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我国航空史冷知识:1983年前仍在生产歼5,飞豹曾空战最强

2024-05-12军情

在历史的漫长旅途中,我们经历了无数艰难岁月。通过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今天,让我们来探索一些关于航空的冷知识。1983年,中国仍在生产歼5战斗机,而飞豹战机一度成为中国空军的「空中王牌」。

特殊时期的必然选择歼5是根据苏联米格17发展的一款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自1956年起投入量产,总计制造了767架。

实际上,歼5在1959年就已经停止生产。我们提到的1983年仍在生产的型号是歼教5,这是基于歼5原型改造的双座喷气式教练机。

【米格17战机】

歼教5由成飞设计,当时苏联的米格17并没有教练机版本。加上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苏联撤销对中国的援助,成飞不得不依靠现有经验自行摸索。

1966年歼教5成功试飞,并在当年投入中国空军服役,短短几年内就生产了超过1000架。

直至1983年,歼教5的生产线依旧在运行,甚至一直服役到1995年,在解放军飞行表演方队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装备了四代战机,美国甚至开始研发隐身轰炸机,那为什么我们还在生产第一代教练机?

【早期的歼教5】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资源极度匮乏,我们别无选择。

歼教5的研发初衷就是追求性价比,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性能较高的飞机。

整个研制过程仅花费了100多万元,单架成本极为低廉。

我们对这款飞机相当满意,因为歼教5不仅可以用于训练飞行员,必要时还能投入战斗,其性价比极高。

同时,歼教5也是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援助或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

此外,当时的中国主力机型是歼6,这是一款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由于歼教5与歼6在飞行模式上差异不大,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歼教5能够替代歼6进行飞行员训练,以缓解空军飞行员短缺的问题。

直到歼8战机大规模投入服役后,歼教5的地位才开始逐渐减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总的来说,歼教5的性能也是非常优异的,完全适合长期服役。

因此,1983年仍在生产歼教5,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对成飞设计和改进战机的认可。

原「最强」战机飞豹飞豹战机的开发始于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当时提出了研发一款中程战斗轰炸机的需求。

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虽然轰6性能足够,但在大规模空战中表现平平,难以发挥理想效果。

最初的设想是在歼8战机基础上改装出一款战斗轰炸机。

【有年代感的飞豹战机图片】

但经过多轮竞争,这一方案因预期过高未被采纳。相反,决定借鉴部分米格23的设计经验,在现有战机基础上独立研发一款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即「歼轰7」。

歼轰7的设计初衷是兼具空战和地面攻击功能,甚至包括反舰作战。

因此,设计师在开发时融合了多种功能,经过长期研磨,最终于1988年12月首飞成功。

歼轰7一投入服役,立即成为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

从性能数据看,歼轰7的作战半径可达1650公里,除了传统的对空和对地任务外,还能执行海上作战任务。

早期的歼轰7装备了23毫米双管机炮,挂载系统能携带约5吨武器,完美适配中国研制的霹雳11导弹。

当时,中国的先进机型包括歼8和苏27等。

其中,歼8主要作为拦截机使用,而苏27虽然空战能力强,但在中国空军的数量有限,短期内难以完全融入作战体系。

歼轰7的「主角光环」持续到歼10首飞,之后逐渐被削弱,至歼20首飞后彻底消失。

可以说,歼轰7代表了一个时代,展现了中国不断追求强大国防力量的决心和信心。

运10项目的遗憾下马在中国航空历史上,运10项目的取消是许多军迷感到遗憾的一件事。

这是由上海飞机制造厂研发的一款四发大型喷气客机,拥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该项目于1972年通过方案审查,1980年成功首飞。

【运10让人感到遗憾】

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有了引进美国大型飞机的机会。

考虑到多种历史因素,运10最终在1986年计划被终止,中国的首款国产大型飞机未能继续发展。

如今,中国在大型飞机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C919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在技术上的飞跃。

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可能因此做出一些看似不合适的决策。但只要整体趋势向好,我们无需过分追究过去的对错。

#深度好文计划#今天中国的成就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关注现在和未来,同时牢记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