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一首歌有一句歌词特别火:「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
而这首歌的名字恰好就叫做「关于我爱你」。
这是题主说到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因为这种效应是讲原本恋爱的双方由于外部力量所阻碍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因此加强了。这体现的是人的一种普遍逆反心理。就像我舅舅在表哥小时候让他做家务事常用的一个招数:「你千万不要把桌子擦干净了」「你千万不要把那把椅子搬过来」。这种心理不仅仅在儿童期存在,成年人依然会有。
而这种逆反在一段成人的感情得不到家人长辈的祝福、甚至强烈反对和阻挠时便出现了。所以很多惊世动人的爱情故事不是因为男女主角多么相配相知而闻名,而是由于其爱情旅程多么坎坷多舛,有各方阻碍,最终修成正果或无疾而终而闻名。
但这种情况仅仅说明了重要他人(常常为父母)不支持,甚至严厉阻碍的时候,这种得不到反而更喜欢。但是,我相信我们更想知道「爱我的人为我痴心不悔,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是为何。
我们对「得不到」之人十分喜欢、难以忘怀,这种感受往往在我们处于单身、失恋、或者和现任关系出现矛盾和僵局的时候变得愈发清晰和强烈。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幻想,如果能得到那「得不到」之人,会有怎样的完美结局。我们会坚持相信,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现在的不幸就是因为没有得到他啊。
所以,你明白了没有,「得不到」的人并非真的如此那般完美, 仅仅源于你没得到,所以你宁愿相信「得不到」的人是完美的,那样可以缓解你现在过得并不好的情绪——通过幻想。 就像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白马王子和女神一样,它满足我们对一个完美对象的所有幻想,让我们在现实中遇到诸多不顺的时,有那么一个幻想空间去与那个完美相遇相知。
有些人会明白,那个完美是自己的幻想;但有些人,可能难以认识到,因而他们会过分地痴迷于那个「得不到」的他。不论以后再遇到谁,都会将他们的缺点与「得不到」之人的优点来比较,甚至自己就开始创造出那人的诸多优点,然后感叹命运如此不公,自己永远得不到最好的。
「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当一个人持有这样的信念的时候,他们便会一遍遍收集不被爱的信息,而忽略被爱的信息。所以,那些爱他的、「得到」的就「廉价」了,而不爱他的、「得不到」的就「珍贵」了。在这种恶性循环中,这种自我贬低的不合理信念就越来越巩固了。
在关注点长久地停留在「得不到」的人身上的时候,一切创造幸福的权利和责任都不由自己了,这让人悲伤,也让人「轻松」。因为幸福的权利被「剥夺」的时候,连同要努力去创造的责任也交付给了他人,那么他便可以一个人「轻松」地去悲伤了。
other 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