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什么是客体关系?

2015-07-14知识
@李晓纯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也可以泛指20世纪中期在英国发展开来的几个精神分析学派。

  • 作为术语的客体关系
  • 很明显,这是由两个词组合而成的词组。客体(Object)在这里指区别于主体(Subject)的其他(事物、人等)。(注1)关系指的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

    但是主体和客体是由什么构成、又是如何发生关系的呢?这里面就涉及到个体早期的心理发育过程,也就是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

    那么在这个领域前人都有哪些成果?

    1. 除了原始本能(吃喝、排泄、性等生的本能和破坏、伤害等死的本能)以外,人天生具有社会性,有寻求客体关注和关怀的需要。(注2)
    2. 受限于生理发育的过程,诸多心理能力的发展集中在了生命中的头3年,其中又以出生第一年的变化最为明显。
    3. 婴儿区分主体和客体的能力并不完善,同样需要时间逐步发展的还有对于恒常性(Constancy)的概念。而这两个能力对于构建和把握客体关系至关重要。
    4. 故婴儿对于自己、他人、世界的体验和概念发展是一个从模糊、混乱、碎片化逐步走向清晰、稳定、完整的过程。
    5. 帮助婴儿完成这些发展的除了生理上的发育,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来自于自身(逐步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些经验来自于和外部世界和互动。
    6. 凭借早期的发育和经验的累积,婴儿最终会发展出和这个世界(主要是照顾者)一套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而这种关系模式会进一步影响到婴儿的人格发展。John Bowlby根据此发展出依恋理论(Attechment Theory),该理论随后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一。
    7. 对于关系的研究改变了精神分析的工作重点和干预技术,从过去重视个人欲望、冲突的一人心理学转向了关注关系模式形成和再现的二人心理学。
    8. 对于「客体」本质的研究产生了非常多的分支理论,比方说 部分客体 (例如婴儿可能会将妈妈的手和乳房体验为两个不同的客体)和 完整客体 (获得更贴近全貌的体验), 内部客体 (内在的想象中的形象)和 外部客体 (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概念。甚至更进一步的,有人提出了介乎于这些分类之间的灰色地带—— 过渡性客体 (Transitional Object)的概念(常见的如小孩经常不离手的毛绒玩具或者被子毛毯)。这些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在儿童以及一些较为严重的成人个案(如人格障碍、重症精神障碍患者)身上观察到的现象,并为他们的治疗提供了新工作的方向。
  • 作为精神分析分支的客体关系学派
  • 有意思的是,尽管精神分析内部喜欢将客体关系和经典精神分析(重视欲望和冲突)、自我心理学(重视一个人的自我功能)、自体心理学(关注一个人的自恋发展)等同样看作是精神分析的学派分支,「客体关系」一词也经常被使用,但客体关系并未如同其他学派那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一致的理论体系。相反,被称为「客体关系学派」下的不同分支之间的分歧甚至非常大。

    下面简单介绍下几个重要的分析师及其理论。(注3)

    1. Klein学派 20世纪前半叶,由于战争的关系,精神分析的中心从德国迁移到了英国。在S.Freud死后,英国的精神分析界陷入内部的战争中。两位才华横溢的女分析师:S.Freud的小女儿A.Freud和M.Klein从儿童精神分析领域入手,发展出两套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即后来的自我心理学和Klein学派。之所以成为Klein学派而非客体关系学派,是因为Klein的理论尽管对客体关系的影响深远,但其核心依然是一人心理学——当Klein运用客体(Object)一词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描述个体内部形成的幻想(Phantasy,有别于传统精神分析的Fantasy),以及个体是怎样从破碎不连续的经验中逐步整合出一致而完整经验的(也就是从部分客体到完整客体的转化)。
    2. Fairbairn的客体关系理论 由于Fairbairn在完成受训后回到了故乡爱丁堡,所以他并没有受到当时以伦敦为中心的两派论战所影响,进而发展出自己的独特理论。Fairbairn的研究重点在于客体形象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特别是其中的病理过程(个体为何以及如何将坏客体内化)。
    3. 作为中间学派的Winnicott 也就是题主提到的那位分析师。Winnicott并没有建立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他观察的现象以及提出的很多概念却对整个精神分析界影响深远。例如对真实(而非幻想层面)父母养育和照顾的关注,过渡空间和过渡性客体、「假自体」(false self)、抱持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等概念的提出。在他看来,不仅仅是个体的内部客体,个体身处的环境和外部客体关系同样重要。

    由于理论和精神分析史的繁杂性,故仅做简单介绍。想要深入了解客体关系不妨翻阅像【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一类的学派理论整理书籍。

    -------------------------------------------------

    注1:值得注意的是,主体通常指人,但客体并不一定需要是。

    注2:不仅仅是人,很多的动物都展现出对关系的需要,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恒河猴的依恋实验。

    注3:关于这几位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我之前写的知乎专栏。


    (初稿于201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