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题主所说倒闭指是整个烟草行业彻底完蛋,企业消失,人员分流或下岗,不要说在十年之内,在未来的30年也肯定不会。
一是烟草行业作为全国第一纳税大户的的格局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近几来,在中国行业纳税板上,烟草行业多年来都是第一位,其次是石油化工行业,而且这个格局在未来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发生改变,比如2014上海市的税收是8884.5亿元,其中上海烟草集团纳税776.13亿元,占上海市工业纳税百强税收额的45.5%,远超2-10名总和。面对如此大的一块蛋糕,就算换成由那些控烟人士来做总理,也要好好算算经济账。
二是现有烟草行业从业人员51万多,如果烟草行业真倒了,这50多万的人员如何分流?而且全国现有烟农166万户,每年平均每户按3个计算,有近500万的烟农,每年交售的烟叶收入在600亿左右,如果烟草倒闭了,没有这600多亿的收入,这500万烟农的生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烟叶种烟的地区主要都是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的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除了种植烟叶的收入外,没有其他可替代的经济作物,不种植烟叶,他们连生活都困难,更谈不上脱贫。
如果题主所说的倒闭是指某地或某个烟草企业(公司)因为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个别或局部区域内烟草企业倒闭或被重组、收购、兼并等情况,那么发生这种情况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且以前也发生过。烟草老员工(工龄在20以上的)应该永远不会忘记1998年因烟叶超收造成全国烟草一片混乱的情景,因全国烟叶超收,卷烟厂消化不了这么多的烟味,造成烟叶库存量巨大,当时烟草公司收购烟叶的钱主要是从银行货款,烟叶收购后又买给各卷烟厂,但由于烟叶数量太大,卷烟厂也没有这么多钱付给烟草公司,烟草公司又欠着银行的钱,其实当时有很多烟草公司其实已经到了快倒闭的边缘,烟草公司的人员主要任务已经不是进行烟叶生产的卷烟销售了,而是到全国各地的卷烟厂去要钱。此情况惊动当时的朱总理,并专门召集烟叶大省的省长到北京进行座谈,才稳住了烟叶产量。此次事件对烟草的影响可以说是历史性的,自1982年成立中国烟草总公司来,每年税利都是增长的,而且绝大数年份都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唯独1998年为负增长,当年的税利为997.3亿元,而1997年是1031.9亿,到1999年又增加到1017.6亿,这也是中国烟草史上最增长最差的两年,由于当年有些烟草公司其实已经是要倒闭了,出于政策原因没有倒闭,但这些公司欠下了债务,有些到现在都还没有还清。上个月份到某省一个县里出差,和这个公司经理聊天的时候,这个公司的经理非常高兴的说,今年他们公司终于扭亏为盈了。到了2003年,烟草行业开始提出「改革工商管理体制,实行工商分开」,有部分卷烟厂进行关闭,这些被关闭的卷烟厂从某种程度上来也算是"倒闭",但厂是"倒闭"了,员工没有下岗,而且是分流到其他公司去,但也存在一个事实,这些被分流的员工到了新公司后,在工作上和心里上肯定和公司老员工有隔阂,在工作分配上也存在被分配到一些苦、累的岗位上去,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厂倒闭了,到其他公司讨饭吃"。而且随着烟草企业的改革,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并逐步成为一种常态。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国企改革的方案,烟草也肯定要进行改革,烟草的十三五总体目标已经确定,
明确「一个发展目标」,把握「五个基本定位」。「一个发展目标」,即努力保持行业税利总额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以税利总额这一核心指标为牵引,统筹兼顾行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指标体系和关联度,实现国有资产持续增长、单箱税利持续增长、职工收入持续增长,卷烟成本不断降低、烟叶生产成本不断降低、卷烟焦油量及其他有害成分不断降低。「五个基本定位」,即开拓市场稳定销路是根本,创新驱动提升结构是核心,精益管理降本增效是内功,降焦减害提高品质是责任,敢于担当强化责任是关键。其实要完成这个目标的难度真的很大,特别是行业税利总额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在国内卷烟销量压力很大,结构很能上调的情况下。个人觉得烟草的未来发展还是要进一步优化品牌,因为国内的卷烟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上升空间不大,通过品牌培育,提高中国卷烟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有朋友问会不会政企分家?会不会取消烟草专卖法?个人觉得政企分家是有可能,但可能性也不是太好,但取消烟草专卖法在目前来说,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