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1知识 谨以这个回答做为九年来生活与工作的一个小结—— 本人,男,厨师,2006年的8月1日,时年29岁的我开了自己生平的一个小店,当时心中没有别的念想,只有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终于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这九年来的每一天,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 6:00——8:00 :在书房整理专业资料,是将所能找到的各种和饮食有关的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档保存。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数据库,以便于检索查阅。主要分为八个大类【动物、植物、调辅、杂类、文史科技、图书、公开课与纪录片、影视、餐饮管理与配方】,每一类下又包含若干小类,层层细分,以做到,但凡说到一种原料或一种文化现象,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菜谱或者文献。这也是我打算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做的事情。缘起来自于我26岁时的一个想法,为此特地写过一篇短文表明心志—— 江苏风味流变考之缘起 江苏者乃【禹贡】之扬州及徐、豫二州地也。春秋时分属吴、楚,唐爲江南道及淮南道。宋分属江南东路及浙西、淮南、京东等路。明属南京应天府。清初改置江南省,治江宁。康熙六年改爲江苏省,以江甯、苏州二府首字而名沿用至今。 其地北接齐、鲁,南连闽、越。万顷海疆扬波于东隅、千里丘壑龙蟠于西方。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家山秀色、清雅风味流韵至今。上古三代淮鱼、韭菁堪称美味,春秋之季雉羹事尧广爲流传。两汉魏晋,素馔、腌菹并称佳秀,隋唐两宋,建康七妙独步东南。自明清以降徐海、淮扬、金陵、苏锡四大流派竟相争秀,满汉大席录于典册。 然近数十年因人爲之祸乱兼地隅之阻隔,使得吾辈闭目塞听、踟蹰不前。麻辣辛香本蜀人独嗜,而今能调和缓解以应各方滋味。生鲜淡爽乃南粤风尚,却能借鉴西法,定量-毫厘不爽、分工-井然有序,俨然执烹坛之牛耳。而吾辈依旧行数十年之古法,毫无创见。加之人才凋零,新学之人每有晦涩往往无从问津,且吾辈之人陋于文笔疏远典籍,每有佳馔若无后继遂成广陵散曲,徒使人抱憾矣!今者采薇山人集数年之功广搜博采、汇江淮风味于一室,增删披览,发幽钩沈。按物料之各异分编成册以备参证,解同修之纷扰、开后学之茅塞。以使东南佳味一脉心灯传燃不熄。则吾愿足矣! 辛巳年仲夏采薇山人识于金陵鼎亨斋盐梅堂 当然,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江苏一地,而是将收集的范围扩大到和饮食有关的各个领域。 8:00——9:00 :是寄快递和去菜场买菜的时间,其中绝大多数,已经通过前一晚的电话预订,一早就送了过来。 9:00——10:30 :是厨房进行初加工、备货、加工卤味和接受预订的时间,以及因为采买不到等等原因要对一些菜肴进行估清。10:30员工餐。 11:00——14:00 :是中午开餐的正式时间,接单、配料、制作、因为多是吃饭所以炒菜为多翻台率较高。不亚于一场运动会。 14:00——16:30 :为午休时间,需将下午所缺的原材料补齐,如果家中和店里没有别的琐事,那我就要开始下午的资料的整理工作,因为一上午的忙碌,人比较累了,所以下午会选择做一些机械性的事情,还是在书房将我的所有纸质文献扫描成电子档,分别以图片和PDF的形式保存,一个便于阅读,一个便于早上的分档。16:30员工餐。【最近几天都在回答知乎的问题了,因为是自己挖的坑,必须填上】 17:00——21:00 :晚餐开始,喝酒的客人比较多,大菜点的较多,也是我一天当中最忙碌最累的时候,这个时间段经常让我开心的是,炒菜的时候可以瞥见夕阳、晚霞、落雨。到20:30就不再接待客人,收档,打扫卫生,开第二天的采购单以及电话订购食材。如果没有客人喝酒拖时间的话,21:00正式打烊。 21:10——22:00 :如果没有和朋友有约,则是我每天散步的时间,其实就是快走,一是为了运动,其次在走路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并且在第二天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 22:30——23:30 :还是在书房,上网或看各种杂书和定的期刊,长年看的有【文史知识】、【读书】、【三联】、【国家地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等。【如果今天不想散步和看书了,会一个人去看场电影,或是泡澡做个按摩(这是在扬州养成的习惯),以前也会吃宵夜现在基本戒掉。】 以上便是我一天的作息,当然在这九年中也有过一些变动与调整,但总体上还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点来生活的。每个月休息两天,一天会什么都不想,好好的睡觉,一天会安排和朋友聚会吃饭,或者去南京博物院听戏。有时也会安排短途出游。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将饮食作为职业的人,可能更需要养成一种将饮食装在心中的习惯,时时的揣摩与把玩,用温养之情细细体味。 比如在菜场买菜,可以通过当地的土豆价格,品种等诸多因素,算出一地的蔬菜物流情况。 逛六朝博物馆时我会想到莼鲈之思,以及生鱼片在中国的演变。 参加茶道与香道会想有哪些以茶,香入馔的菜肴,或者这道茶,这品香可以用来配什么菜吃。 看紅楼梦,会想到其中描写的饮食有哪些在现在还能见的到。 学习方言,则会想想有哪些是以方言命名的菜肴或者烹饪用具。 学习江南的梳妝盒,香粉,梳篦及闺房陈設,则会想有哪些模仿其形状的菜点。 从黄酒,想到江南的糟醉。 学习解剖学,会引出烹飪中的脫骨技法。 去寺庙会想到素食的缘起与流变。 看大家都在黑穆斯林,则想到伊斯兰教的东传到穆斯林对中國文化的影響,江南的回民,清真饮食等等。 可以从汉代墓葬壁畫的宴饮图,讲历代国画中的宴饮,包括南唐在南京的【韓熙載夜宴图】,直到民国时颜文樑【厨房】油画,引出江南民間灶台上各种裝饰图案的喻意,并討論民間美朮在烹飪上的体現。 看中外贸易史,则能发现中國香料运用的历史。 总之,人生无处不饮食,就看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了!最后想讲的是,个人觉得无论是学习美食,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认识「美」的心境去看这个世界以及这世上的人。无关得与失,在乎情与趣!在一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职」,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件事做下去,貌似平淡反复的生活就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酿出甘甜的味道吧。 一生认真做好一件事,足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做菜是修行,看书也是修行。 厨房是什么地方?在我看来,厨房就是运用菜肴,进行人生修行的道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wubusanxi,那里的一切有关烹饪、饮食、读书、历史、科学与当下。
谨以这个回答做为九年来生活与工作的一个小结—— 本人,男,厨师,2006年的8月1日,时年29岁的我开了自己生平的一个小店,当时心中没有别的念想,只有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终于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这九年来的每一天,基本上是这样安排的。 6:00——8:00 :在书房整理专业资料,是将所能找到的各种和饮食有关的资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分档保存。形成自己特有的一个数据库,以便于检索查阅。主要分为八个大类【动物、植物、调辅、杂类、文史科技、图书、公开课与纪录片、影视、餐饮管理与配方】,每一类下又包含若干小类,层层细分,以做到,但凡说到一种原料或一种文化现象,就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菜谱或者文献。这也是我打算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做的事情。缘起来自于我26岁时的一个想法,为此特地写过一篇短文表明心志—— 江苏风味流变考之缘起 江苏者乃【禹贡】之扬州及徐、豫二州地也。春秋时分属吴、楚,唐爲江南道及淮南道。宋分属江南东路及浙西、淮南、京东等路。明属南京应天府。清初改置江南省,治江宁。康熙六年改爲江苏省,以江甯、苏州二府首字而名沿用至今。 其地北接齐、鲁,南连闽、越。万顷海疆扬波于东隅、千里丘壑龙蟠于西方。江河湖泊、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家山秀色、清雅风味流韵至今。上古三代淮鱼、韭菁堪称美味,春秋之季雉羹事尧广爲流传。两汉魏晋,素馔、腌菹并称佳秀,隋唐两宋,建康七妙独步东南。自明清以降徐海、淮扬、金陵、苏锡四大流派竟相争秀,满汉大席录于典册。 然近数十年因人爲之祸乱兼地隅之阻隔,使得吾辈闭目塞听、踟蹰不前。麻辣辛香本蜀人独嗜,而今能调和缓解以应各方滋味。生鲜淡爽乃南粤风尚,却能借鉴西法,定量-毫厘不爽、分工-井然有序,俨然执烹坛之牛耳。而吾辈依旧行数十年之古法,毫无创见。加之人才凋零,新学之人每有晦涩往往无从问津,且吾辈之人陋于文笔疏远典籍,每有佳馔若无后继遂成广陵散曲,徒使人抱憾矣!今者采薇山人集数年之功广搜博采、汇江淮风味于一室,增删披览,发幽钩沈。按物料之各异分编成册以备参证,解同修之纷扰、开后学之茅塞。以使东南佳味一脉心灯传燃不熄。则吾愿足矣! 辛巳年仲夏采薇山人识于金陵鼎亨斋盐梅堂 当然,现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江苏一地,而是将收集的范围扩大到和饮食有关的各个领域。 8:00——9:00 :是寄快递和去菜场买菜的时间,其中绝大多数,已经通过前一晚的电话预订,一早就送了过来。 9:00——10:30 :是厨房进行初加工、备货、加工卤味和接受预订的时间,以及因为采买不到等等原因要对一些菜肴进行估清。10:30员工餐。 11:00——14:00 :是中午开餐的正式时间,接单、配料、制作、因为多是吃饭所以炒菜为多翻台率较高。不亚于一场运动会。 14:00——16:30 :为午休时间,需将下午所缺的原材料补齐,如果家中和店里没有别的琐事,那我就要开始下午的资料的整理工作,因为一上午的忙碌,人比较累了,所以下午会选择做一些机械性的事情,还是在书房将我的所有纸质文献扫描成电子档,分别以图片和PDF的形式保存,一个便于阅读,一个便于早上的分档。16:30员工餐。【最近几天都在回答知乎的问题了,因为是自己挖的坑,必须填上】 17:00——21:00 :晚餐开始,喝酒的客人比较多,大菜点的较多,也是我一天当中最忙碌最累的时候,这个时间段经常让我开心的是,炒菜的时候可以瞥见夕阳、晚霞、落雨。到20:30就不再接待客人,收档,打扫卫生,开第二天的采购单以及电话订购食材。如果没有客人喝酒拖时间的话,21:00正式打烊。 21:10——22:00 :如果没有和朋友有约,则是我每天散步的时间,其实就是快走,一是为了运动,其次在走路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并且在第二天会有一个更好的精神。 22:30——23:30 :还是在书房,上网或看各种杂书和定的期刊,长年看的有【文史知识】、【读书】、【三联】、【国家地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等。【如果今天不想散步和看书了,会一个人去看场电影,或是泡澡做个按摩(这是在扬州养成的习惯),以前也会吃宵夜现在基本戒掉。】 以上便是我一天的作息,当然在这九年中也有过一些变动与调整,但总体上还是按照这样一个时间点来生活的。每个月休息两天,一天会什么都不想,好好的睡觉,一天会安排和朋友聚会吃饭,或者去南京博物院听戏。有时也会安排短途出游。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个将饮食作为职业的人,可能更需要养成一种将饮食装在心中的习惯,时时的揣摩与把玩,用温养之情细细体味。 比如在菜场买菜,可以通过当地的土豆价格,品种等诸多因素,算出一地的蔬菜物流情况。 逛六朝博物馆时我会想到莼鲈之思,以及生鱼片在中国的演变。 参加茶道与香道会想有哪些以茶,香入馔的菜肴,或者这道茶,这品香可以用来配什么菜吃。 看紅楼梦,会想到其中描写的饮食有哪些在现在还能见的到。 学习方言,则会想想有哪些是以方言命名的菜肴或者烹饪用具。 学习江南的梳妝盒,香粉,梳篦及闺房陈設,则会想有哪些模仿其形状的菜点。 从黄酒,想到江南的糟醉。 学习解剖学,会引出烹飪中的脫骨技法。 去寺庙会想到素食的缘起与流变。 看大家都在黑穆斯林,则想到伊斯兰教的东传到穆斯林对中國文化的影響,江南的回民,清真饮食等等。 可以从汉代墓葬壁畫的宴饮图,讲历代国画中的宴饮,包括南唐在南京的【韓熙載夜宴图】,直到民国时颜文樑【厨房】油画,引出江南民間灶台上各种裝饰图案的喻意,并討論民間美朮在烹飪上的体現。 看中外贸易史,则能发现中國香料运用的历史。 总之,人生无处不饮食,就看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了!最后想讲的是,个人觉得无论是学习美食,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认识「美」的心境去看这个世界以及这世上的人。无关得与失,在乎情与趣!在一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职」,之后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件事做下去,貌似平淡反复的生活就会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酿出甘甜的味道吧。 一生认真做好一件事,足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行的过程,做菜是修行,看书也是修行。 厨房是什么地方?在我看来,厨房就是运用菜肴,进行人生修行的道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wubusanxi,那里的一切有关烹饪、饮食、读书、历史、科学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