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持续900多天,双方依然拒绝和谈,坚持对峙到底。目前,战局略微偏向俄军,前线正逐步推进。此外,俄军在库尔斯克地区发起反攻,并对乌克兰展开大规模空袭,令乌克兰军队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
俄军关门打狗
俄军持续对基辅进行轰炸,丝毫没有中断。
目前俄军的战略可以形容为「关门打狗」,而整个乌克兰则成为了这个战术中的「院子」。仅在9月5日,俄军便对乌克兰全境进行了轰炸。
在首都基辅,袭击引发了大量民众涌入地铁避难,城市道路上交通彻底瘫痪,司机纷纷弃车,转而躲入地下空间。与此同时,乌克兰的交通网络遭到大规模袭击,多个重要铁路枢纽成为目标,包括斯拉维扬斯克的斯拉夫库罗特火车站和利沃夫市火车站等主要运输节点。
俄军的打击接连不断。9月5日的空袭结束后,仅隔数小时,9月6日凌晨,利沃夫州的一处卡车停车场便遭到俄军自杀式无人机的轰炸。据称,该停车场内存放的是从波兰运送来的北约援助物资,乌军试图将这些军用物资隐藏在停车场以避开侦查,然而仍未能幸免于被摧毁。
俄军不仅猛烈轰炸后方,对前线的攻击也更加凶猛。以9月11日为例,俄军在库皮扬斯克方向,苏-34战机在无人机引导下,向乌克兰警察部队位于彼得罗巴甫洛夫卡村的临时驻地投下了FAB-3000滑翔制导炸弹,直接摧毁了整个村庄的建筑物。
这就是战争,如同排山倒海般的轰炸,天崩地裂,地动山摇。在俄军的猛烈攻击下,乌军损失惨重。战争无法怜悯,俄罗斯必须摧毁乌克兰的一切,包括乌克兰民众的抗战意志。如果俄军继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将无法赢得战争的胜利。
伊朗小摩托开始轰炸乌军防空阵地
俄军的打击并非毫无重点,虽然范围较广,但实际打击目标的优先顺序十分明确,其中尤以乌军防空体系为首要目标。9月10日,俄军通过发射「伊朗小摩托」自杀式无人机,成功摧毁了乌军一套S-300PS防空导弹系统。从相关画面可以看到,防空导弹发射车被击中后瞬间引发爆炸,弹药发生了殉爆,场面宛如烟花绽放。
俄军这次可谓歪打正着,此前并未用「伊朗小摩托」攻击防空导弹阵地,如今战术有所调整,效果显著,思路逐渐开阔。俄军似乎借鉴了也门胡塞武装的战法,终于开始采用自杀式无人机打击防空导弹。在也门内战期间,胡塞武装曾通过发射自杀式无人机摧毁沙特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
俄军的主要目标是乌军的防空系统,旨在瓦解其防御体系,进而为空中力量进入乌克兰领空铺路,借此增强空中打击能力,为最终胜利奠定关键基础。
乌军防空导弹为何打不完?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两年半,乌克兰的防空系统仍未被彻底摧毁,这让人不禁好奇,乌军究竟还有多少防空导弹?有人认为,乌克兰仍然有S-300防空导弹的库存,这些导弹在冷战时期生产过多,可能多达数万枚。
实际上,北约一直在背后暗中援助。9月5日,罗马尼亚当局确认,已代表北约向乌克兰交付了一套美制「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换句话说,罗马尼亚援助的「爱国者」导弹已经到达乌克兰,北约正在为乌军提供补给。现在俄罗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美国智库曾建议北约将未来几年所有「爱国者」导弹的产能和装备,全部转交给乌克兰。
若没有北约的援助,乌克兰绝不可能支撑到现在。而如今,北约依然没有显露出放弃的迹象,这使得俄罗斯的困境依旧严峻。俄罗斯所面对的对手并不仅仅是乌克兰,而是整个西方阵营,这也是其作战一直艰难的原因。
北约怕啥来啥
北约支援乌克兰的目的仅在于反对俄罗斯,但当前局势对北约来说并不乐观。尽管乌克兰尚未战败,然而最为棘手的情况已经出现,北约正在逐渐被消耗。
为了继续支持乌克兰,北约付出的代价愈发高昂。以最新交付的「爱国者-3」防空导弹系统为例,其每枚拦截弹的造价高达300万美元,而拦截一个目标往往需要发射2至3枚。如果要拦截一架价值仅1万美元的伊朗无人机,所需的拦截成本就高达600万至900万美元。这样的交换代价完全无法承受,简直成了一个「无底黑洞」。
对乌克兰的支持,已经让美国和北约陷入了别无选择的境地。如果乌克兰无法取得胜利,后果将难以承受。然而,代价也异常巨大。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在美国和西方持续提供援助的情况下,还要投入多少资源呢?乌克兰的军事工业早已不存在,完全依赖于西方的支援。然而,俄乌双方的力量对比并未改变,再多的援助也难以扭转乌克兰的命运。
如今,俄罗斯的军工业正迅速发展,武器产量大幅上升,未来或将进一步提升。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和北约只能在有限的选择中做出决策:要么加大对乌克兰防空系统的支持,消耗自身有限的军事储备;要么无奈地目睹俄罗斯赢得战争。这两个选择都是难以承受的。
俄军持续加强打击力度,乌克兰的大部分能源基础设施已被摧毁,下一步便是让整个国家陷入瘫痪,胜利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