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心理咨询师怎么样才能找到适合的督导?

2015-02-24知识

4/27:更新:原答案详细拓展成三篇文章,发在psyByond的公众号中:

链接如何:【何为合格的督导师】、【何为出色的督导师】 、【何为很「烂」的督导师】

——————————————————————————————————————————————————

这里更新第四篇:具体聊,人在大陆怎么找到大量的说中文的督导?

问:如何找到大量的出色的督导师?

答:如果你无法使用英语被督,去大陆以外找华语督导师。

如果你可以使用英语被督,那资源实在是太多了!

问:为什么一定要把眼光放到大陆外?

答:原因有三:

一:在大陆,出色的督导太忙,太少了!

如果你有幸在国内发现了一位全职从业十年以上,勤于思考且督导经验丰富的督导,你很可能会发现TA的日程满满,忙于团体督导,几乎很难以合理的价格约到个人督导。而在大陆全职二十年以上的从业者更是凤毛菱角。这一标准难在「全职」,即一周20个小时,一年50周,一年1000临床小时的量;十年前,即使在心理咨询岗位发源地的高校,全职岗位也不是很普遍的。

2018年前后,全国年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北上广一线城市超过两万美元后,才开始听说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师选择私人执业。在这样一个新兴的朝阳行业中,是很难找到【什么样的督导可以被称为出色?】中描述的督导的。

二:在大陆,培训太单一了!

自二十多年前中德班的引入,到后来的中美CAPA、中挪、中英等,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似乎与当代中国文化一下擦出了闪亮的火花,遍地开会结果,之后「大师」似乎都带着精分的背景,即使是中德班里CBT、婚姻家庭、催眠取向的声音也很难被听到。

但慢慢当精分动力成为了国内绝对主流甚至垄断时,路径依赖也便形成;在行业中,百分之八九十的咨询师是从精分动力培训中走出来的,也会有同比例的督导多是精分动力的视野;这是极为单一的行业画面。督导还可以有情绪、躯体、灵性、创伤等等视野的;不仅如此,督导还可以是只专长饮食障碍、行为成瘾、强迫症、人格障碍、解离障碍等等。精分动力只是一个维度中的一个角度,外面的世界其实是很精彩的!

三:港台与欧美二十年以上的从业人员非常多。

香港1977年,台湾1987年的人均GDP,在扣除通货膨胀后,已达到了大陆2018年一万美元的水平。香港心理学协会成立于1968年,其临床心理分支成立于1982年;台湾【心理师法】于2001年颁布,正式进入专业执照时代。从这些对比看,大陆的行业发展,大概相当于三十年前与二十年前的香港与台湾。

美国在二战后不久,人均GDP已达到大陆2018年水平,随着心理测量在军队中的使用和对弹震症(后来的PTSD)治疗的需要,心理治疗于六十年代腾飞;大陆与美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差距了四五十年。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多支付些费用,会英语,不难在美国找到七十多岁,从业三四十年的督导师;如果使用中文,也并不难在美国和港台找到从业二十年以上的华语督导师。

如何找到这些「大陆外」的督导?

答:简要说就是参加一个靠谱疗法的培训,然后在培训里找督导。

以自己为例:16年前后,开始在加州参加了EMDR(眼动疗法)和SE(体感疗法)培训中,接触到大量临床和督导经验双丰富的督导师。

这种找法好处有三:

一:在某一疗法里拿到督导认证,需要这一体系里的同仁的认可,这是一种有力的背书。据我观察,在SE与EMDR里的认证督导,全职从业基本都是15年以上的。

二:同一疗法中,使用共同的语言,督导效率高。若为避免鸡同鸭讲,督导不得不先澄清概念,甚至「上课」,效率是极低的。但若治疗师先参加了培训,和督导有类似的基础知识,便可以迅速进入实质问题的讨论。

三:资源丰富。某一疗法的督导一定对该体系内的资源非常了解,根据被督导者与来访的情况,个性化的推荐资源效果是极好的。

问:如果我无法去国外参加培训,或无法英语交流,具体如何找到大陆外的华语督导呢?

国内除了众所周知的精分动力培训外,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拥有大量督导资源的培训还有EMDR(眼动疗法)、EFT(情绪聚焦疗法)以及在未来两年将要引入大陆的SE(体感疗法);可以先尝试直接在国内培训的过程中接触督导。

答:如果你无法参加培训或发现国内好的督导日程已排满或只提供团督,可以从这三种疗法英语总站上找华语督导,可能需要梯子。(IFS内部家庭系统也是一个很好的培训,但打听到目前还没有中文督导)。

1. EMDR: 你可以在以下两个EMDR国际总站的链接中找到已经认证或正在认证的过程中的华语督导,你会找到近二十位。

https://www.emdria.org/directory/?fwp_directory_languages=chinese&fwp_directory_consultant=approved-consultant

https://www. emdria.org/directory/? fwp_directory_languages=chinese&fwp_directory_consultant=consultant-in-training

2. EFT:你可以在以下链接中,在国家地区的搜索栏选择「中国」、「香港」和「台湾」,进行搜索,你会找到大概十位绿色标志的「Certified EFT Therapist and Supervisor」督导师。也可以省份一栏选择「纽约」或「加州」这样华人聚集的地区,然后在结果中寻找中文拼音姓氏的咨询师。https:// members.iceeft.com/memb er-search.php

3. SE:在以下链接中,点击「individual case consultation」, 选择「香港」你会发现近三十位SE初中高级的督导,台湾也有两位。https:// traumahealing.org/sessi on-providers/

问:在这些督导中,如何选择?

答:可以点入其个人网页,了解其从业背景和时长,以及对某些领域有所专长。我个人看到三点作为加分项:1)从业超过20年,2)曾经在机构担任过临床主管(或临床主任即clinical director),3)其所专长领域是与自己目前临床困境契合。

问:我没有参加这些培训,这些督导是否愿意为我提供督导服务?

答:不一定。我会在电子邮件中说明来意,表明自己并非为某培训认证积累督导小时数而来,如对方因各种原因无法提供督导,可按照你的需求询问是否可以推荐TA认识的其他督导;这种个人推荐很可能会把非大咖式的「民间高手」呈现在你面前。

问:大陆以外督导的价格是怎样的?

答:依个人观察,从业二十年超过150刀算贵的,从业三十年以上超过200刀算贵的,香港与美国价格相仿。

问:是否有其他注意事项?

答:有的督导没有大陆的支付系统,可能需要准备双币信用卡或Paypal。有的香港咨询师只讲粤语和英语,不讲普通话。

问:除了EMDR、SE和EFT,是否有其他推荐的培训。

答:仅就美国而言,其他的培训非常多,但超过个人了解范围;如果你有在国外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家的朋友,可以求推荐。

问:如果我可以流利的用英语阅读和进行督导,有什么好的督导资源推荐吗?

答:太多了!下面是一些我关注的创伤与成瘾相关的督导资源:

创伤与解离:https://www. isst-d.org/about-isstd/ isstd-fellows/

饮食障碍:https:// iaedp.site-ym.com/searc h/custom.asp?id=4864

性成瘾:https:// iitap.com/page/Supervis or-List

创伤相关(但需要先参加培训):https://www. traumaresearchfoundation.org /programs/group-supervision-consultation-program

体感运动调节疗法(针对儿童与青少年):https:// smartmovespartners.com/ smart-trauma-training-services/

以上只是英语世界中浩瀚临床督导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可以找到相关症状或病症的研究协会,会很容易发现大量切中你需要的督导资源的。

======================================================================

3/6/2021:原答案:

结束了在美国近八年的学习与工作,回到国内生活与工作,因此是一个好的时机继续总结一些经验。本文的主题是「督导」,旨在分享对心理咨询行业中,1)督导这一角色的理解,2)作为咨询师如何辨别好的与坏的督导,3)如何找好的督导。(以下信息和建议主要基于在美国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不一定适用于国内。)

督导与顾问

督导一词英文中是supervision,提供督导的人叫supervisor。前缀super有「从上面」的意思,vis词根取「看」的意思,合起来是从上面往下看;大概就是新人入行,需要老人带着自己的经验,从上面看着,别出了差错。在心理咨询领域,叫clinical supervisor,在「临床」领域上看着新人的老人,即临床督导。新人没有经验,犯了错误,负不了责任,所以需要督导通过督导来为其负责,尤其是法律责任。

比如,在没有拿到加州执照前,工作的机构必须要给我配一周2-3小时的督导时间;一是因为这是法律规定,二是因为接受一定量的督导是获得执照的要求。督导会了解我的每一位来访的大概情况,挨个看note,确保我不会犯大错;如果我犯了大错,或做出了严重违反职业伦理的事情,督导将会受到调查,有被吊销督导执照的风险。机构中工作的督导会为大概三到五人提供督导,假设每位受督者有25位来访,则要求督导要对100位来访者有大概的了解,这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国内虽然也叫「督导」,但大多数其实应该叫「顾问consultation」。因为,国内的「督导」虽然提供着类似的服务,但并非在若受督者有重大过错,自己则可能受到「制裁」的机制下工作。在受督者拿到执照后,即法律允许独立执业后,是否去找督导或顾问,则完全是自己的决定。但拿到执照前两三年的经验仅仅只是入门,独立执业后主动去寻找不同的督导,不断学习自省,是行业的共识。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这种行业里老人用自己的经验带新人的这种服务。所以下文中,督导一词不拘泥于为获得执照前的新人提供的督导,也广泛地包含「顾问consultation」服务。

为什么需要督导:

心理咨询师一定需要接受督导吗?心理咨询师可以无师自通吗?可以只看书吗?从行业共识来讲,是一定需要的,是很难无师自通的。

佛洛依德难道不是无师自通吗?他长时间地去记录自己的梦,并带着极强的自省能力与坚持来分析自己,有机会与当时最优秀的医生合作讨论,且如今看他的案例记录,也能看出当时犯了很多错误。与其说不能无师自通,倒不如说绝不能「单打独斗「。

如果没有督导,咨询师可能对来访者所处的险境丝毫不知,可能与来访一起慢慢陷入一个困境难以自拔,可能与来访完全不同步而不自觉,浪费来访的时间和金钱等。只靠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超强的自省力和学习力,恐怕也会耗费极大的心理能量,而毕竟绝大多数咨询师只是「平凡的打工人」,要把足够的心理能量放些在自己的生活中。

根据自己受督的经历,总结三条合格的督导的标准:

一:硬的知识: 咨询师在督导中常问:怎么办?接下来我该怎么做?大多数问题在书中或网上都可以找到,但要去翻书查阅,一来浪费时间,二来无从判断信息的可靠性,这时督导便是最好资源。比如,我自己可能纠结于判断坐在我面前的来访是否是在家」吸了毒「后来的,督导直接说,注意看瞳孔、脸色、牙齿和指甲等等。再如,我困惑于如何评估饮食障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来访生活,是否可能会危及生命,督导直接让我去问12345来做基本评估。督导帮你省去了大量」翻字典「的时间。督导可以把五百页的书里的二十页,根据来访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地呈现出来,大大提高效率。

二:情绪的支持: 如果督导后,我觉得自己肩膀和胸口都轻松了,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多了,即使我一下说不出具体收获了什么,这也无疑是一次合格的督导。有时仅仅是督导一句小小的鼓励或分享自己曾经碰到的困境,会让咨询师觉得:」TA体验过我正在体验的。「虽然督导或许无法立刻给咨询师一个解决方案,但只是知道这一点便足以让人放松下来,积累心理能量坐下来慢慢去讨论和反思。几乎可以说,合格的督导是一定是一位合格的咨询师:反过来说应该也错不到哪里去:一位不合格咨询师,很难成为一位合格的督导。

三:不偏不倚的反馈: 督导会有「偏见和偏好「,其来自于受训背景、价值观、文化出身、性别等等。巴菲特总说只买看得懂的公司,强调自知」能力圈「的重要性。督导也该知道自己「偏好圈」的边界在哪里,圈外是对来访的一个靠谱的判断,圈内虽是自己的擅长,但说出来不一定会让受督者受益。比如,我自己学「体感」多一些,对来访躯体体验更敏感些,而我的督导师擅长认知行为;若TA表达知道躯体体验的重要性,且不执着于讨论认知学派的思维改变情绪的思路,而是跳出学派的分歧,从一个更远的视角讲对来访的基本判断和理解,我便会觉得这是合格督导。手里拿个锤子,说服受督者看哪都像钉子,是督导易犯的错误。

试着总结一下,何为出色的督导:

一:透过哈哈镜看到本质。 咨询师在向督导阐述自己与来访所遇到的困境,就犹如一个带着哈哈镜的人在描述眼前的景象。出色的督导师能知道,摘掉哈哈镜后,眼前的景象本来是什么样;并慢慢地把本来的景象呈现给被督导者。这无疑要求督导心中有一套庞大的数据库,知道本来的样子是什么;个人感觉,至少有二十年全职的经验治疗师才能做到。

治疗师和督导简要介绍一位新来访的情况,督导会直接建议下一次去问一问这几个问题,或注意一下这几点;之后治疗师从这个思路入手,获得了新的信息,治疗出现了进展或转机。出色的督导能迅速地判断出,治疗师现在太关注大象腿了,所以要引导去看看大象鼻子和耳朵,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把视角拉远,一起看看大象整体的样子。这个的前提是,只听被督导者描述简要地描述了一下,就知道大象整个是什么样。

二:It depends.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觉得这是出色的督导常说的一句开场白。咨询师上帝,督导更不是先知,没有人能100%确定到底来访的情况来龙去脉,况且大多也无法验证核实。带着这种对不确定性的觉察,督导师要做的是,把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然后每一次顺下去讨论。

比如,治疗师慌张地说:「我的来访想自杀,我该怎办?」;这时出色的督导师常说:」it depends. 你先具体说说吧。「 这背后有各种可能性:1)一直以来就持续的自杀的想法和尝试,2)最近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巨大变故,第一次出现自杀的念头,3)是一种是不是冒出来的消极的自杀念头,4)用来吸引咨询师注意力和关心或获得其他收益的策略,5)其他。当被督导者对眼前的路一片迷茫时,出色的督导师可以清晰指出每一种可能性,指导并鼓励治疗师问些什么、关注些什么来判断来访属于哪一种,然后每一种里该做些什么。

三: 不执着于马上解决问题, 而与被督导者一起咀嚼卡在当下的困境。治疗师常常是带着挫败无力感、愤怒感又或悲伤感走进督导中,这背后常常是治疗师求「变」心切,想让来访快些变好。于是「我要怎么做?」变成了一个最常被问的问题。当这问句更多代表一种情绪的宣泄,而非好奇地思考时,出色的督导师不会因无法帮治疗师想出办法、或治疗师对自己办法的否定,而让自己也陷入挫败或愤怒中;而是轻描淡写地把重点放在治疗师的情绪是如何被影响到的。

「来访的这种情况,似乎把你拉入了那种强大的无助中了。」 「听你这样说时,我似乎感到了你对TA的愤怒。」 「这真是容易让人觉得内疚啊。」这种轻轻地去点拨一下治疗师与来访的所谓「反移情」常常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我的经验中,很少有督导师能在好的时机四两拨千斤地做到这一点。

四:慈爱的严格: 在自己的经历中,可能因为出色的督导大多上了年纪,我在TA们身上都感受到了一种前辈对后辈的慈爱和期盼。可以强烈感觉到,TA希望我作为治疗师可以快些进步,但同时也能心平气和地面对我自己的过失和盲点。TA们会尽力推着你往前走,但同时你并不会感觉到太大的心理压力,与你保持距离。你能感觉到,TA真心高兴看到你作为年轻治疗师的成长。

不同于中国武术梨园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督导与被督导者只是职业关系,不要求三节两寿送礼,或围在师傅旁边端茶扫地;但即使只在这种看似疏远的职业关系中,那种真心高兴看到了你的成长依然可以被感受到。我觉得这确实不是练出来是一种由衷的关怀与期待。

我个人的受督导的经历:

从14年开始在学校实习到21年3月辞掉工作,算一算经历过13位督导。

总结的话,从也时间越长、即年纪越大的,尤其是从业超过三十年以上的,简直是碰到了宝藏。我也理解为,如果在一个行业做了三十年,应该经济都还算富裕,到了六七十岁,还没有退休,那应该是对这个行业本身有所热爱吧,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另外,价格越贵的,确实督导的治疗越高。在美国,150刀以上就算是相对贵了

如何找好督导:

常常听人说,自己也常常感叹:千金难买好督导。好督导可遇而不可求。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愿意不断地找,且愿意花贵一些的价格,不用花多久,一定会找到不止一位好督导的(美国的经验)。美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心理咨询兴起,所以是可以找到有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全职从业经验的咨询师和督导的;而据说在国内全职做咨询师十年以上的咨询师,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这里难在「全职」,似乎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可以养活自己的职业,在国内也就是十多年的时间;所以香港和台湾的华语督导其实是很好的资源。

我个人感想的一个找匹配且出色的督导的途径是通过培训。我从17年先后参加EMDR与体感疗法(Somatic Experiencing)的培训,如其他的心理治疗培训一样,获得培训认证需要一定的督导小时数。这样找督导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一:在某一治疗体系里做到督导位置,都至少临床经验充足,水平过硬的,因为督导认证常常需要这一体系里的同仁的认可,这便是一种有力的背书。据我观察,在SE与EMDR里的督导临床经验基本都是15年以上的。

二: 在同一治疗体系中,使用共同的语言,督导效率高。为了避免鸡同鸭讲,督导或不得不先澄清概念,甚至要先「上课」,这样的效率是极低的。但如果治疗师先参加了培训,和督导对某一概念有着一样的理解,便可以迅速深入实质问题的讨论上。

三:资源: 某一治疗体系下的督导一定对体系内的资源非常了解,根据被督导者与其来访的情况,个性化的推荐资源是效果极好的。资源分三种:

A:其他更擅长某领域的督导。比如,比如由于工作变动,我从20年下半年后主要与来访一起处理成瘾的情况,那么我会去问SE和EMDR社区里有哪些督导擅长用这两种疗法去处理成瘾。

B:子培训资源:再用成瘾举例,EMDR社区里有「DeTUR」来处理成瘾的trigger,另外Feeling state theory也是基于EMDR来处理成瘾的一种方法,Susan Brown也是EMDR社区里做成瘾很有名的,也有培训。SE体感疗法里的概念更是为处理成瘾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多重迷走神经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来访理解成瘾本质是什么。 这些都是不发花些心思在Google直接查不到的。

C:转介资源:如果治疗师不具备处理来访所遇到的困境,督导可以推荐本疗法社区内擅长于此的治疗师。一来,社区内的互动更多,比较更了解,相对靠谱;二来,对于有的来访来说,换咨询师等于换疗法,中间的适应过程可能是很费劲的;同一疗法内换治疗师可能更平稳一些。

最后,说一下如何避」坏督导」的坑。 主要是本人一手经验,吐槽为主。

一: 太注重反移情 可能是督导师「无能」的表现。如前文提到,督导能在恰当的时机,「轻描淡写」地点出治疗师的反移情是一种极为可贵的。「轻描淡写」 并非轻视,而是试探受督导者的阻抗,毕竟没有人会去享受将被人「戳穿」的感觉,多多少少总会有所抗拒。如果督导总是」开诚布公「地问:当你说到来访的这一点时,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你是不是很讨厌这位来访?你这样做是不是因为你自己的完美主义?」

请远离这种督导。个人恶意猜测,可能是因为督导对来访本身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能在治疗师身上找话题;也可能是很很擅长于精分那一套关系层面的框架,得了钉锤人的病。

二: 急于打断,说出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在描述咨询中的困境时,督导很着急地打断了,说了一通自己的建议,我发现其实来访的情况并非如此,于是我急着澄清来访的实际情况,然后再被打断,我再去澄清。这一个很无效的过程。太着急表达自己看法,甚至常常搬出自己之前的来访的「成功案例」,来往我的来访身上套的督导,要远离。

三: 任由情绪主导自己的督导。 干这行儿稍微有些经验,看同行身上,这是同行自己的东西还是来访的东西,一打眼大概能看出来,这也是用于看督导。比如,我和督导提到自己的来访透露的自杀的想法,督导马上有些慌,马上跳入讨论做安全计划,问paper work是否记录齐全(以免未来承担法律责任),立即增加治疗频率。

当然需要做些什么,是可以具体讨论的;但这种情绪是会迅速传染给治疗师的,对于有经验的咨询师知道这是督导自己的问题,但对于新手治疗师,没有这个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带偏。

注:本文总结的经验主要来自于在美国的工作与学习经验,不一定能完全适用在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