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亚美尼亚投入了4000万美元购入了来自印度的4台雷达,用以应对邻国阿塞拜疆的军事压力。这笔支出几乎占到了亚美尼亚全年军事预算的7%,显示出亚美尼亚的紧迫感。按常理,阿塞拜疆在得知亚美尼亚获得了这些高级雷达后应当有所收敛,但事实上,阿塞拜疆似乎意识到这些雷达的实用性有限,于是在雷达刚刚部署完成后不久,便在纳卡地区发起了军事行动,迅速夺取了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战争结束后,亚美尼亚由于雷达性能不佳,将印度制造商告上了法庭。今天,让我们探讨一下这款被称为「施瓦提」的印度雷达到底有何缺陷,以及亚美尼亚为何选择购买这种雷达。
「施瓦提」是一款火炮定位雷达,主要功能是通过敌方炮弹的轨迹反向计算敌方炮兵的位置、火力密度等信息,以辅助反击。简而言之,这种雷达是炮兵部队的「眼睛」,在受到攻击时提供必要的视野。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经济增长显著,国内军工开始自主研发重大项目,「施瓦提」就是其中之一。起初,印度引进了美国的AN/TPQ-37炮兵定位雷达系统,并在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后,最终在2017年推出了「施瓦提」。
技术上,「施瓦提」使用C波段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天线,能在50公里内探测到敌军炮兵位置,同时跟踪7个目标,存储多达99个炮兵目标。按照印度的数据,该雷达还能定位20公里内的82毫米以上的迫击炮和30公里内的105毫米榴弹炮,以及40公里范围内的远程非制导火箭弹。
客观而言,尽管「施瓦提」雷达的性能不算顶尖,但在较小规模的冲突或炮兵交火中,它已经足够使用。与其他国家不同,印度倾向于将自研武器同步用于国内外市场,旨在快速回收研发成本。
2019年7月,当亚美尼亚计划购买新雷达时,印度迅速介入,推销其研发了20多年的「施瓦提」雷达,宣称其结合了美国技术,并具备快速部署的能力。同期,波兰和俄罗斯也向亚美尼亚推销了他们的火炮定位雷达。波兰提供的是LW雷达,而俄罗斯则是以动物园系列参与竞争。动物园系列主要针对迫击炮定位,探测距离仅17公里,部署时间需要5分钟,这在现代战争中显得过长。亚美尼亚因此排除了俄罗斯的产品。
「施瓦提」雷达与波兰的LW雷达展开了直接竞争。相比之下,波兰的雷达部署时间能在1分钟内完成,探测能力与「施瓦提」相当。不过,由于波兰可能误解了亚美尼亚的需求,没有充分理解亚美尼亚面对阿塞拜疆大口径火炮的真正需求,因此亚美尼亚最终选择了「施瓦提」。
然而,印度的报价显得过高——每台1000万美元,不包括运费,而俄罗斯和波兰的价格分别仅为500万和800万美元,并且由于距离更近,运输成本也低得多。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印度在销售过程中并没有过度夸大其产品优势,而是提供了具体数据让买方自行判断,这种做法表现出一定的「大国风范」。但高昂的定价无疑是对亚美尼亚的又一重击。
面对如此局面,亚美尼亚虽然有些迟疑,但在边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决定购买「施瓦提」。然而,一旦这些雷达投入实战,它们的表现并不如预期。2020年9月,当亚美尼亚刚接收到「施瓦提」雷达,阿塞拜疆便发动了对争议纳卡地区的进攻。在实战中,这些雷达未能有效地追踪敌方炮兵位置,导致亚美尼亚无法有效反击。
更令亚美尼亚沮丧的是,在冲突结束后复盘时发现,这些雷达的高故障率并非操作失误所致。据士兵反映,雷达故障频繁,几乎每5小时就需要维修一次,使得亚美尼亚军方在修理雷达的同时还要躲避敌方炮火。
此外,亚美尼亚还发现雷达与他们的系统兼容性差的真正原因。原本他们认为由于印度的军事技术很大程度上源于苏联,购买印度的武器系统应该能与他们现有的苏制武器系统兼容。尽管印度在交易中声称「施瓦提」的国产率高达96%,但后来发现其关键部件几乎全部来源于法国、德国和以色列,印度只负责组装。
面对印度的「误导」,亚美尼亚将这些故障雷达退回要求修理时,印度回应称需要两年时间才能修好,因为他们也需要时间从原厂订购零件。最终,亚美尼亚不得不将印度告上法庭,但印度坚称「施瓦提」雷达的数据是准确的,只是反应稍慢。
最终,亚美尼亚只能无奈接受这一切,同时看着巨额的军费投入印度的口袋。印度在此次交易中确实取得了「盆满钵满」的商业成功,但对于一个「大国」而言,这种行为可能损害了其长期的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