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四大一线城市里,深圳该是最适合骑车的。
深圳的蓝独一无二;有超过45%的植被覆盖率,还有2448 公里长度全省居首的绿道。
至少在尝试骑车上班之前,我心里是这么认为的。
为了摆脱被一号线高峰支配的恐惧,我祭出了这辆被大家戏称为二八杠的单车,配置不高,但通勤绝对够用。
想象里,吹着海风,骑着车,一路飞驰,没有拥挤,没有焦急,还完成了日常的锻炼,真是不能更美妙的上下班方式。
然而,在沿着深南大道去上班的路上,我深切感受到的是, 深圳对自行车的不友好,至少上下班通勤时,很不友好。
1、在深圳骑车,到底有多难?
住在南山文体中心附近,上班在华侨城,沿着深南大道骑行,总体行程不超过10公里。
按照最正常的配速,25KM/h,最多25分钟。但现实是,遇上早高峰,得走超过一个小时。
逃过了挤不上车的无奈,又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尴尬。
是的,一路上并没有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有且仅有人行道上画两条线作为绿道代替自行车道的天才构想。
人行道上行人的拥挤及行动的不确定性,致使骑车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糟糕的铺装,也让骑车出行的舒适度大大降低。
这会儿的自行车就像是被蜘蛛网黏住的小虫,要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提着命,才能努力从人群里逃出来。
无可奈何,只能硬着头皮走上机动车道。
毕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6条及57条相关规定, 「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然而没想到,即便我已经努力保持在右侧车道的最右侧,等待我的仍是 交警的罚单,微信扫码50元。
此时,我才深刻意识到, 在深圳,自行车并没有路权 。
如果说遇到交警是偶发性事件,那 深圳林立的天桥,则是骑行者必须经历的劫难 。
更能教骑行者做人的,是断头路 。
深圳,一个随时都在城建的大型工地。这就让骑车变成了一个不可预知的游戏,因为不知道那一秒就能奇妙地走到一条断头路上。
被断头路欺负过不止一次的我,已经养成了骑车出门前先确定路线的习惯。然而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即便确定了路线,也可能会在某一天发现竖起了告示牌,前方施工请绕道,与断头路无二。
深圳的路,大概率是薛定谔的路。
2、这问题,早已老生常谈
事实上,对于自行车路权的讨论,由来已久。
前几年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发展,让这场讨论一度发酵,热度空前。
大家最初的愿景大约都是,「公共交通+共享单车」能成为深圳人的主流出行模式。
然而事与愿违。
解锁共享单车之后,接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依旧和人行道混同。随处可见的车辆占据了人行道,更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早晚高峰里,最后一公里的骑车效率,如同被搁置街头的共享单车,留之无用弃之可惜。
无论是人行道还是机动车道,发生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
一个个巨大的单车坟场,除了和共享单车的过量投放、维护不当、管理混乱有关,与深圳自行车出行无路可走也脱不了干系。
电动车和自行车有着相似的困境,走了这么些年,依旧无路可走。
2015年起,外卖逐渐占据了深圳人的一日三餐,几天前,深圳的外卖活跃度为全国第一。
而靠着外卖小哥送来的餐食生存的人里,总有抱怨外卖小哥在人行道上横冲直撞的声音。
究其根本,深圳没有非机动车道,他们只能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里来回穿梭。
3、深圳的自行车道,去哪儿了?
上个世纪末,自行车依旧是国人所能拥有的最高财富三转一响四大件之一。
那会儿的深圳经济刚开始发展, 自行车道所代表的慢速经济还没给汽车对应的高速经济让路。
当时的深圳,还是有自行车专用道的。
1997年,距离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过去了15年,深圳已经基本完成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市场经济的十大体系也已经初步建立。
当年【深圳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就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公共交通和私人轿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特区内部分道路自行车道和人行道并建,主要交叉口左转弯自行车与行人同行 ……以提高机动车通行能力。」
自此,自行车道从城市道路里移入人行道,基本等同取消。
汽车道一拓再拓,自行车道不断被边缘化,直到最终自行车失去路权。
随着私家车盛行,深圳市自行车出行交通比例逐年降低,2005—2010年,深圳市交通出行比例只有4%-6%。
2010年底,深圳常住人口为1035万。很多人坚信,「 深圳是个家家都有私家车,自行车即将消失的城市。」
2012年,国外兴起的公共自行车模式引进深圳,上海永久在深圳组建深圳市公共自行车租赁有限公司,政府开始推行绿道。
自行车仿佛有了那么一丝路权。
也是这一年「来了,就是深圳人」横空出世。
不知道因为这句口号到深圳的人有多少,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是从富士康流水线上的员工,到科技园的程序员福田CBD的金融白领,一个都不少。
2017年,传言深圳实际人口超2000万。
2018年,深圳的机动车保有量大概335万辆,成为全球第十一个、全国第四个日均公交客运量达千万人以上的城市。
正如曾经爆火的文章【通勤,正在「杀死」1000万北京青年】,套用在深圳毫无违和感。
随着近年来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 深圳并没有成为「家家都有私家车」的城市,反倒是自行车打起了「翻身仗」。
然而匹配设施的滞后,让深圳成为了一座适合骑车又不适合骑车的城市,让不少本可骑车通勤的人放弃了这种选择。
车无路可骑,没有停放保管设施,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混同,公共交通剩下的最后一公里,深圳人还是靠双腿走完。
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推进,深圳湾区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以其他湾区的中心城市作为对标,势在必行。
-纽约第五大道如此拥挤,他们还是塞下了一条自行车道;没有专门自行车道的位置,自行车和机动车共享路权;-日本自行车和机动车共享路权,停车地点有严格的规定;
-德国3.8万公里长的公路中,近半数修建了自行车道,并且,德国各主要城市都建有专供自行车使用的高速公路。
显然,在这点上,深圳仍需努力。
来来往往的人给深圳赠送了40年的人口红利,让深圳朝气蓬勃。
要深圳永远年轻,也要谦卑和思考,清醒地看待这个时刻光环笼罩的城市。
只愿这样的一天能早日到来:
不仅是绿道,即便在早高峰,所有人都能坦然地骑着车,享受独有的深圳蓝、深圳绿。
部分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道路安全法
2 深圳市完善自行车交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3 论城市规划与社会建设——以深圳为例
4 深圳特区道路交通规划简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研究所
5 深圳市2011、2018年年鉴
我是时光君,人称「深圳百晓生」
关注我 @深圳微时光
码字不易,你的每一个点赞,都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