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苏轼为何「但愿孩儿愚与鲁」?

2015-09-06知识

苏迈、苏迨、苏过、苏遁。

爽了,到了,错了,走了。

苏轼为自己儿子命名,就写了自己一生的传记。


苏轼,号东坡居士,一生唯有一个信仰——佛教;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好友——佛印。上面有答主 站在解读柳永的角度、用中学语文的手法去解读苏轼,这我可是十分不认可的。

所以我想站在佛教的角度去解答一下。

————————————————

为自己不平?为仕途愤懑?为遭遇抑郁?

抱歉,站在一个佛教徒的角度,去看这位千年前的老师兄,我举双手反对。

只有认为自己做对了,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才会为自己抱怨、抒发自己不平的心态。请问苏轼认为自己之前做的都是对的?


苏迈、苏迨、苏过、苏遁。

苏轼为自己儿子命名,就写了自己的传记。

而写洗儿诗的之前十余年时间,苏轼都是在被贬谪中度过,苏过就是在期间诞生的。

过——一个文豪给自己的儿子取一个「过」的名字。为什么?

郭靖又为何给杨康的儿子取名叫过呢?一语双关。

错了就是错了,苏轼坦荡荡的告诉所有人——我儿子叫苏过,我用自己的一生铭记。

一个有胸襟的人,从来不会文过饰非。

从这里也能看出,苏轼心灵非常单纯,很少有油滑、事故的成分在。


或许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为自己抒发过不平,但朝人抱怨的习惯,苏东坡没有。苏轼的心与佛法相应,他是个「不执着」的人,即,不会浪费时间在这些没用的地方;不执着,才能豁达处事。

所以,他即便被贬到海南岛,也诙谐的向后人开玩笑: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惟有一幸,无瘴也。

苏轼之所以能成为两宋三百年首屈一指的大词人,不是因为他的文笔——北宋才子如繁星,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范仲淹、王安石,你能说哪个差?

而为何只有苏轼开了宋词之先河?

为何想到豪放派会首先想到苏轼?

苏轼之所以被人铭记,正式是因为他的心胸,他对生活的幽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还要等着快乐的日子到来,而苏轼,是一个自己会给自己找乐子的人。

他在海南的时候,还培养了一个举人,也是海南第一个中举的人——姜唐佐。

东坡遇赦离琼时,赠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不久,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只是此时苏轼早已离世)
崇宁二年(1103),他在汝阳遇见苏辙,时苏东坡已去世。辙为胞兄给唐佐补足赠诗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我在高天流云著的【如果这是宋史】中看到这个故事,为苏辙流了眼泪,我想,题诗之后的那一夜,苏辙应是无眠的。

当然,苏轼也会鸣不平,可他表达不平的方式不是抱怨、泣诉,而是写诗、词自嘲而已。

一个合格的佛家弟子,遇到烦心事不会找外面的问题,而会找自己的问题。

因为你所遭遇的,都是因果,是自己感应而来——当年种因,今朝得果。又怨谁呢?

自嘲,伴随了苏轼的后半生。


苏轼的人生只分为两个阶段——乌台诗案之前,和乌台诗案之后。

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口无遮拦,和我们二十出头一样,喜欢在微博乱评论,瞎愤青;

乌台之后的苏轼,开始对曾经的轻狂反思,并在下放的时候过上了自耕自种的生活,与老百姓有了更多的接触,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苏轼真正的接地气了,这时候,他才改名叫苏东坡,真正成为一代大家。


然后再来看这首诗。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
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孩儿愚与鲁,
无忧无虑到公卿。

本诗写于元丰六年,苏轼46岁,四年前发生了乌台诗案,写诗时是被贬状态。

一个喜欢自嘲的人,写人、状物的时候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不是真的像字面意思表达的一样。

狮子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狮子狗。

愿意生儿不如己,那儿子必然不是亲生的。

苏轼当然不愿意儿子不如自己,他最后一句话说:无灾无难到公卿。要当公卿一样的大官,要比你爹强。

重点是:无灾无难。这并不是苏轼对朝中大臣的讽刺,这是一个父亲真诚的期望。

你们儿子刚出生,你在写祝词的时候还想着讽刺别人?

有病吧你。


值得一提的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苏辙后来果然做了宰相,如果苏轼能像苏辙一样稍微低调些,在功名上的成就绝不低于乃弟,只是,会少了很多可爱。

「我被聪明误一生」是苏轼的真实心理反应。

而误苏轼的聪明,是小聪明。如果不考虑格律字数,这句话应该写成:我被自己的小聪明耽误了一辈子。

但愿生儿愚与鲁——字面上的意思并非苏轼的真实想法——谁想生个傻儿子?苏轼只是在自嘲自己,说了句反话而已。

如果苏轼真的希望自己的儿子愚鲁,那后文「到公卿」又如何解释?

苏轼是正牌的进士出身,而且宋朝的科举非常之严格,笨人能考上进士,然后到公卿?

这里的愚鲁,指的是「大智慧」,不是小聪明。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要稳重,不要像自己这样浮夸,被自己小聪明耽误咯。


上周,一位退休的伯父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一定要少说话,你看我,我就被自己话太多这毛病害了一辈子。

和苏轼一样,这都是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但我相信,人生再来一次,他们也不愿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