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现在的相互敌视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态度。虽然日本多位首相和明仁天皇对日本战争罪行表达过反省和道歉,但整体依然是诚意不够,尤其是靖国神社供奉战犯更是挑战着中国人的底线,让中国社会普遍认为日本人就是死不认错。
在这方面,人们往往会对比日本人和德国人针对二战罪行的态度,由此得出日本人远没有德国人那么深刻地忏悔,甚至将这种差异引申到西方比东方更具有反思精神。
但除了在中国和朝鲜这两个遭受日本暴虐的民族眼里,日本在世界上的形象整体上还是比较正面的。即便是在被日本占领过的缅甸、马来、印尼、菲律宾乃至太平洋诸岛上,也没有普遍的反日情绪。在印度、缅甸、泰国以及中东和近东,依然有不少人认为日本的行为加速了二战后西方殖民体系的崩塌。
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对日本主要还是一种胜利者姿态。如果这些国家的社会记忆中对日本的负面影响,也基本只限于盟军战俘在日军战俘营遭遇的虐待。
在世界大部分国家民众的眼中,战败后的日本人更是呈现出一种彬彬有礼,谦逊礼让的模样。面对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些中国人很容易把其归因于日本人的虚伪、阴险、狡诈,并因此更加痛恨日本。
涉及到中日关系,我毫无疑问是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不过我无意重复那些大家普遍知晓的道理,只想从社会心理视角来试图解释一下,中日两国何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日本和德国社会后来对战争态度的不同,与战后的政治安排有很大关系。德国是经历本土惨烈抵抗后彻底战败的,纳粹的政体和意识形态都被完全摧毁,所有与纳粹有关的象征符号都被禁止,而上台的政治人物基本是纳粹时代遭受迫害的人,他们更多是把自己视为纳粹的受害者而非前政权的继承者。即便参与过侵略战争,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被裹挟。所以他们彻底否定纳粹罪行,毫无违和感。
而除了遭遇盟军大规模轰炸和两颗原子弹袭击之外,日本本土并未爆发激烈的战事。日本最后选择了无条件投降,但也因此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代表其国家的各种象征符号。天皇虽然失去神的地位和实际权力,但还是国家元首。日章旗依然被视为国旗,甚至日本陆海军的日之丸旗也于1954年被海上自卫队采用。君之代也一直保留着国歌的地位。这类国家符号的延续更是在1999年为法律正式确认。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很难指望日本人像德国人那样对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省和忏悔,因为那样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否定自己一直尊崇的象征符号。因此,从社会心理来说,我并不认为德意志民族会比日本民族更懂得反省。在对待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上,现在的德国人比英国人和法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德国社会似乎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皈依者心态。
基于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战后的政治安排未能促成日本进行德国那样的转变。或者说,以美国为首的包括中国、朝鲜、韩国在内的战胜国,并没有对日本政体和社会思想进行彻底的清算。至于为何如此,则是另一个话题。中国历史上就是泱泱大国,是以朝贡为特征的东亚政治秩序的核心。虽然中国从未统治过日本,但心理上日本当成孤悬海外的蕞尔小邦。历史上,中国长期以来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直到日本在明治复辟以后,奋发图强,先后击败满清和沙俄,才让中国惊醒。之后日本又吞并东北进而全面侵华,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基于历史和体量的差异,大部分中国人骨子里依然是看不上日本的,而工业和组织上的差距又使得中国对日本战事败多胜少。尽管中国是二战完全意义的战胜国,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战的大势与美军和苏军的介入是日本战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不同于欧洲那种打得精疲力尽之后发现谁也吃不了谁的心理,中国对日本觉得赢得不痛快,日本对中国又觉得输得不甘心。朝鲜战争开始以后,日本自然也成了美国对付新中国的一环。在经历了改开初期的蜜月期之后,美国对中国也逐渐从接触,走向防范,再到遏制,而政治上并非完全独立的日本在友中、防中、仇中态度的摇摆中,加上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也与中国渐行渐远。毫无疑问,中日之间的猜疑、仇视、敌视正是域外势力最为乐见和可以利用的。
然而,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两国血缘相近,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文化相似,文字相通。在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之间仅发生过五次战争,前后持续时间加起来不过25年。尽管日本近代对中国的伤害无法估量,但日本对中国现代化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不少日本人和日本资金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直到今天,依然还有一些日本人乐见中国的崛起,甚至对此感到与有荣焉。而日本的经历,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后来的少子化也给中国提供了极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教训。
因此,我更希望两国能够真正着眼于长远的未来,一方面诚心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打开心结,另一方面避免被域外势力挑拨离间。也希望中国能向日本发出明确的信号,不要指望参与围堵中国能给其带来任何意义的安全。日本如果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参与对中国的军事行动,那账就不是从当下开始算起。中国起起伏伏几千年,多少与中国为敌的势力都躺进了历史的坟墓,日本不要成为下一个 。反之,日本如果有起码的判断力和智慧,就应该知道,中日迟早会走向和解,那样共同复兴筷子圈文明也并不只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