥协或退让的空间。

一旦遭遇失败,我们将面临国家覆灭和种族消亡的危险。因此,中国人对世界大战的担忧意识,远超西方人。

在当今全球力量对比中,东升西降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民众对世界大战的理解与认知变得更加切合实际。

作为一个「异族」的东方大国,中国的崛起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全球霸权最严峻的「挑战」。因此,他们一直试图寻找机会,联手对中国进行围堵与制约。

一旦常规的贸易战和舆论战等策略失效,他们联合起来找借口对中国发起冲突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在。

面对整个西方阵营的「世界大战」,中国绝对没有丝毫退让的空间,这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与西方人对于自身与世界大战之间的关系理解和认知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在某些西方国家,当人们谈到战争时,往往认为这只是政府和军队的事务,与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即使遭遇失败,也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这种现象正是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必然产物。

中国人民拥有深厚的集体主义理念,展现出一种西方人难以理解和达到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热情,以及誓死不屈于亡国奴的壮丽气概。

在我们眼中,一旦真正发生世界大战,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肩负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大家都要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小家。正如,皮之不存则毛无依,覆巢之下又如何会有完整的卵呢。

中国人民向来热爱和平,我们反对战争,但并不怕面临它。

假如有一天世界爆发战争,中国人民必定会团结一心,齐心协力,舍弃个人利益,共同渡过难关。

无论身处何地,不分男女老幼,义无反顾,勇敢献身于国家的危难时刻,视死如归。

当前阶段,中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与西方大国之间的博弈也愈加激烈。

中国人民平时勤奋努力,专心工作,默默追求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出贡献。

只要祖国遇到困难,我们必将倾尽全力捍卫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绝不能放弃祖辈留下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中华儿女的气概与决心,同时也是我们反对世界大战的底气与自信。#智启新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