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感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它的出现意味着孩子在想象力、理解力、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上有了一个飞跃。同时,如果一个儿童的幽默感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话,他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少掉许多艰辛,也更容易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个婴儿在三月龄以内就已经会微笑了。 但这时候的笑容大部分是肌肉发育过程中无意识展示出来的,虽然很萌,让家长感到无限幸福,但其实并不具备什么特殊含义;小部分是见到了妈妈或者其他熟悉的画面而发出的,标志很明显:他一定是先认真地看了看什么,然后才开始笑。这种笑意味着他感到了安全和熟悉。
渐渐地,婴儿长大一些了,但如果不是大人强行挠痒痒,他一般不会发出特别连贯的清澈的笑。 因为这时候笑对他而言,仍然是条件反射的成分比较多。
此外就是,这一阶段,婴儿不懂得反抗别人。他们的自我意识形成得还不够完善,分不清楚什么是别人的要求,什么是自己的。所以如果有人对他说:「宝宝,笑一个。」他就会很听话地咧开嘴笑一笑。
再大一些的时候,他会因为和大人做游戏而笑,这种笑仍然不意味着幽默,而代表的是他很快乐。
那么,什么时候婴儿的幽默感出现了呢?
当你发现他会故意逗你玩儿,装哭,递给你东西又故意收回去……这就意味着他初步萌发了为自己创造幽默环境的意识了。
再后来,你也许会发现,他会因为爸爸穿了妈妈的衣服,或者妈妈在学爸爸的动作哈哈大笑,这时候,他的幽默感就形成了。
这种幽默感,一开始每个幼儿都有。只是由于每一个家庭的环境氛围和爸爸妈妈理念不同,所以有些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被削弱了;而有些孩子幽默感则变得越来越强。
当然,有些孩子天生就幽默感特别强,这种孩子即使在一个沉默无趣严苛的环境中,也会生出伟大的幽默感。
对于关心宝宝心理成长的父母而言,保护孩子的幽默感、引导孩子形成一种更细腻和高级的幽默感是很重要的。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这关系到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发展。
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幽默产生的原因,比如说错位感、逻辑谬误、意外的发生等等,然后运用到和宝宝的互动中。
故意违背事实: 我给宝宝剥瓜子的时候,会故意说:「我吃瓜子,你吃壳壳。」宝宝想到瓜子壳不能吃,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于是哈哈地笑。
突然修改熟悉的诗歌或者歌谣,打破宝宝的期待: 比如「夜来风雨声,花落how much」,这句话带来的欢乐简直意想不到。宝宝肚子都笑痛了,后来直接拒绝我再念这首诗,因为他怕再次把肚子笑痛。
但是带来的效果是,他也开始审视自己平时学会的歌曲之类的,进行改编。他唱【红眼睛,绿眼睛】,原歌词是「红灯红,红眼睛」,他改成了「1灯1,1眼睛」「2灯2,2眼睛」……一直唱到「10灯10,10眼睛」才肯罢休。
在生活中加入节奏感: 比如和宝宝说话,说着说着就变成了rap。我说:「你过来。」宝宝说:「不过来。」我又说:「你过来。」宝宝又说:「不过来。」说着说着,宝宝被我带入了节奏中,甚至一边说一边开始舞蹈(抖腿)。
把即兴联想的画面表演给宝宝看 :比如忽然想到【天龙八部】了,我就做出动作,对宝宝说:「降龙十八掌,哈啊~!」
时间久了,宝宝就会笑着配合。
其实不这样培养,宝宝也会有自己原始的幽默感。但这些幽默感还是比较粗糙的,有一些甚至可能放到大一点的儿童身上来看,会显得不太礼貌。
比如说看到别人摔倒了,宝宝就哈哈笑。这时候我们会选择沉默,不跟他一起笑。孩子爸爸还会去对摔倒的人说:「你没事吧,摔疼了吗?」
渐渐地,宝宝就觉得摔倒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了。当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在他旁边,他也会说:「你没事吧,摔疼了吧?」
有时候宝宝的幽默感是跟着大人的,大人觉得什么东西有趣,宝宝慢慢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大人自己具有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
「幽默」这个词是由「幽」和「默」两个字组成,分开来看,并不具有喜剧效果。搞笑不等于幽默,能够敏锐地察觉到事物的细微变化,形成一种生动而具体的感受,这才是幽默感的来源。
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幽默的孩子,往往思考的深度也比同龄人要强。
如果你是一个不太懂得幽默的大人,你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先「幽」和「默」。
也就是说:和孩子一起静下来,感受细节,感受场景,感受片段。
感受力上来了,孩子的幽默感就会自己健康发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