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岛距离大陆只有14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从大陆到台湾岛的重要通道,同时也被台湾省视为保护台湾本岛的第一防线。那么,这些岛屿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台湾省对这些岛屿又有哪些重要部署?
澎湖群岛的战略重要性
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的西南侧,东距台湾岛大约45公里,西距金门岛约140公里,群岛总面积大约为126.86平方公里,主要包括64个岛屿,呈南北方向排列。从最北的目斗屿到最南的七美屿,全长约60公里;从最东的查某屿到最西的花屿,东西宽度约40公里。群岛中最大的岛屿是澎湖本岛,面积为64.24平方公里,其次是西屿(也称渔翁岛)和北山屿(也称白沙岛)。西屿位于澎湖本岛的西侧,岛形狭长,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最窄处不到1公里,面积约为18.2平方公里,是群岛中的第二大岛。北山屿则位于澎湖本岛的北侧,面积约25.56平方公里,这三个岛屿的总面积占整个群岛的76.1%。此外,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岛屿还有吉贝岛、望安岛和虎井岛等。
在岛屿的布局上,澎湖本岛与北侧的北山屿、西侧的西屿以及中屯岛环绕相接,形成了一个与台湾海峡不同的内海区域,即澎湖湾。澎湖湾因其平静清澈的水域而得名,南北长度约12公里,东西宽度约8公里。北侧的出海口是牛公湾海峡,而南侧则由西屿和凤柜里半岛控制,出海口宽约3.3公里,水深在10至62米之间,东北侧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锚地。
澎湖群岛的北侧对马祖群岛,与之距离约333公里,西面是福建的厦门,南朝东沙群岛,它是我国东海与南海的自然分界线,控制着进入台湾海峡的关键通道,因此被誉为「东南锁匙」。
澎湖群岛的地貌也增强了其战略价值。这些岛屿主要由方形的山地组成,岛内地形平坦,没有明显的山脉。从空中看,岛屿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平板。岛上的岩石多为坚硬的玄武岩,岛屿四周多是悬崖峭壁和危险的崖锥,这种地形极大地增加了澎湖群岛的登陆难度,即使只有有限的军事部署,也能有效发挥其战略防御功能,可见其在守护台湾岛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由于澎湖群岛位于大陆和台湾岛之间,历来是从大陆到台湾的重要中转站,因此在历史上这里经常成为争夺的焦点。
从新石器时代起,澎湖就是台湾岛的重要海上枢纽。在南宋时期,群岛开始被开发;到了元朝,澎湖的战略重要性迅速显现。1281年,澎湖群岛被划归福建行省泉州府,元朝在此设立了澎湖巡查司,这里成为元朝管理台湾地区的行政中心。
在1622年,荷兰人曾占领澎湖列岛,直至1624年明朝意识到其对沿海安全的重要性,随即收复澎湖。荷兰人失败后,便转向台湾岛建立殖民地。到了1661年,郑成功跨越台湾海峡,利用澎湖作为战略支撑点,最终成功夺回台湾。
到了1683年,清朝水师将领施琅带领3万水师和300艘战舰直取台湾,并成功使其归于清朝,从此清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澎湖列岛再次证明了其在夺取台湾岛中的关键作用。
从历史来看,澎湖列岛位置要害,易守难攻,对整个台湾岛的战略意义举足轻重。因此,自1946年设立澎湖县以来,台湾省始终将澎湖视为台湾本岛与大陆之间的第一道防线,在澎湖本岛设置了第一线和第二线阵地。
台湾省为了最大限度发挥澎湖列岛的战略价值,对该列岛进行了密集的军事建设和战略部署。在澎湖列岛的64个大小岛屿中,有16个岛屿设有驻军,常驻兵力超过8000人。
为了加强岛屿间的交通联络,提升战略部署的效率,台湾省在白沙岛与渔翁岛之间建造了一座2150米长的跨海大桥,以及白沙岛与中墩岛之间的永安桥,长约500米,马公岛与中墩岛之间的中正桥,长约1007米,通过这些跨海大桥将几个主要岛屿连成一体,并通过岛上的公路网加强了岛屿间的联系。岛上还部署了台湾省的精锐部队——第503装甲旅,包括3个坦克营、2个机械化步兵营和1个炮兵营,装备了70多辆M60坦克和大量火箭炮。
澎湖列岛内还建有超过60个大小港口,其中包括澎湖本岛、白沙岛和渔翁岛的大型港口,特别是位于本岛西南侧的马公港,是一个主要的海军基地,港内的测天岛设有18座码头和44个浮筒,可以同时停泊18至24艘2000至10000吨级的舰船,驻有8艘「成功」级护卫舰。
此外,澎湖列岛共有4个机场,其中马公岛的马公机场是一个大规模机场,主跑道长3050米,能够容纳中大型客机及喷气式战斗机,一次性容纳100架战斗机。岛上还部署了「天弓」和「霍克」防空导弹连,以及配备了能探测470公里的HR-3000雷达系统,覆盖整个澎湖列岛的空域。还装备了MK-13Mod4型导弹悬臂发射架和40枚「标准」1型中程防空导弹,射程可达40公里。
尽管澎湖列岛的战略部署十分严密,但相较于中国研发的先进武器如歼20战机、055大型驱逐舰和钱学森弹道导弹,澎湖的军事装备显得较为陈旧。而且,由于澎湖列岛面积有限,自身持续能力较弱,其战略防御能力也并非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