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外企,中年失业何去何从?

2018-01-15知识

在P&G八年,离开也有5年了。 这是一家把系统和培训做到极致的公司,你能想到的事情,从新品开发到办公室装修,几乎都能在公司的知识库里找到SOP(标准操作流程)。出来后和其它跳槽的PGer交流,才真正感觉到,其他公司的「简陋」:啊,这么基础的工作流程都没有?或者是:这不是去年做过同样的事吗?为什么不总结一个SOP出来?

回到答主的问题,我想切成两个部分回答。

第一个部分是:在外企,或者说,以外企为代表的大企业的员工,如何让自己更具备竞争力,到了中年不容易失业?

第二个部分是:哪怕中年失业了,如何可以快速开始自己的新的职业生涯。

一、中年人的竞争力。

其实企业,只要上了规模,人在里头就容易被Institutionalized(螺丝钉化)。因为随着系统、制度的完善,你看起来操盘着很大的生意,但其实仅仅是这架大机器的一部分。

【肖申克的救赎】摩根·弗里曼的台词

20来岁刚毕业的时候,有人手把手教你,给你系统、给你流程,当然是舒服的。但30岁、40岁,你走上高级管理岗位,没有人告诉你答案了,这时候自然就慌了。

我自己创业时,请了不少35、45甚至55的「老法师」出山助阵,我不但不敢裁他们,简直是把他们当作宝贝供起来。有他们在,企业就有了定海神针----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总结下来他们有三个共性: 资源力、组织力和战略解读力

1.1 资源力。

首先是 资源力 。很多外企职场人,会有一种幻觉----那就是企业就是全世界:

精力只要放在公司内部就好了,身边的朋友基本就是同事,甚至是本部门的同事,圈子小,眼界窄。下班就回家,两点一线,工作生活简单。甚至有的公司鼓励员工内部解决个人问题,经常见到「双职工」。

在大企业里一直呆下去,这样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因为所有资源,是公司给你配齐了的。但是,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一旦你离开,或者「被离开」这个平台的那一刻起,你会忽然发现自己居然除了领了十几年工资,什么资源都没法带走。

供应商你不熟、行业内专家你也说不上话、甚至小弟都没几个愿意跟你走的。

这时候再回头去和20岁的小朋友们竞争时,你自己精力、时间都不如别人,工资还老高,

凭啥?

如果你有资源就不一样了。供应商资源、服务商资源、市场渠道资源、招聘资源等等,这些都是企业需要的,也是你可以一定要带走的。

就拿企业招聘一个部门总监来说,它之所以开出了总监的工资,不是就找你一个人来干活的。你想,如果你是HR,你先招部门的小兵,还是先招部门的头头?当然是后者。找一堆小兵,万一后来招到的头头不满意,不是还得重招?

所以偷懒的聪明的HR,一定是先招部门头头。问题是,如果你没有「下行人脉」,光杆司令一个,你就算跳槽,你有底气管的住新公司的下属吗?
说的再直白一点,下属不听话,你连批评的筹码都没有,HR都会来劝你:「姐,算了算了,人不好招啊现在。」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小弟的追随名单,你到了新单位,这就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威慑力量----谁都别给我「尥(liao)蹶(jue)子」,你不干有的是人顶上。

再比如:

如果你是培训经理,能不能快速地为公司找到优质低价的培训供应商?

如果你是财务经理,能不能马上说出三家审计、税务的服务公司,并且找出对方合伙人级别接洽进行谈判?

如果你是运维工程师,能不能直接拿到全市最低价的服务器托管商报价?

别和我说「这些你的公司都有专门的采购部门或者销售部门去对接啊」,就是因为大公司有这些部门,所以才剥夺了你35岁的「求生能力」。忘了这些部门吧,把这些人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你是为自己打工的。

这也才是公司愿意出钱付你高薪的原因。公司是很「贪婪的」,它要的不仅仅是你,还有你背后的这些人脉。

最后,你可以看看自己和所在行业顶级专家、权威、高校、甚至政府相关部门,你和他们隔着多少人才能联系上?

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产学研联动。如果你本身就是一个顶级专家,那也许还好。如果你所在领域,你压根不知道最前沿在哪,那么,这个就非常可怕了。

还有,针对这个行业,最新的政策是怎样的,有哪些税收优惠、有哪些政策风险。如果企业要进行转型,你是否可以找到相关部门进行咨询?

1.2 组织力

很多人看到组织力,就以为是管理能力。其实我这里说的组织力是指,对组织的发展有贡献的能力。有不少Top-sales,或者技术专家,拿专业路线作为自己的挡箭牌----你看,我做不好管理的,我专注做业务/技术就好了。

当然,走专业路线是没错的,的确业务高手不等于管理高手。但是不做管理,不等于「对组织没贡献」啊。

什么叫对组织有贡献呢?举一些场景:

给新人做培训,和管理没关系吧,但却又是所有组织里最看重的一件大事。新人带不起来,整个公司运作都会遇到瓶颈。

这里偷偷说一句,给新人培训,其实在老板看来,就是老人的「投名状」。
你不愿意给新人分享,那说明了什么?

你有保留呗,你怕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了,自己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呗?

既然你藏着掖着,那就别怪我以后用新人换掉你了。

而如果你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新人,帮助公司发展。老板傻啊不要你,他求你留下还来不及。所以职场算账,一定要算大帐。斤斤计较带了新人又没额外给奖金的小账,是没有意义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校园招聘、做新员工导师等等,这种花一点力气,可以极大提升自己职场价值、人脉、影响力和老板好感度的事,为什么不抢着做?

拿我自己举例子。
我自己在宝洁时,就沾了这个光。我带过超过100位管理培训生,在他们刚走出校园的时候,给大家一点帮助,利人利己。等我工作到现在,很多当年的新员工都成为了我事业上的重要伙伴。我现在最重要的合伙人,也是在那时候交下的朋友。

再比如,对老板政策的支持,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组织力。

对于团队里的老人、元老,只要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老板其实不太愿意痛下杀手的----老板也是人,他也不愿意背上「飞鸟尽,良弓藏」的名声。要不然以后谁跟老板混?

所以,作为职场老兵,在老板要做变革、推动创新的时候,一定要第一时间跳出来无条件地支持,做出榜样。

1.3 战略解读能力

35岁,即使职位没有做到高管、决策层,但你也不能再像小朋友那样,只满足于「把事情做正确」,而是要花更多时间,在「做正确的事」。但是,在外企,即使你是个总监,你也接触不到制定战略的过程。久而久之,很多人就丧失了这种敏感度。

我在有一期的【非你莫属】上,遇到过一位35岁应聘销售总监的候选人。小伙子给评委们展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如何开拓一个线下市场」的思维导图。从怎么开会,到怎么招聘等等,事无巨细。

但出乎意料的是,场上的Boss们都对此不是很感冒。其实背后的原因就是这个:如何开拓一个市场,这只是 销售经理 的就应该具备的能力。

为什么要开拓这个市场?

为什么不做线上市场?

如何做到线上线下结合?

这个线下市场开拓了对于公司到底是有多大战略意义?

这些才是老板们心目中,总监级别该干的事。

千万不要以为,战略是老板的事、别人的事

战略,是公司意志,在各个部门的体现。光老板有战略想法,各个部门配合不起来,也是白搭。

举个例子,美国有个经典的MBA案例,廉价航空公司西南航空。请问,如果你是这家廉价航空公司的HR,你招飞行员,是招最便宜的还是最贵的?

从最直接的角度来讲,肯定招最便宜的啊,咱不是廉价航空吗?摊薄成本,没毛病。

但事实是,西南航空总是招最优秀的、最贵的飞行员。因为他们是通过飞行频率高,减少地面机场停留时间来增加利润(就好比餐厅提高翻台率)。这么高的飞行强度,一般的飞行员驾驭不了。而且优秀的飞行员,还知道怎么省油。

你看,这就是一个会解读战略,和不会解读战略的招聘HR,做出截然相反判断的背后原因。

35岁的你,比职场新人多干了十几年。你不能再靠自己低头带球、突破了,你得抬头看看场上形势,用经验踢球,也是你的不一样的价值体现。

当然,提升战略解读力,是个非常大的话题,有机会我单独分享。
总之,问「怎么做」,是解决」如何正确地做事「;问「为什么」,才是」做正确的事「。

二、

外企出来的中层,可以试试做咨询或者培训师;当然,这条路不适合所有人。

说说自己的经历吧。

06年一毕业就从宝洁管培生做起,在这家资本主义大锅饭的外企干了8年,6年就晋升到了销售总监的位子,也算是开了个挂。很快就意识到大企业的工作就是个螺丝钉的活,14年进入了电商行业,15年合伙做了一家生鲜电商企业,一度融到B+轮。18年的资本寒冬没能挺住,公司没了......没了......

那年我36......

不过,我从在外企做销售的时候,就搞明白了自己擅长、喜欢、适合做「人才培养」这件事情。别的销售经理在吭哧吭哧卖洗发水的时候,我在培训销售代表,他们比我卖的好多了,但不妨碍我的团队业绩最好;别的销售总监在和客户你一毛我五分谈判的时候,我在给我的客户上课,讲什么是品类管理;到了电商企业,我负责PMO兼企业大学校长,虽然跨了业态,但是本质没有改变,还是在做培养人的事情。自己做创业公司的三年,我也主要是分管HR这条线,硬生生地把自己从销售,改造成了「比HR更懂业务,比业务更懂培训」的「复合型人才」(逃)

在成为培训师的职业规划上,我十年前就有一个初步的想法,那就是,必须要在职位上到一个台阶(至少总监级别,副总更好,否则你的课没有人听);要有外企的经历(毕竟大公司,有套路);也要有民企的经历(接地气),然后自己做一次老板(从职业经理人视角,转换到老板视角,课程才会有深度)。

当然,这个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是和大量这个领域最顶尖的培训师接触之后总结出来的。幸运的是,回过头看,我这十年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轨迹在走的。

因为实在过于专注人才培养,最后的结果就是,周围的朋友想到要给下属做培训就想到我,或者见到我就想起要给下属做培训。

也是因为这个属性,有机会在得到上开了一系列职场课,因为上了得到,又有机会到【非你莫属】上作为人力资源顾问;同时被粉丝们催更,「逼着」开通了公众号,开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咨询、培训,是非常需要经验的一份工作 。你见的案子越多,给出的建议往往就越深刻。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刚刚给一家B2B电商企业完成了一个季度的销售BD人才培养工作。其实虽然披了一张电商的皮,背后的销售管理逻辑和30年前宝洁、可乐的深度分销、客户拜访流程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是一个新手咨询师,可能真的得调研一个季度,而我一个星期就把所有培训方案做完了。

你看很多球星,他的职业生涯早期,可以靠身体、靠速度,可是,到了30岁以上,他必然要靠脑子、靠经验甚至是靠心态踢球。如果经验总结、培养他人的时候特别有感觉,那么,最后还可以做「教练」。这就是很多有成就的球星的归宿--你总有跑不动的那一天的。

我想说的是,职场也是这样, 除了「做球星」,完成更多的业绩,获得更高的职位,也可以做「教练」,走培训、咨询做项目这条路。 而外企,或者大企业,打法标准,有体系、有套路,是非常多小企业很欢迎的稀缺Knowhow。

经营个人培训品牌,和经营一个互联网产品,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比如,你需要找准定位,讲销售技巧的人千千万,但做过互联网的销售,就可以砍掉50%的培训师了;互联网销售管理,再次细分,再切掉30%;专注「医药行业互联网B2B销售管理」,有实战经验,又有理论基础,总之,定于越多,越精确,你的竞争对手越少。

比如,有个「中年失业」问题里,答主说自己「在互联网公司中是个较强的管理者」,那么这个课题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定位。有多少互联网企业是靠OKR来管人的,可OKR到底是什么,和KPI区别在哪里都没搞清楚(我就见过至少三个企业,把KPI改成OKR,换个名字直接考核员工);再比如,敏捷开发怎么落地、开发需求到底该怎么提等等。这些课题,都是很多小企业在实战中非常缺乏的。

题主可以自测一下自己是否适合培训师这条路:

1、对于做过的事情,很容易总结得出一二三方法论,找到规律

2、愿意和朋友们分享,平时工作中就很乐意带人,有培养人的成功案例

3、公众演说十五分钟脱稿没问题,不紧张

三条符合两条,我建议你都可以尝试一下。

最后,是关于斜杠青年的一些思考,又是一种思路,这里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

-End-

都看到这了,求关注再走( ❁ ´ω` ❁ ),更多职场干货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