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疫情,让很多人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 专业、冷静、操作A到令人窒息...
仿佛这就是医生,天生就该有的模样。
(来源:央视新闻频道【面对面】)
很多人一脸感动,给他们贴上各种标签:发哨人、吹哨人、战士、英雄...
没有人质疑,没有人反驳,更没有人否定过。
除了深圳一部纪录片——
【我的白大褂】
医生不是神,特别是刚穿上白大褂时,他们并不完美。
想当医生
不是换一身衣服那么简单
这是全国首部规培医生纪录片,由深圳广电集团和深圳卫生健康委共同出品。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装了64个摄像头,用3个月时间,真实记录5位年轻的规培医生,从入培、轮转学习到出培的全过程。一句话,贯穿全剧——
想成为一名医生,远不是换一身衣服这么简单。
别的不说,就告诉你一个残忍的真相:
一个医学生,读完5年本科,3年研究生,还不能独立给人看病。
要成为一枚真正的医生,还得扒一层皮: 再花1-3年时间,到认定的培训基地(医院),做规培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 说白了,就是一次时间长、跨度大的加强升级版实习。
不停到各个科室轮转,学习怎么将医学理论,真正落到治病救人身上。这个过程,无数场考验,分分钟教你做人。
据说,每6个医学生,只有1个人坚持下来。 而且他们最初的表现,可能还会让你大跌眼镜—— 青涩、稚嫩、不知所措。 甚至让你有种错觉: 「怎么这么嫩的人都能做医生!」
可他们,就是在被带教老师、患者、科室不停「吊打」的过程中,
一步步完成了「升级打怪」。
上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人就没了
第一次遇到这事,她"怂"了
第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傻白甜」的妹子。
她叫林平娜,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2019级超声医学科规培医生。
第一次临床轮转,就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一开始,连开医嘱、开单子都不懂,只能在电脑前不停挠头、四处张望。
就在她还没完全适应新环境时,死神来给她上了一课:
救护车送来了一位狂躁的中年男子。据送病人来的同事说,他是在家里吃饭时突然晕倒,之后大小便失禁、双眼上翻、口吐白沫。
他没有喝酒,但有高血压病史。他满头大汗、神志不清,一直喊着:「不要!不要!」躺在抢救床上一直挣扎,不肯配合护士,还大喊: 「你是想害死我吗?!」
情急之中,还咬了身后一位男护士的手。
林平娜在后面, 「怕」得后退了几步。
就在这时,病人突然昏迷了过去,心跳渐渐没了。医生护士赶紧开始抢救。
十几个医护人员轮流给他做胸外按压,林平娜也参与进来。
20点,男子装上了心肺复苏仪,心跳暂时恢复。
一个医生在做超声波检查,却怎么也看不到他胸腔有没有积水。
林平娜突然走上前,弱弱地说了一句: 我可以拿你的机子看一下吗? 她的带教老师高占良医生突然想起,她的本专业就是超声科,可以协助超声科医生。她说,看不到胸腔积水,腹主动脉也不宽,但胃里有大量液体。
20点25分,病人的病情再次急转直下。就在医护人员帮他吸痰的时候,他突然心跳骤停。
很可惜,人最后还是没救回来。最后,高医生试着用指纹解锁病人的手机,打给了他的姐姐。电话那头沉默了3秒,传来悲痛的啜泣声。
「如果想了解是什么原因死亡的,那就需要尸体解剖。」「不需要了吧,他都这样了,我觉得没有必要了……」「对对,我也要尊重你们的意见,所以跟你们说一下……」
医学,就是这样一个最不完美的学科。你随时要面对生命的突然离去,甚至不等你查出病因,不等你想出更好的治疗方案。你必须当机立断,跟死神争分夺秒。
第一次参与这么重大的抢救,林平娜最大的感受还是: 恐惧。
「我看到那个病人的瞳孔是散大的,他直视着我。这种恐惧感一直在我心里,停留了几秒钟。」
但她却从害怕,到踏出第一步。这份勇气,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他长得很暖男
查房时总被大爷"撩"
故事第二个主角,号称是—— 胸外科最棒的仔,也是最胖的仔。
他叫郭燕华,是深圳市人民医院2019级外科(胸心外科方向)规培医生。
除了参与手术,他日常遇到最多的就是各种被使唤。这当中,就包括病房一位大爷。他患了肺大疱,需要手术。
家里有一个独生女,有2个娃要顾,怕她忙不过来,大爷总是一个人解决各种住院问题。 对于这种病人,郭燕华都会特别留意。
每次去查房,他都会呆久一点。跟老人唠家常,提醒他别嗑瓜子。大爷觉得这小伙不错,故意说有几个美女对他印象很好。郭燕华也够耿直,说自己已经结婚了。
大爷瞪大了双眼,一脸不可置信。
每天就是在这种寒暄中,大爷已经不知不觉把郭燕华当成自己家人。
有一次要做彩超,医生建议要有家属陪同。大爷犹豫了好久,给女儿打了一通电话,问她能否来医院陪做检查。
女儿答应了,但大爷最后想了想,还决定是一个人去做检查,等做手术时再让女儿过来,尽量不让她来回跑。 出发之前,他没有直奔B超室,而是拎着个氧气袋,一步一步地挪到办公室、会议室,好像在找谁。
事后,护士才告诉郭燕华,大爷一直在找他。而当时他却在手术室。
「作为病人,他需要关怀,作为父母,他却不想给子女添麻烦。所以我会特别留意大爷这种病人。」
郭燕华觉得,只要自己能多给他们一些安慰和帮助,就是一种慰藉。
小孩一哭,她就觉得像被雷劈
哄娃失败后,她也忍不住哭了
故事还有个主角,是周芷伊,来自深圳市人民医院2018级口腔全科。
规培2年的她,刚结束口腔修复科的出科考核。紧接着,就要迎来最难啃的骨头—— 去儿童口腔科轮转。 在去科室的路上,护士长问她,喜欢小孩吗?姑娘回答得实诚: 「不太喜欢,我害怕。」 因为每个「神兽」来看牙医,都有个必杀技——
哭得惊天动地。
这对没结婚、没生小孩的周芷伊来说,简直是噩梦。 每时每刻都只想捂耳朵,找地方躲那种。 可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哭闹的小孩,竟然因为几张小猪佩奇的贴纸而停止哭泣,便觉得希望来了。
下了班,马上叫上朋友,去文具市场买玩具。
第二天,她兴致勃勃地拿去哄小孩,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孩子看都不看一眼,照哭。 她默默地把贴纸放在身后。
但当家长把孩子抱出治疗室,周芷伊还是追出去,耐心地给他擦眼泪,还给他额头和衣服上贴了小猪佩奇。
等大人把小孩领走后,周芷伊也突然哭了起来。
「我感觉自己像被雷劈了一样,要崩溃了!」
「今天做得挺好的,很大进步了。我以前也像你一样。」 老师拍着肩膀安慰她。
看完这几个故事,也许你会发现—— 医生,不过也是个普通人。
他们在生死、人情、危难时,都会有最原始本能的反应。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要在 不断犯错又不断改错中,争取最小代价的成功。
这都要在临床中,看到无数人痛苦、流血、哭嚎、甚至死亡后,逼自己快点成长的必经之路。
而我们,看到的总是他们一次次磕绊后,淬炼出来「若无其事」的模样。
在这里,不得不心疼这些总在保护我们、尽可能想各种办法帮助我们的人。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们。
因为每颗想要治病救人的心,都值得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