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怎样在运动时多消耗脂肪?

2015-09-10知识

感谢邀请。注意一些零碎的技巧,倒是能做到尽可能多的消耗脂肪。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中增加脂肪氧化,初衷是为了提高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人体脂肪储量,比糖要多得多。消耗脂肪,节约糖,可以最大程度保证中高强度运动的持续时间。在耐力运动员的营养安排中,高脂肪膳食、比赛前摄入中链脂肪酸等,一般也有助于增加运动时的脂肪供能比例。但这是为了提高运动成绩,跟减脂没什么关系。

对减肥来说,运动时多消耗脂肪肯定也是有好处。这个问题涉及的原理比较多,我先来个简化版,主要说结论。原理放在后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往后看。

结论:主要是针对有氧运动来说,无氧运动不能直接消耗脂肪,所以我们不讲。有氧运动时:

1,运动前1小时补充咖啡因,剂量约5毫克/公斤体重。

2,运动前2-3小时内禁食碳水化合物,任何碳水化合物都不要吃(但不同于空腹运动)。

3,运动前和运动时注意补水。

4,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胆碱、肌苷。补充足量的钙和镁。有原发性高血压的人,可以考虑补充一些精氨酸。

*****************

下面开始讲原理。

运动中脂肪消耗,和糖类物质消耗的比例,最主要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简单说,运动强度越大,脂肪供能的比例越小。65%最大摄氧量,一般是个分水岭。超过这个强度,脂肪供能比例就大大降低了。运动时间方面,中高强度运动时,运动时间越长,脂肪供能比例越大。低强度运动时,运动时间延长,脂肪供能的比例改变不大。

再次强调,脂肪供能比例大小,跟减脂效果没有必然联系。低强度运动,脂肪供能比例虽然大,但总热量消耗较小,所以,运动减肥,还是中高强度运动效果更好。

运动中增加脂肪氧化,有这么几个关键环节:

1,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加快,可能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增加,一般能带来更多的脂肪氧化。

2,脂肪运输,脂肪分解后的脂肪酸要经过血液运输进入肌肉被利用。运输速率越大,越有利于脂肪氧化。

3,脂肪的跨膜转运。脂肪酸要从脂肪组织,进入肌肉细胞的线粒体内,才能被氧化利用,这个过程,脂肪酸要穿过好几层膜。穿不过去,或者效率低,也影响脂肪的氧化。

下面我们一个一个说。

1,脂肪分解。脂肪分解就是脂肪组织水解成脂肪酸的过程,脂肪被氧化利用,这是第一步。脂肪分解需要酶的催化,最主要的是甘油三酯脂肪酶。甘油三酯脂肪酶对激素很敏感,主要激活该酶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也有一定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抑制脂肪分解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

理论上说,促进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可以加速脂肪的分解。胰岛素分泌增多,不利于脂肪的分解。

促进脂肪分解的激素,一般在高强度运动时,分泌会迅速增多。比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在运动强度超过70%最大摄氧量时,分泌呈指数函数增加。涉及大肌群的运动,也会促进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

所以,理论上说,高强度、大肌群运动,能较好且迅速地促进脂肪分解。但我们需要注意,这不等于说,高强度、大肌群运动,一定会使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提高。实验发现,长时间低强度运动时,虽然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仅比安静时增加了50%,但血浆脂肪酸转换率却比安静时增加了4-5倍。而高强度运动时,激素水平升高3-19倍,血浆脂肪酸转换率反而下降。

也就是说,运动时增加脂肪的氧化,仅靠高强度运动,促进脂肪快速水解,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因素的配合,比如脂肪组织血流量,这个问题下面会详细论述。

补充剂方面,咖啡因是已知的,比较安全有效的脂肪分解促进物质。咖啡因可以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脂肪水解。

所以,运动前补充咖啡因,对运动中增加脂肪氧化还是有帮助的。一般来说,运动前1小时补充最好。剂量大概5毫克/公斤体重。一杯星巴克中杯咖啡,大概含有400毫克咖啡因。不过实验发现,通过咖啡补充咖啡因,效果要明显逊色于服用咖啡因胶囊。

不同的人,对咖啡因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差异很大。所以有些人使用咖啡因,效果明显,有些人就没什么效果。但不建议为了明显的效果,盲目提高咖啡因的剂量。

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只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参与氧化供能。剩下的一部分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会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也就是说,脂肪分解后,消耗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又变回脂肪。

安静状态下,进入血液循环的脂肪酸,比例比较小。大多数脂肪酸分解后,又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这叫甘油三酯-脂肪酸循环。运动时,脂肪的再合成比例会大大减少,但还是有。

脂肪酸在脂肪细胞内合成甘油三酯,需要碳水化合物来合成甘油。所以,血液循环中葡萄糖浓度较低时,可能限制脂肪酸再酯化成甘油三酯的速度,理论上说有利于更多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

这就是说,减脂期间,运动时和运动前,尽量不补充碳水化合物,在相对略低的血糖水平下运动,有可能增加脂肪的氧化。但要强调,这样做的缺点是,可能因为血糖较低,过早出现皮质醇分泌增多,一定程度增加肌肉分解。

2,脂肪酸运输。

脂肪酸运输,是血液循环把脂肪酸从脂肪组织运输到肌肉细胞的过程。因为脂肪酸不溶于水,所以在血液里运输,要跟白蛋白结合。有人认为,血浆白蛋白浓度,可能是脂肪酸运输的限制因素。但是实际上,人血浆白蛋白浓度一般都比血浆脂肪酸浓度高,而且1个白蛋白可以结合8个脂肪酸,正常情况下,血浆白蛋白是足够用的。

提高脂肪酸运输能力,更有效的办法是增加脂肪组织内,和肌肉细胞内的血流量。受过良好训练的耐力运动员,氧化脂肪的能力比一般人强得多,这跟他们肌肉和脂肪组织中毛细血管网较发达有很大关系。

脂肪组织和肌肉内的血流量,跟血管压力差和血管阻力有关。血管阻力越大,血流量越小。

血管阻力大小,主要看血管长度、半径、和血液粘稠度。血管长度我们控制不了。血液粘稠,和血管半径,是调节血流量的关键因素,其中血管半径最重要。因为血管阻力和血管半径之间是四次幂的关系,所以,血管半径稍微变化,血管阻力就会有较大改变。

这就要求在运动时,要喝够水,降低血液粘稠度。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但要足量。一般来说,运动时,视环境温湿度,每小时应该分次补充600-1500毫升水。

另外,脂肪水解成脂肪酸,也需要水的参与,所以,减脂,喝够水很重要。

扩张血管,也能增加血流量。我们说一下能扩张血管的补充剂,主要有烟酸、胆碱和肌苷。

使用烟酸扩张血管,都需较要大剂量。大剂量烟酸,一般作为治疗某些疾病的辅助手段使用,虽然没有明显的毒性,但这种方法还是不推荐。

胆碱和肌苷,在补充剂市场上,也属于「脂肪燃烧剂」。胆碱是一种非必需营养素,补充胆碱能促进乙酰胆碱的合成,后者是一种有潜在扩张血管功能的物质。

胆碱有点像肉碱,食物中有,人体也可以合成。含量较高的食物来源有蛋黄、肝脏、啤酒酵母、麦芽、大豆、燕麦片等。

胆碱减脂作用的实验较少,但理论上说,可能有一定的增加脂肪氧化作用。正常剂量服用胆碱,一般没有什么明显毒副作用。

肌苷跟胆碱类似,不是非必须营养素,人体能合成,食物里也有。含量比较丰富的食物有啤酒酵母和动物肝脏等腺器官。

过去,东欧运动员特别喜欢用肌苷,我也曾见过健美运动员使用肌苷,据说是为了增粗血管。肌苷有扩张血管的供能,所以,理论上说在有氧运动时补充,可能能增加脂肪的氧化。

肌苷比较公认的副作用,是有可能提高患痛风的几率。因为肌苷的降解产物是尿酸,大剂量摄入肌苷,有可能引起尿酸水平的升高。

但研究一般认为,连续补充2天的肌苷,不会改变尿酸水平。补充5天和10天,血清尿酸水平增加了近2倍。实验中,肌苷的补充剂量一般是3000-6000毫克/天。使用肌苷需要谨慎。

另外,补充一些钙和镁,也有助于舒张血管。

小动脉内皮细胞会产生很多物质,有扩张血管的供能,包括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内皮衍生的超极化因子等。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一氧化氮。

很多人觉得氮泵能扩张血管,就是因为氮泵中有一氧化氮的前体物质精氨酸。实际上,补充某种物质的前体物质,不一定就能增加这种物质的合成。就好像,纸是钱的前体物质,但是,买再多纸,该穷还是穷。

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需要相应的酶催化。只有精氨酸是白搭。所以我们不必要迷信氮泵的功能,事情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实验发现,有些人补充精氨酸有效,有些人就无效,这跟个体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也有些人因为小动脉轻微血栓,影响局部组织血流量。血管问题,好像离年轻人比较远,但实际上,有些人30岁开始,血管上就已经形成了动脉斑块。动脉斑块的形成原因,现在也还不能明确。各种各样可能的机制有很多。但一般认为,控制血压,饮食清淡,注意抗氧化食物的补充,都是有好处的。

总结一下,有氧运动之前,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胆碱、肌苷、钙和镁。运动时要注意补水。

3,脂肪酸跨膜转运。脂肪酸从脂肪组织到肌肉细胞线粒体内部,需要跨过很多层膜。这个过程,一般认为是被动扩散和主动运载都有。血流量增加,可以提高脂肪酸被动扩散跨膜的速率,所以血流量也是脂肪酸跨膜转运的一个可能的重要限制因素。

主动运载部分,人们普遍关注的就是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内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肉碱作为载体。所以肉碱作为一种「脂肪燃烧剂」被大肆炒作。但实际上,人体实验发现,补充肉碱的减脂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肉碱转运长链脂肪酸进入线粒体,需要肉碱脂酰转移酶(CAT I)的催化,这种酶,就是这种反应的限速酶。当饥饿、高脂膳食或体内糖储存降低时,这种酶的活性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

所以,跟前面所说的一样,有氧运动时,如果考虑减脂效果最大化,就尽量保持在血糖相对较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