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10万大军涌入以色列,存亡时刻,梅厄夫人为何不用原子弹
最近爆发的俄乌冲突,在持续大半年之后,双方的脾气也一点没小,反而硝烟味更浓,弄得核武器都成了台面上的筹码。
这状况,让人不由寻思,过了,太过了。
核武器是啥?
一个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斯利之剑,是不能轻易妄动的存在。
只能做威慑,做筹码,最好别放,一放局势就不可收拾了。
那么上一个差点放核武器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咧?能指导今日的未来吗?答案是当然能!
上次差点引发核战争的冲突,是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也就是著名的「十月战争」,或者说「赎罪日战争」。
那一年,遭遇阿拉伯联军突袭以色列军方高层,对于突然降临的战争震怒无比。
以至于军方一直鼓噪说要使用核武器,内阁也一致认同了使用核武器。
最后关头,还是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力排众议,否决了这一建议。
要不然,沉寂许久的世界,将再次升腾起蘑菇云。
当时的真相到底如何?有什么教训?让我们回溯时光去看看吧!
说第四次中东战争,必须要了解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联军可谓吃瘪不断,狼狈不堪,埃及更是损失惨重。
战争中以色列军用摧枯拉朽之势横扫阿拉伯联军,还顺势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跟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一半),打到了越过苏伊士运河停火线,直接威胁埃及经济命脉苏伊士运河。
如果失去了苏伊士运河,埃及就没了过路费收入,养活人民进口粮食的钱估计都要发愁。
后来战争虽然停了,但以色列军依旧占据了西奈半岛,时刻威胁埃及的生命线安全。
卧榻之侧有猛虎,埃及人当然不安啊!
时任埃及总统萨达特明白自己没有选择,必须用战争收回西奈半岛,要不然埃及永无宁日。
为何必须选择战争,也跟当时的时局有关!
长久的战争让以色列越打越强,成了中东最牛钉子户,弄得致力于拆迁的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如果一直以阿拉伯世界老大自居的埃及,用谈判的方式找以色列要回土地,就等于背弃了阿拉伯联盟,也让埃及失去了来自中东土豪兄弟们的财政援助。
这样的政治代价,还有经济代价埃及都付不起。
这就让埃及唯有战争一条路可走。
唯有打疼了以色列在谈判,埃及才不会陷入被动。
即便冒险,埃及也不得不为。
但战争之前,萨达特非常理智,明白消灭以色列不太现实!
首先:以色列国防军足够强大,自己不一定搞得定。
其次:以色列是美国盟友,美国不会坐视以色列被灭国。
最后:以色列虽然没有承认,但他拥有核武器也是不公开的事实,风险太大了。( 1969年3月以色列就拥有了随时可爆炸的核武器)
这就注定了这场战争的方式是突袭战争。
用以快打慢,让准备不足的以色列吃瘪,最后快速和谈,以控制战争规模达到战略目标。
但这个度如何把控?
以色列会否如埃及所愿?都是未知数。
不过并没有影响萨达特的战略决策,于是战争开始了。
1973年10月6日,宁静的苏伊士运河平缓流淌,沙漠了无声息,可这宁静却在下午两点被打破了。
数千门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发出了怒吼,目标直指驻扎在运河东岸的以色列军。
数分钟后,西奈半岛区域以色列修建的火力点,指挥所、防空导弹阵地、空军基地、补给站、雷达站无一幸免,全部遭遇火力覆盖,以色列军防线在覆盖火力下损失惨重。
几乎同时,戈兰高地的叙利亚军4万人也同步进攻,配合进攻的有900辆坦克和100多战机。
叙利亚军动了,埃及军队当然也在动。
火力覆盖之后的埃及战机,对以色列目标进行了持续300多架次的空袭。
火力覆盖,空军袭击,然后就是陆军冲锋。
装备狼大量先进RPG火箭弹和AT-3反坦克导弹的埃及士兵,汹涌而来,迅速击穿以色列军设在运河东岸的「巴列夫防线」。
旗开得胜后,下午5点3.2万名埃及步兵抵达运河东岸,次日埃及军队10万官兵,在1000辆坦克,1.35万军车配合下,渡过了运河。
战斗打到现在,埃及军队阵亡仅仅208人,可谓战果辉煌!
辉煌战果之后,是埃军磨拳搽掌和以色列军的措手不及。
10月8日,深入西奈半岛的埃及两个军先头部队,跟以色列装甲部队交火了。
仓促反击的以色列装甲部队,没有空军掩护,没有步兵支援,短时间内300辆坦克,就被准备充分,大量运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的埃及军队打的溃不成军。
仅仅48小时,300辆坦克就伤亡大半!
东岸如此糟糕,戈兰高地战况就相对要好点。
叙军兵力庞大,装备有1300辆坦克,600门火炮,65套防空导弹的5万大军,面对以色列军170辆坦克和不到100门火炮的守军时,优势明显,精锐82伞兵旅,顺利拿下了以军设置在赫尔蒙山上的堡垒。
兵力虽然占绝对优势,但叙军并没有冒进,而是稳扎稳打,始终让部队在防空导弹的防御范围内。
这战况看似顺利,可指挥能力太过拉胯的叙利亚军,居然因为前线部队调动不利,弄得前军堵后军,左军挤右军,自己乱成了一团。
这就给了以色列乱中取胜机会。
以色列派出第188装甲旅「巴拉克旅」,阻击叙利亚军先头部队。
这支晓勇的以色列精锐,在被叙军切割包围后,依旧死战不退,迟滞了叙利亚军的进攻。
这给了以色列后备役部队抵达战场的机会,预备役部队,第一时间投入到了戈兰高地战场。
至于为何以色列反应如此快?
原因很简单,戈兰高地直接面对以色列本土,而西奈半岛离以色列本土还有不小的距离。
如果戈兰高地陷落,叙军将长驱直入,毫无阻碍地进入以色列,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
快速增援的以军后备役部队,刚刚拿起枪,就成了精锐战士,一分钟都没休整,就进入了坦克之中,奔赴前线。
这就是战争第四天时以色列军的状况,每一个军事行动,每一个增援部队,都在抢时间。
高频,高烈度战争,让准备不足的以色列,损失不小。
49架战斗机没了,500辆坦克没了都还是小事,更致命的是弹药储备量也不够了。
就拿炮弹来说,最常用的105毫米炮弹储备量仅仅还能支撑48小时。
这状况让以色列内阁惶恐了,如果炮弹打完了,仗还咋打?
前线的战况传到后方,战备问题让无数人明白,以色列到了生死存亡时刻。
10月9日以色列高层会议上,国防部长达扬直接跟总理梅厄夫人说:是时候考虑动用核武器了!
这建议让以色列内阁出现了激烈的争论。
坚决反对的人说 :这将把中东地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包括以色列自己。
强烈支持的人说 :现在不用以色列立马就要没,都没了还管啥中东。
生存还是毁灭一念之间,放还是不放决于一人。
这人就是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
那么以色列当时核实力如何?
按权威媒体事后猜测,1973年时,以色列就拥有13颗随时可以发射的核弹,至于载具也有,那就是 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
杰里科-1型弹道导弹,是上世纪60年代以色列从法国引进的短程地对地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射程在235--500公里之间,能携带常规弹头450-800千克,或当量2万吨TNT的核弹头,威力比美国人丢在广岛和长崎的核弹多5000吨TNT当量。
这样的大杀器,以色列有13个,也算手中有胆了。
可有胆也不是这么用的。
核弹的毁天灭体威力,制造核弹的犹太人如何不知?
主政以色列的梅厄夫人,在抉择那一刻忧心忡忡。
如果以色列真的用了核武,等于人类史上第二次将这种武器投入实战。
真要那么做了,以色列将遭遇全世界的谴责和阿拉伯世界的群起敌对。
谴责不算啥,但来自阿拉伯世界的敌对,就跟原来完全不同了,会上升到种族存亡程度。
因为一个动不动就丢核弹的小国,如果敌对国也有了核弹,也将毫不犹豫地使用。
以色列才多大?弹丸之地而已。
在这样的互毁敌视下,阿拉伯世界或许还会存在,以色列将永远不复存在。
寻思过后,梅厄夫人决定放下核按钮,转而寻求美国的援助。
在做这个决定之后,她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 :如果美国不肯帮忙,那么我们就孤注一掷,动用核武器自卫!
这时美国的态度,成了决定以色列决策的关键。
这一天是1973年10月9日,也被后世称为 「中东最危险的一天」。
选择权到了美国手中,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很焦急。
因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地缘战略家基辛格警告他说 :如果以色列被叙利亚军队灭国的话,那么将给美国带来一场可怕的地缘政治灾难。
这地缘灾难深意就是 :如果没有以色列这个钉子在中东,致力于阿拉伯世界统一的大国,将因为这空前的胜利联合起来,让阿拉伯世界重新成为世界一级,运用石油武器,让美国的霸权落空。
以色列亡国,就等于美国彻底退出中东,这个代价,美国承受不起。
警告过后,尼克松立马批准了对以色列的紧急军事援助。
然后,一个前所未有的命令出现了 :美国空军把所有能飞的玩意都派到以色列去!
所有能飞的东西都派去以色列,这就是的美国支持力度。
命令下达后9个小时,美国空军运输机全员动员,执行代号 「五美分救援行动」 的特殊任务。
按事后媒体报道,美国北方基地的导演,无论是库存的,还是上膛的,都被送到了以色列。
除了弹药援助外美国还火线售卖了36架F-4鬼怪战斗机给以色列。
更奇葩的是,这群战斗机都是美军现役战斗机,由美国飞行员飞到以色列后,在匆忙改换涂装投入战场。
美国援助让以色列军逆转了局势。
弹药储备和装备损失都不再是问题。
收获救命药的以色列,躲过了要完的命运。
更让以色列人宽心的是,萨达特在收获巨大战果后并没有乘胜追击。
为何咧?
之前说过,萨达特早就打定主意,控制战争规模,不愿过分刺激以色列。
这诉求给了以色列喘息的机会和反败为胜的可能。
西奈半岛前线趋于缓和的现状,让以色列决定稳住前线,伺机反击。
在完成坚守部署,遏制叙利亚军进攻后,以色列就在美国间谍卫星帮助下,找到了突破口。
这突破口就是驻守西奈半岛的埃及第二军团、第三军团之间的一个防御缺口。
一看有机可乘,以色列立马利用缺口,发起渡河攻势,直接包围了埃军第三军团。
突袭成功效果立竿见影。
眼见第三军团要完蛋,埃及人也开始慌了。
不过更慌的还是美国人,他们害怕渡过了危机的以色列,打疯了之后弄的局势不可收拾。
随即美国开始施压,阻止了以色列人歼灭埃及第三军团的图谋。
在一轮轮外交斡旋后,联合国终于出场了,通过停火决议,要求以色列和埃及、叙利亚立刻停止战斗。
眼见都讨不到好,发动攻击的埃及和叙利亚也选择了遵从联合国决议。
一场危机渡过了,核弹没有降临中东。
埃及人也在这场战争后痛定思痛,选择顶住压力跟以色列和解。
并在后续和平收回了西奈半岛,至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今日依旧在以色列控制之下。
那个地方战略地位重要性,给了以色列人不放弃的因由。
戈兰高地直面以色列的本土是其一。
叙利亚和以色列关系没缓和是其二。
背后大国博弈影响直至今日是其三。
换个角度在看这场战争,是不是跟俄乌冲突有点相似,就是局势有差异。
第四次中东战争,因为第三次中东战争时埃及、叙利亚失去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而起。
俄乌冲突的溯源,则要追溯到克里米亚危机和更早的赫鲁晓夫送礼事件。
引爆点除了累积的矛盾,都是领土遗留问题。
同样的,双方也都是一方拥有核武器,但拥有核武器的一方都没有使用核武器。
同样的,战争弱势一方受到了美国(中东战争)和美欧的援助(俄乌冲突)
最后,核武器为啥不能用?
首先:大国博弈时代,如此冒险没必要。
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可以谈的,看上去打得火热,但行事都有分寸,也明白啥是底线。
其次:世界规则让核武器拥有者明白,除非鱼死网破,要不真不能用,因为世界公敌并不好当,人类历史的罪人也不是个人能承受的。
最后:没有人是战争狂徒,不过时局不得不为而已。
这点上埃及的困惑是必须用战斗鼓舞士气,表达收腹领土的意图,要不然阿拉伯世界的政治经济压力和国内压力,埃及都顶不住,于是才有了进攻,以及战争之后的和解,吃一堑长一智吗。
同样的,今日俄乌冲突应该也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唯一不同的或许是,和解或许有,但弱势一方的诉求会在战争规模受控后大概率不了了之。
因为亲儿子和小伙伴待遇是不同的,亲疏有别吗?
不管怎么说,愿世界和平吧。
生活已然有点艰难,就别火上浇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