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历史人物有哪些令人感慨的遗言?

2015-07-04知识

【多余的话】岂止令人感慨

孙果达(知乎专栏【史苑踏石】目录链接)

历史上古今中外的遗言,也许没有比瞿秋白给鲁迅的遗言【多余的话】更令人感慨:

由于必须通过敌人之手,遗言只能以灰色的笔触密写;

由于只能密写,居然连最后的遗言都不能直抒胸襟畅所欲言,甚至连信的抬头也不能写,怎不令人击节长吁;

由于不能写明抬头,也就直接导致收信人不明,也就直接影响对遗言性质的理解和判断;

由于收信人鲁迅的突然过世,遗言顿失解读人;

由于难以解读,遗言又以灰色掩护,也就直接导致对遗言内容理解可能的误读和误解;

由于误解,致使看似灰色的【多余的话】无言以对百口莫辩;

由于【多余的话】,致使唱着国际歌走上刑场,坚持面对敌人枪口视死如归的瞿秋白蒙上不白之冤。

综上所言,环环相扣,又岂止感慨。

长久以来对【多余的话】缺乏共识,最主要最关键的原因应该是对「话」的解读众说纷纭各持己见。因此,唯有排除形形色色的主观认识,完全以「话」的内容为客观依据,按标题、章节、文字的先后次序展开解读,形成不可或缺的逻辑链和证据链,才有可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否则,以主观认识为依据的解读就只能得出主观的结论。而自以为是的主观结论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无法形成逻辑链和证据链,也就缺乏说服力,既不足为信更不足为训。

为了方便阅读理解,以下对【多余的话】作一简明的解读,详解可参阅本专栏的文章解密【多余的话】——对王明罪孽的揭露和控诉。

标题:【多余的话】

通常理解「多余」是可有可无甚至累赘之意,但【辞海】对「余」的解释是「剩」。于是「多余的话」也就成为「许多剩下的话」,也就是瞿秋白的遗嘱。

引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诗经·黍离篇】,系当年东周大夫行至已遭毁坏的旧都镐京,因感伤和忧国而作。【辞海】对「引言」的解释之一是「启发别人」。因此,「引言」真实的涵义是在启发读者:读懂者,就知道瞿秋白是在为革命「心忧」;不懂者,可能误会瞿秋白是个人有所祈求。

但瞿秋白的「启发」应该还有特定的涵义,也就是说这个起始引言中顶格的「知我者」,很可能就是密信的抬头,就是指鲁迅,也就是遗言的收信人,因为鲁迅赠与瞿秋白的对联中就有一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详见本专栏文章 【多余的话】——给鲁迅的遗言。因此,【多余的话】就是给「知我者」鲁迅的密信。

代序:何必说

这个序言标题是双关语,乍看之下似乎是不必说了。但【辞海】对「何」的解释之一是「为什么」。因此「何必说」的真正含义是告诉鲁迅「为什么必须说」。

于是标题、引言与序言三者组合的完整意思就是:「许多剩下的话」因「心忧」而「必须说」。

第一节标题: 历史的误会」

这也是一句双关语,因此特地打上了引号。看似是历史「误会」了瞿秋白,其实瞿秋白要说的是自己「误会」了历史,也就是误以为王明路线是在帮助中国革命。【辞海】对「误」的解释之一是「受惑」。可见瞿秋白认为自己其实就是「受惑」者而犯下错误。

第二节标题:脆弱的二元人物

这是瞿秋白揭露王明路线危害中国革命的手法,即玩弄「二元」阴谋,就是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理论脱离实际。【辞海】对「二元论」的解释是「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即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学说。」通俗地说,瞿秋白深感自己「受惑」后成了言不由衷带着「假面具」的「二元人物」:「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

第三节标题:我和马克思主义

这也是一句双关语,习惯之下以为是瞿秋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但【辞海】对「和」的解释之一是「跟着唱。如一唱百和;随声附和。」瞿秋白利用「和」这一多音多义词,表达自己「跟着」也就是追随马克思主义的决心。瞿秋白其实是在表示自己虽然「受惑」,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绝不改变,绝不动摇。

第四节标题:盲动主义与立三路线

这是瞿秋白的自我检讨,是具体指出「受惑」后的错误,认为所谓盲动主义与立三路线都是「国际路线」,是「孤注一掷的拼命。用左倾空谈来掩盖右倾机会主义的实质。」「无往而不错」,「我应当负主要的责任」,因此「必须另起炉灶」。

第五节的标题:「文人」

这也是一句双关语,因此也特地打上了引号。这是瞿秋白对党的建议。

通常总以为「文人」就是文化人,但【辞海】却另有一种解释:「文人;文官。【国语·周语中】:‘武不可觌,文不可匿。’」其意是为武者不可炫耀自己武力,为文者不可隐藏自己观点。可见标题「文人」的真实内涵是「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

第六节标题:告别

瞿秋白向党和战友,尤其是向鲁迅告别的第一句话就是:「一出滑稽剧就此闭幕了!」之后又不厌其烦地提及「滑稽剧」:「结束这一出滑稽剧」,「不免是一出滑稽剧」; 「我这滑稽剧是要闭幕了」;「滑稽剧始终是完全落幕了」。瞿秋白究竟要表达什么?

【史记·滑稽列传】这样解释「滑稽剧」:「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能乱异同。」是「越出常规的荒诞方式」,「齐威王之时喜隐。」「喜隐谓好隐语。」可见似是而非与「隐语」正是「滑稽剧」的特点,也是「绅士」们无法想象更难以提防的。

瞿秋白借用了当时上海盛行的曲艺「滑稽剧」来比喻和形容「二元」的表里不一和口是心非,形象生动入木三分。陈独秀作为多年的老上海也有类似的揭露。

1929年8月5日,陈独秀致信中共中央谴责「盲动」:「这样的玩弄,这样的把戏」,「只有断送革命。」【辞海】对「把戏」的解释:一是「魔术、杂耍一类技艺的俗称。」二是「诡计;花招。」上海俚语把「滑稽剧」亦称作「出把戏」。「魔术」、「诡计」与「把戏」,可见瞿秋白的「滑稽剧」其实就是「二元」的通俗化和代名词,因此迫切希望其「完全落幕」。

瞿秋白用上海的地方方言表达,异地人士也许难以理解,但收信人鲁迅不仅不成问题,反而能够更深刻更贴切地领会瞿秋白想说的话。

最后的诗词——【偶成】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就义当天:「晨8时许,秋白披阅唐诗,有感,伏案写绝笔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联系【多余的话】,这首绝笔的内容就很好理解:革命低落,噩耗不断。十年孤独,信念坚强。这首绝笔其实是对【多余的话】的注释。

「虽然我明知道这里所写的,未必能够到得读者手里,也未必有出版的价值,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瞿秋白既然决心要「写一写」,显然已经想好了妥当的办法。随后的事实证明,瞿秋白用看似灰暗颓废的文笔掩饰高超精湛的词汇,巧妙地利用了敌人宣传的需要,让遗嘱顺利「到得读者手里」。因此,自毁名节是瞿秋白当时无奈且唯一的选择(也许受到当年有情报人员利用自己尸体传送绝密情报的启示),但无疑也给瞿秋白的精神造成难以名状的重压。毕竟,以后还存在着解密不成弄假传真的可能。因此,为了以防万一,瞿秋白必须在临终前再给【多余的话】打上一个明确无误的注释,这应该就是【偶成】的真正目的。

如果说【偶成】前三句是对【多余的话】的概括,那结尾一句就是瞿秋白强调自己虽然对马克思主义还是「一知半解」的「半偈」,但却是「无从改变」的唯一信仰。换句话说,瞿秋白其实是在表明自己绝不会「灰暗颓唐」,更不会贪生怕死背叛革命,从而暗示解读【多余的话】的正确途径。

更值得指出的是,1933年春,鲁迅为小说集【彷徨】题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此时瞿秋白正在鲁迅家养病,其绝笔诗【偶成】与【彷徨】的神韵何其相似乃尔,鲁迅当然能够理解。

通过上述严格按照【多余的话】密写顺序与文字运用的解读,以逻辑、内容与事实三方面形成的完整证据链,客观地还原了【多余的话】的真实,瞿秋白应该可以含笑九泉了。为了党和中国革命的安危,不仅对死亡不屑一顾,甚至甘冒「自毁名节」「自取其辱」的巨大风险,这就是瞿秋白!

(【史苑踏石】目录链接)

孙果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