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初稿:诸葛亮平定南中

2020-06-14知识

蜀汉的南中,涵盖了今天的四川西南部、云南、贵州,以及缅甸东北部等地,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按【晋书地理志】在太康元年(280年),原蜀汉辖区的在籍户口约有31万户,而南中就有约14万户,占比达到45%。

刘备入主成都前的南中

南中自先秦以来为夷越之地,其风俗「编发左衽,随畜迁徙」。

战国后期(前3世纪),楚顷襄王遣庄蹻从洞庭湖顺沅水,西进讨伐夜郎,至且兰乃上岸步战,讨平夜郎后继续西进,行800多里至滇池,周边沃土数千里,正逢秦国夺取楚国的巫郡、黔中,道路断绝,庄蹻只能留在滇地称王。

秦吞巴蜀后,修五尺道通南中,始有官吏。及汉朝建立,南中不宾,然巴蜀民间依然与南中通商路,巴蜀因莋马、僰奴、旄牛之流入,而逐渐殷富。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汉将唐蒙率士兵千余、民夫万余进军南中,设犍为郡,之后司马相如「持节开越巂,按道侯韩说开益州」,而唐蒙又开牂柯,至此犍为、越巂、牂柯益州,南中四郡设立。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归附,又设永昌郡。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分犍为南部为犍为属国,原犍为郡逐渐摆脱南中之属,与蜀郡、广汉并为三蜀,而犍为属国替代为南中诸郡之一。

可南中自开辟以来,从汉武帝、昭帝、成帝,及至新莽都叛乱不断,天凤元年(14年),三边蛮夷尽反,王莽前后动员凉州,以及巴蜀军民30万人,征战3年,尚不能平定。光武中兴,叛乱稍有平复,可惜建武十八年(42年),南中又爆发大规模叛乱......

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益州、永昌、越巂诸夷皆反,众10余万,益州刺史张乔以从事蜀郡杨竦讨平叛乱后,太平了60年。汉灵帝熹平五年(176年),益州郡蛮夷再次叛乱,汉灵帝以巴郡人李颙为益州太守,李颙征募巴郡板楯讨平叛乱。

189年董卓之乱后,刘焉、刘璋父子时期(188年-214年),根据高眹石室题名,在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后,有审长宾担任益州太守的记载。而后建安十四年(209年)8月,益州太守高颐去世(益州太守高颐碑),从汉阙「梨庶踊泣而忉怛,追恩念义」来看,高颐任职益州太守时的官声应该不错。

刘璋曾经任命董和为益州太守,据说「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而【华阳国志】记载益州郡「俗奢豪,难抚御,惟文齐、王阜、景毅、李颙及南郡董和为之防检,后遂为善」,董和的官声和可以和文齐、王阜、景毅、李颙并列。此外,广汉绵竹人刘宠在灵、献二帝时期,担任了9年牂柯郡太守。

南中四郡所产的大致情况
  • 牂柯郡:夜郎者,牂柯地多雨潦,俗好巫鬼禁忌,寡畜生,又无蚕桑,故其郡最贫。
  • 益州郡:滇王者,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人俗豪忲。居官者皆富及累世。
  • 永昌郡:哀牢夷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
  • 越巂郡:邛都夷者,其土地平原,有稻田。
  • 在南中四郡中,数牂柯郡最贫穷;而益州郡不但有富饶的盐池和田地,还盛产金银;永昌郡也是土地相对肥沃,能够养蚕产布;越巂郡则在群山环绕中,有着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平原,产粮,可以说四有其三都是富饶或产粮之地。

    刘备时期的南中

    南中地域广袤,还有丰富的战略资源,诸葛亮早在【隆中对】里,就强调「南抚夷越」。214年,刘备占据成都后,就改犍为属国为朱提郡,以南郡人邓方为朱提太守,并为庲降都督,治朱提南昌县。

  • (注)季汉辅臣赞:安远强志,允休允烈,轻财果壮,当难不惑,以少御多,殊方保业。──赞邓孔山
  • 庲降中的「庲」,即读音来,连起来就是来降,应该是前来投降或前来降服的意思,这似乎寄托着蜀汉的某种期望,可惜事情往往不遂人愿,虽然史料记载邓方「轻财果毅,夷汉敬其威信」,可其治南昌县仅在南中朱提郡的北部边缘,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又说邓方是「以少御多,殊方保业」。

    「以少御多,殊方保业」或许可以看出庲降都督邓方能够掌控的地盘不是很多,蜀汉对南中的控制还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夷汉敬其威信」,更多是在名义上顺从。222年邓方病死(或221年),南中建宁人(益州郡)李恢自荐为庲降都督后,也仅仅是把治所从南昌县,往东南搬迁约60公里,至牂柯郡平夷县。

    刘备时期除了邓方、李恢两任庲降都督外,还有费诗、向朗曾经先后为牂柯太守;马谡担任过越巂太守。218年后,越巂夷王高定派遣军队围困越巂郡北端的新道县,却是由郡北的犍为太守李严赶来越巂,击退了这支夷军。

    越巂郡的夷军出现在朱提新道县,而赶来的蜀军却是已为三蜀的犍为郡的军队,可见无论是越巂太守(无法确定太守是否是马谡),还是庲降都督,都对此突发情况应对乏力,也可印证刘备时期对南中的控制是相当有限的。到刘备死前,南中四郡的情况是:

  • 牂牁太守:朱褒。
  • 益州太守:正昂。
  • 越巂太守:焦璜(郡将?)。
  • 永昌太守:暂无,功曹吕凯。
  • 223年4月癸巳,刘备去世,不久,南中开始了动乱,而幕后黑手之一竟然是孙权!

    南中叛乱

    219年末,孙权在袭击关羽不久后,就利用起居住在荆州的刘璋,以为益州牧,屯住白帝城以东的秭归,而交趾太守士燮则暗地里诱导益州郡的大姓雍闿等人。

  • (注)三国志士燮传: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
  • 222年8月,刘备惨败夷陵,收兵巫县。10月,刘备以丞相诸葛亮在成都郊天。12月,汉嘉太守黄元与诸葛亮关系不睦,听闻刘备病重,就举兵自立。223年3月,黄元往东北进军,烧临邛城,杨洪识破黄元名为烧城,实为沿江逃跑的目的,以将军陈曶、郑绰在南安青衣江的峡口,活捉黄元。

    218年的越巂郡高定叛乱和223年的汉嘉郡黄元叛乱
  • (注)三国志杨洪传: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
  • 223年4月刘备去世,5月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开府,录尚书事,兼领益州牧,就此掌控全国军政大权。不久,先是越巂叟帅高定杀越巂郡将军(太守)焦璜,举郡叛乱称王,而越巂南面的益州郡,当地豪强雍闿在受到东吴士燮诱导后,也蠢蠢欲动,并杀害了蜀汉任命的益州郡太守正昂,而牂牁郡太守朱褒,也开始恣睢放纵。

    诸葛亮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考虑到国家尚未从夷陵惨败中恢复过来,加之刘备刚去世,就不打算出兵,于是以蜀郡人张裔为益州太守,绕道前往益州郡;又以巴西人龚禄为越巂太守,住安上县,遥领越巂郡;同时派遣益州从事常房拿着都护李严的书信,以南下巡视的名义,劝导雍闿、朱褒等人。

  • (注)三国志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由是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延康元年(220年),权遣吕岱代骘......
  • 结果张裔赶到益州郡,就被雍闿活捉,然后送往孙权那里,同时向东吴交州请求内附。不久,益州从事拿着李严书信来劝导,雍闿就以「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来作为回答。

  • (注)魏氏春秋曰:初,益州从事常房行部,闻褒将有异志,收其主簿案问,杀之。褒怒,攻杀房,诬以谋反。诸葛亮诛房诸子,徙其四弟於越隽,欲以安之。褒犹不悛改,遂以郡叛应雍闿。
  • 常房转而来到牂牁郡,听闻太守朱褒有作乱迹象,就拿住郡主簿进行拷打,朱褒大怒,攻杀了常房,诸葛亮为安抚朱褒,就诛杀常房诸子,并流放其四弟去越巂,可朱褒依然决定举郡响应高定、雍闿的叛乱。至此,除永昌成蜀汉飞地外,其余牂牁、越巂、益州3郡全部叛乱。

    孙权的介入

    当雍闿请求内附东吴后,东吴交州刺史步骘就持节承制宣抚(步骘传时间有误),然后孙权迅速以刘璋之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屯于交、益交界处,同时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

    南中叛军勾结孙权
  • (注)三国志吕凯传:永昌既在益州郡之西,道路壅塞,与蜀隔绝,而郡太守改易,凯与府丞蜀郡王伉帅厉吏民,闭境拒闿。闿数移檄永昌,称说云云。凯答檄曰:天降丧乱,奸雄乘衅......故略陈所怀,惟将军察焉。"凯威恩内著,为郡中所信,故能全其节。
  • 此时的永昌郡在益州郡之西,道路断绝,还没有太守,唯有郡功曹吕凯和府丞蜀郡人王伉,两人鼓励麾下,关闭边境来抗拒雍闿。雍闿得到孙权所任命的永昌太守,就数次写檄文鼓动永昌郡,可惜吕凯在郡内威信很高,带领郡中拒绝了雍闿檄文的鼓动。

  • (注)华阳国志南中志: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闿。斫木坚刚,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欺夷。
  • 雍闿虽然叛乱,可益州蛮夷开始并没有响应,雍闿就派遣「为夷、汉所服」的益州人孟获前往说服夷人,孟获欺骗夷人说蜀汉打算强要「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夷人信以为真(怎么好骗?),就听从孟获,来响应雍闿。

  • (注)吴书曰:权遣立信都尉冯熙聘于蜀,吊备丧也。
  • 诸葛亮知道南中叛乱的背后有东吴的存在,打算派遣人员出使东吴,可出人意料的是,孙权突然派遣立信都尉冯熙,来为刘备吊丧。

    平叛的准备

    孙权这时候派人吊丧,不得不让蜀汉为之深虑,诸葛亮认为刘备病死,孙权「恐有异计,未知所如」,为此邓芝求见诸葛亮,被相中,而作为使者出使东吴。

  • (注)吴历:蜀致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自是之后,聘使往来以为常。吴亦致方土所出,以答其厚意焉。
  • 223年11月,邓芝出使东吴,还带来了「马二百匹,锦千端,及方物」,但孙权没有立刻会见邓芝,邓芝便主动求见孙权,以「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等说辞打动孙权,孙权就此断绝与曹魏的关系,选择和蜀汉结盟。

    蜀汉重新和东吴结盟,意味蜀汉东线的安全,以及斩断南中叛乱的外援!

    同年,曹魏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都纷纷给诸葛亮写信,要求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而诸葛亮作正议「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来反驳!

    与孙权重新结盟后,诸葛亮一度考虑过立刻南下平定叛乱,但长史王连以「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来劝说,诸葛亮因此搁置了南征计划。

    224年春,诸葛亮乃「务农殖谷,闭关息民」,致力于整年休养生息,发展农业,恢复国力。当年夏,东吴孙权派遣使者-辅义中郎将张温回报蜀汉,也同样送出与蜀汉对等的礼物。有趣的是,张温返回东吴后「称美蜀政」,遭到孙权暗恨。

    225年春,经过1年时间的休养生息,蜀汉国力已有恢复,诸葛亮准备南下平定叛乱。

    诸葛亮的南征兵力

    225年3月,诸葛亮以向朗代替已经病死的王连为长史,留在后方统事,参军马谡也留在后方,而以另一参军杨仪随军,遂开始南征。诸葛亮刚出征时,马谡相送数十里,建议诸葛亮「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于诸葛亮南征有多少兵力,已有论文根据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以武威将军刘尚渡过泸水平叛,出兵13000人,来对比推测诸葛亮的南征兵力,而【中国战争史】则估计诸葛亮南征兵力为2-3万。

    根据【晋书地理志】,蜀汉在章武元年(221年)在籍为「户二十万九十万」,又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原蜀汉辖区的在籍户口约有31万户,而南中有约14万户,超过40%,因此诸葛亮南征前蜀汉掌控的在籍人口数约50万左右。

    这样的话,按照军民1比10的比例,人口50万,那蜀汉军队大致在5-6万,假定汉中都督区有2万人,永安都督区有1万人,去掉留守成都的,估计留给诸葛亮南征兵力大致在2万左右,这对只剩下巴蜀和汉中的蜀汉来说,已经是相当大的动员数字了。

    三路南下

    诸葛亮率数万人分三路讨伐南中叛军,从三路军队出发的方向来反推,估计三路蜀军出发前是集结在犍为郡的僰道县。

    1. 丞相诸葛亮:讨伐越巂郡。
    2. 牂牁太守马忠:讨伐牂牁郡。
    3. 庲降都督李恢:讨伐益州郡。

    诸葛亮讨伐的目标是越巂郡的夷王高定,而高定在汉嘉郡南端的旄牛,以及越巂的定笮、卑水,这三县筑垒防守。

    诸葛亮从僰道县出发「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巂」,即是从僰道县-安上县走泸江水进入越巂郡,先前遥领越巂太守而住安水的龚禄也随军,然后诸葛亮从泸江水转卑水后登岸,应该是攻克了高定的卑水垒,之后「军卑水」,等待高定军众集结,再一并讨伐。

  • (注)诸葛亮集: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余人,求欲死战。
  • 雍闿率孟获等从益州郡来到越巂郡,与高定会合,没想到两人内讧了,高定部曲杀死雍闿等人,剩余的士庶拥戴孟获为主。诸葛亮对叛军发动了进攻,击败高定,俘获了高定妻子,但高定没有选择投降,而是结盟其他部落,纠集了2000多人,继续负隅顽抗,最终诸葛亮率蜀军斩杀高定,孟获从越巂退往益州郡。

    蜀军分三路 其中诸葛亮斩杀高定

    诸葛亮虽然斩杀高定,平定越巂,但随军的越巂太守龚禄在战事中,不幸被斯都耆帅李求承(【华阳国志】写作李承之)杀死,时年31岁。与此同时,马忠一路的东向进攻很顺利,击败了朱褒,平定牂牁郡。而李恢一路南向进攻益州郡,从犍为的僰道出发时,犍为郡太守王士被诸葛亮任命为益州郡太守,没想到王士南行前,也被蛮夷杀害。

    王士能够在犍为郡就遭遇蛮夷所害,说明蛮夷已经渗透到犍为郡,而庲降都督邓方曾经所治的南昌县,就在原东汉犍为郡的辖区内。王士遇害,李恢就独自率军,所谓「自僰道至朱提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及羊官水,至险,难行」,李恢应该是走羊官水南下。

    蜀军沿途应该会经过原朱提郡辖区内存县,当初「存县雍闿反,结垒于县山」,雍闿曾经在这里结垒,这里或许是蜀军的必经之路。李恢攻克后,转走存水,继续南下,抵达益州郡的味县,然后深入到昆泽县,这里距离李恢的老家俞元县,不到50公里。

  • (注)华阳国志南中志:亮既斩定元,而马忠破牂柯,李恢败于南中。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
  • 可惜李恢没有看到老乡的欢迎,而是突然被叛军「大相纠合」而「败于南中」,然后就被围困在昆泽(李恢传记载昆明,方北辰考据为昆泽之误写),直到诸葛亮渡泸。

    诸葛亮渡泸

    越巂的夷王高定被斩杀,而雍闿因内讧而死,孟获继承雍闿的位置后,退往益州郡。

  • (注)李贤注: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经朱提至僰道入江,在今巂州南。特有瘴气,三月四月经之必死。五月以后,行者得无害。故诸葛亮表云「五月度泸」,言其艰苦也。
  • 225年5月,诸葛亮率蜀军来到越巂、益州的郡界-泸水(金沙江)北岸,准备渡江。根据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两位教授苻丽平、李欣航,在亲身现场的考据,有华弹渡(宁南县华弹镇)和鱼鲊渡(会理县鱼鲊渡乡),适合大部队渡江。

    诸葛亮率军渡江后,兵临益州郡,而被困昆泽的李恢则欺骗南人「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李恢乘围军懈怠之时,击破了叛军。

    泸水上的鱼鲊渡口和华弹渡口

    李恢这「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往南到盘水(槃江),李恢扬威的范围也就是在益州郡的东段,和牂牁郡的西段。从【水经注】的记载来看,牂牁郡的朱褒逃往盘江,李恢追至盘江,而朱褒的人生可能就终结在盘江北岸。

  • (注)水经注:左思【蜀都赋】曰:漏江洑流溃其阿,汨若汤谷之杨涛,沛若蒙氾之涌波。诸葛亮之平南中也,战于是水之南......朱裒之反,李恢追至盘江者也......邛竹缘岭;又曰:面有桄榔。盘水北入叶榆水,诸葛亮入南战于盘东是也。
  • 诸葛亮在益州追击孟获,从而有了七擒孟获的事件,这在【华阳国志】和【汉晋春秋】中都有记载,而包括明代【蜀中广记】等大量著作也纷纷记载的七擒孟获的地点,至于诸葛亮是否七擒,怎么七擒,七擒是否附会等等,都不重要,只要知道孟获被诸葛亮活捉就行了。

    【水经注】记载诸葛亮「战于是水之南」和「战于盘东」,至少北魏时期就存在有诸葛亮在叶榆水之南(叶榆水注入今天的洱海,即古叶榆泽)和盘水以东作战的经历,而这些地方基本上在永昌郡、益州郡、牂牁郡。

    李恢兵败被困 诸葛亮渡泸后反杀 蜀军还和哀牢作战
  • (注)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上: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夷语王为"诏"。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秀诏、越析诏、浪穹诏、邆睒诏、施浪诏、蒙舍诏。兵埒,不能相君,蜀诸葛亮讨定之。
  • 诸葛亮活捉孟获后,来到滇池,宣告南中的大规模叛乱被基本平定。随后诸葛亮又以军队从益州郡出发,向西南进入永昌郡,平定郡南的哀牢夷,即唐代南诏的前身。

    蜀汉平定南中后

    如马谡所言,平定南中是「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军事上平定只是第一步,而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当战争结束后,又要回归到政治。

    诸葛亮重新划定南中的行政区划,原本是越巂、朱提(犍为属国)、牂柯、建宁(益州)、永昌5郡,划出越巂南部、永昌东部、建宁西部为云南郡,又将牂牁、建宁在盘水以南的部分组成兴古郡,重新划定后为越巂、朱提、牂牁、云南、建宁、永昌、兴古7郡。

    诸葛亮首要解决的是南人在蜀汉的政治地位问题,这南人并非蛮夷,而是南中士人,汉桓帝时期,牂牁郡人师从汝南许慎、应奉,学成后「还乡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之后像朱提郡更是「其民好学」,西晋时为「宁州冠冕」。

    这些士人多出自南中大姓,比如牂牁郡有大姓龙、傅、尹、董氏、王氏等;建宁有四姓,以及霍、爨二姓,叛乱的雍闿、孟获等就出自四姓中的雍、孟二氏;朱提则有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而永昌郡则有大姓陈、赵、谢、杨氏,功曹吕凯更是作为「吕氏世官领郡,于今三世矣」。

    诸葛亮继续以建宁人李恢为庲降都督,并兼领建宁太守,打破东汉旧有三互法,地方长官的籍贯回避制度。又把永昌人吕凯从功曹提升为云南太守(从永昌分出),李恢、吕凯都为南人,即是南人治理南人。

    诸葛亮还把南中的士人带往中央为官,如建宁人孟获为御史中丞,建宁人爨习为领军,朱提人孟琰为辅汉将军,孟琰其后可能随诸葛亮五伐。如孟获所言「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从此之后到蜀汉灭亡的近40年,的确没有南中士人叛乱的记载。

    蜀汉在南中的大姓雇佣夷人部曲制

    诸葛亮特地将南中青羌精锐万余户(其实大多数就在蜀郡属国)迁往蜀郡,为五部,号飞军。然后再把其余羸弱的夷人,配给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作为部曲。

  • (注)华阳国志南中志:移南中劲卒青羌万馀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故南人言「四姓五子」也。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
  • 夷人要是不服从,就让大姓靠金钱来解决,类似于雇佣,其中大户可以世袭官位,除了上面这些大姓外,建宁还有「霍家部曲」,朱提也是「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亦有部曲」,可见诸葛亮开创的方式得到扩散,乃至「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形成独特的南中大姓配给夷人部曲制。

    显然,诸葛亮采用的方式就是以汉制夷,允许南中大姓有一定兵权,以金钱雇佣夷人为部曲的方式,来有效控制夷人。除此之外,诸葛亮还运用独特的方式来获取夷人之心,就是闯入夷人的宗教文化信仰的世界。

    诸葛亮善画,当时「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歧、刘褒、蔡邕、张衡、曹旄、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诸葛亮为包括哀牢夷在内的夷人作图谱,乃「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涵盖了宗教、文化、风土、物产等等,夷人得到后就拿来供奉,后来「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诣,动亦如之。」

    可以说,诸葛亮以南人都督南人,对南中大姓给予权利,允许雇佣夷人部曲来以汉制夷,为夷人作图谱,引导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后来依然有夷人反叛蜀汉,后世夷人,乃至今日始终有崇拜诸葛亮的现象。

    蜀汉在南中收税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蜀汉基本上实现了对南中的有效控制,庲降都督的治所也从牂牁郡的平夷县,搬到了建宁郡的味县,差不多是南中的中央一带。除此之外,税收也是蜀汉政府比较有效控制南中的另一证明。

    蜀汉庲降都督治所的变迁

    需要明确的是,诸葛亮平在南中采取的措施始终是为蜀汉政府服务的,平定南中后「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让蜀汉政府的财政大捞了一笔,之后蜀汉政府也长期在南中收税,如同谯周一语道破的天机「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这税收还能引起「愁怨」。

    因此哪怕南中在诸葛亮在世时,也并非【襄阳记】所言「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大规模叛乱虽然没有,但零星叛乱还是多次发生的。诸葛亮返回成都后,南夷复叛,被庲降都督李恢讨平。李恢去世后,233年南中有夷帅刘胄叛乱,被马忠讨平。霍弋担任永昌太守时,屡次平定当地夷獠的叛乱。

    当然,蜀抽税南中是讲究技巧的。比如李恢平定叛乱后,迁徙「豪帅于成都」,然后「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来当做军资,从而「费用不乏」。让夷人豪帅与其部族隔离,以政府来替代豪帅,亲自来收税,来减少了中间损耗和环节,这财富密码就是:

  • 豪帅剥削部落百姓→豪帅叛乱被平定→蜀汉把豪帅隔离并亲自收税→形成新的豪帅
  •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张嶷传】有这么一句话「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是后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上县,去郡八百馀里,其郡徒有名而已」,焦璜死在223年,而龚禄死在随诸葛亮南征的225年,都死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前,所以【张嶷传】怎么记载是有问题的。

    后续

    总而言之,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庲降都督的治所从牂牁郡的平夷县,往西南搬迁600多里,至建宁郡的味县,基本上实现了对南中大部分的有效控制,后来虽也几次有夷人叛乱,但抽上来的大量税收,足以证明蜀汉政府对南中的控制程度。

    诸葛亮本质是封建政权的统治者,他不是夷人的解放者,只是夷人的安抚者,是作为汉族先进文明的代表人对落后的夷人文明的安抚和引导,当然,诸葛亮以其卓越才华为南中夷人作图谱,受到夷人的崇拜,其影响力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