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早上出门孩子发现天空依稀还能看见月亮,问我:月亮不是晚上出来吗?怎么天亮了还有月亮?我该如何回答?

2021-11-23知识

看到这个问题后,刚好早上送完孩子上幼儿园,11月24日8点5分的时候抬头,看到月亮在晴朗的秋日晨空中,真美啊。

其它的星星都太远了,感谢月亮,无论白天或晚上,能让我们看到如此之近的陪伴。

月亮之所以在白天可以被看到的原因,主要是基于:

(1)地月日三者之间的关系:粗略而言,地球在自转,月球绕地球转,地月绕太阳转。

(2)观察者从地球上看的视角:地球上看的话,感到自己/地球是不动的,动的是太阳,东升西落。月球也如此。

(3)月亮实际相对观察者的位置:有的时候,地球上白天时,月亮其实是在头顶天上的。(有的时候,晚上天上其实没有月亮)

(3)月亮「亮度」:当白天头顶天上实际有月亮时,当日光没有那么亮的时候,才可以被看到。

要想真正理解,为什么白天可以看到月亮,绕不开地月关系,相对运动等话题,对整个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都算是挺难的。因此,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可以简化为:

晚上看月亮特别亮,是因为天空很暗。有的时候,白天时,月亮就在天上。但是,太阳把天空照得太明亮了,就看不到月亮了。

如果孩子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白天月亮也在天上?或者,自己想知道,那就和我一样,在当年并没有学明白的情况下,重走一遍学习路吧!

出发~

这张图大家上学时地理课上都学过,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当时也学了个迷迷糊糊。

但是没关系, 下面一步一步来,看完全文保证能理解——因为,连我这种空间想象能力特别特别差的人,都理解了。

常见的解释月相成因的教科书式图

这个图中,地球月亮太阳的位置关系,是 俯视角度 看的,有种飞到太空中高高在上,往下把地球月亮太阳尽收眼中的感觉。

保持住这种感觉,接着想象你继续飘浮在它们头顶,俯视一整天,会看到: 某一天中,地球,月亮,太阳的位置关系,基本上是不变的。

我们就挑 初三能看到峨眉月 这一天:

这一天,你会看到那边太阳不动,地球这个小蓝球自转了一圈(一天),月亮这个小球的位置也基本没怎么变(月亮绕地球一圈,要29-30天,所以1天的变化在位置关系上不是太明显)。

上面图中, 记住月亮和太阳的位置关系——在这一天中,月亮和太阳,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关系。

我们马上就可以理解了! 接着,回到地球上。

大家都知道,在快速行驶的车上的人,感觉不到自己移动,反而感觉外面其实并没有动的树和房子,相对我们在「动」。

同理,在地球上,因为地球自转,地球上的我们会看到,太阳这个其实并没有动的东西,相对我们在「动」——一天中,东升西落。

太阳「旁边」的月亮,也是这个看上去「东升西落」的道理。

比如峨眉月这天:早晨,太阳东升,月亮在它「后面」,还没出地平线,我们看不到。↓

这天白天的时候,月亮其实就跟在太阳屁股后面。

月亮在日出后随之从东方升起,清晨的时候可以看到,随着时间逐渐到中午,白天越来越亮,很快就看不到月亮。↓

那什么还有什么时候能看见呢?傍晚,太阳马上西落,月亮跟在屁股后面晚一步,还在西方天上。

此时天色越来越暗,我们就能看见峨眉月了。已经落下的太阳照射到的部分,就是我们看到的弯弯细细的峨眉月。↓

那再过几个小时的晚上呢?月亮说「拜拜,我也下山了。」,所以,接下来整个晚上,即使夜空再暗,也是空空如也,自然看不到月亮的。↓

你看,为什么说,孩子以后学习,要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寻找一个问题答案过程中,理解,不光能解决这一个问题,所有相关问题的答案,都随之迎刃而解。

例如:

  • 为什么有的时候,晚上看不到月亮?
  • 为什么有的时候,晚上月亮刚出来,又不见了?
  • 为什么有的时候,白天能看到月亮?
  • 为什么晚上月亮出来的位置不一样,有的时候在天边,有的时候在头顶?
  • 为什么满月那天一整夜都能看到月亮?
  • ……
  • 现在你再回想当年可能做过的题,是不是心里就很清楚答案了?而不是死记这句诗对应的是「峨眉月」,然后再死记「峨眉月的月出月落时间」。

    容我多啰嗦几句。

    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本科普书,给孩子讲月亮的,印象深刻的不光是里面关于月亮的一步步发问、思考与实验,还有这句话:

    希望人们体验对美丽天体的感动。

    月亮,真的美得令人感动啊。可惜的是,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难以保持这种感觉。

    在我看过的很多会涉及到月亮的儿童科普书中,很少提及月亮在白天出来这个话题。常见的配置是:

  • 地月关系(大小比较、距离、旋转等)
  • 月亮不发光
  • 月相变化(配一张教科书式图)
  • 月食
  • 但因为天体关系,尤其是需要从地球和地外视角各种转换的思考,对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有挑战,所以基本是一带而过。

    即使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课本中,也是一带而过,只作为一个观察记录活动,而不深究。

    我记得,自己上学时,在中学地理课上,才真正第一次学了月相变化的内容——然而并没有学懂。

    老师就一节课的功夫,在黑板上画了画图,剩下的就是教做题了。

    像下面这种题,十几年后,老师教的方法还解出来——

    上半月月相右边亮,下半月月相左边亮,题目中是初八,排除AC。初一到十五满月,初八靠中间,不可能是D。因此选B……

    为了让我们记牢,老师还教:你们这样记,残月嘛,can月,你看下弦月往后不就是C的样子嘛。

    搜了个近年的

    果然好记也好用。然而,在很长很长时间中,我从来就没真正搞懂过与月亮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

    有人说,搞懂有什么用,反正出了学校以后也用不到。

    的确没什么用,学校中的知识,说实话,考试之后百分之八十都用不到。但是,长达十几年的在学校学习的过程,关于「学习」的理解、态度、方法,百分之百对一生有用。

    我很羡慕那些从小就有很好学习体验的学生(注意,并不是很好学习成绩)——健康的环境,父母的支持,遇到很好的老师,或者有种种影响过自己的事件……促使了他们的内驱力,塑造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这样的孩子,不一定是学霸,不一定有世俗标准下的成功,不一定一生甜甜蜜蜜——但一生都会津津有味。

    如果你对月亮感兴趣,孩子对月亮感兴趣,一定不要错过这本非常好的书【千姿百态的月亮】,大部分科普书是一种「领域专家介绍」,这本书是「真正的教」。

    虽然专家的介绍有的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妙趣横生,适合「科学普及」。

    但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细节的点,追求理解,真的需要老师结合对孩子的了解,儿童教育的了解,精心地设计内容逻辑,选择适合儿童的诠释方法和一些实验实践活动。

    这本【千奇百态的月亮】,一本书几乎都在讲月相变化。

    并且,用对话的方式,呈现了包括孩子在内,很多人不同的想法。并针对这些想法,进行引导式的讨论。

    例如,有的孩子会认为,因为月亮形状不同,所以每次见到的是不同的月亮。还有的孩子会认为,白天的太阳变成了晚上的月亮。

    你怎么向一个「眼见为实」的孩子证明,月亮与太阳是两个不同的天体呢?

    ——很简单,找一个白天,让他看看太阳与月亮同时都在就好了。

    再比如,古人是如何知道,「白玉盘」一样的月亮是个球,而不是个「盘」呢?

    思考与解释这个问题, 看起来与考试无关,但完全是已有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应用。

    此外,还有很多家长就可以操作的,简单而巧妙的演示:

    由美的感叹而开始的科学探索,在探索与了解之后,又体会到了科学之美,最后再回归对世间万物美丽的感叹。

    这不是看一两页纸,背一两页书,可以获得的。

    从抬头望月开始吧!

    @知乎亲子

    感谢地理老师&优质答主 @牛正蓝 老师相关地理内容把关。感谢答过很多科学教育角度天文类内容且不止天文的 @谢寅 老师内容启发。


    由从事科学教育的日本教育家板仓圣宣,带领10位顶尖理科老师共同编写的小学生理科启蒙读物↓

    看后我觉得,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这样的学习方式,感谢书籍这种方式,能打破时空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