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与 自我怀疑感 和 智力欺诈感 (feelings of self-doubt and intellectual fraud)有关(Villwock, Sobin, Koester, & Harris, 2016) [1] ,并且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失败。
此外,冒名顶替综合征还与 内向 和 焦虑特质 有关。当冒名顶替综合征「患者」遭受严厉批评时,他们的表现可能会变得更糟(Langford & Clance, 1993; Murugesu, 2020) [2] [3] 。
什么是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
心理学家Joe Langford 和 Pauline Clance [4] 将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定义为【个体认为自己获得的成就并不是来源于其真正的能力,而是碰运气。】
虽然美国精神病协会并未将之视为精神疾病,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Bravata [5] 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 (Imposter Syndrome)指的是:「尽管个体取得了客观上的成功,但并不能将自己的成功内化,不能将成功归因到自身的努力和实力,并持续自我怀疑,害怕被暴露自己的实力不足,或者被别人发现自己冒名顶替他人。」
Bravata et al. suggest that imposter syndrome describes high achievers who 「despite their objective successes, fail to internalize their accomplishments and have persistent self-doubt and fear of being exposed as a fraud or imposter.」冒名顶替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Bravata对284个冒名顶替综合征相关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14,000多名被试)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
Langford 和 Clance (1993) 认为,冒名顶替综合征这一现象可能与个体的 不安全感、自我怀疑 和 试图实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有关。该研究认为,增强冒名顶替综合征者的自我价值,加强其对自己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面对灾难化失败的恐惧,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影响。
Bravata亦认为, 冒名顶替综合征与完美主义有关。 完美主义者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不可能实现的高目标(如试图实现理想化自我),并且无法承受失败风险。他们总是习惯于从控制感中得到安全感,无法忍受不确定因素。
由于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总是过于严苛,他们的想法就会变得很两极化:要么我是完美无缺的六边形战士,要么我就是个能力不足的废物。他们试图用严厉的自我批评来督促自己,但事实上 完美本身就并不存在 ,两极化的、苛刻的自我批评不仅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还会使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冒名顶替者」。
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评估量表
Mak、Kleitman 和 Abbott(2019 年) [6] 对测量冒名顶替综合征的工具进行了研究,其中信效度最高的测量工具,分别是C lance冒名顶替综合征测量问卷(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和 HIPS问卷(Harvey Imposter Scale ,HIPS)。
C lance冒名顶替综合征测量问卷(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 )
Clance Imposter Phenomenon Scale共20题,采用五点里克特量表形式,被试需要根据每题的描述,选择自己觉得最真实的描述(1是完全不真实,5是非常真实)。
这些题目包括:
该问卷得分40以下者没有或很少出现冒名顶替综合征,高于80分则说明其有强烈的冒名顶替综合征经历。
HIPS问卷
HIPS是一份具有14项题目的问卷,采用7点积分。得分越高,其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体验越强烈。
问卷上的题目包括:
以上两种测验方法信效度较好,是测量个体冒名顶替综合征水平的有效方法。
如何克服冒名顶替综合征?
虽然Bravata的研究更侧重于成就卓著的个体,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别担心,冒名顶替综合征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你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增强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让它不再限制你的表现。
1.反驳你的消极想法
当你发现自己有一次陷入自我贬低时,你可以去试着举出实例来论证这些消极想法是不是都是怎的。
消极想法 :怎么别人做得都比我好,我真没用,这次presentation肯定完蛋了反驳例证 :虽然每次做presentation都很紧张,但是我每一次完成的分数都很不错。或许我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没用」。
用积极的想法代替 :我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感到紧张也是正常的。我还有时间可以去准备它,我可以做得比上次更好。
记住,在反驳消极想法时, 只要你找出一个例证,那么消极想法就不成立,它不是事实,也不应该成为你的自我设限。
如果你还是有些苦恼,不如在纠结时问问自己: 我这种想法,是对我有帮助,还是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2.用积极的自我对话代替消极的自我对话
语言是有力量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感觉更好或者更坏,并且自我对话的积极性与消极性,显著影响着我们处理任务和克服障碍、迎接挑战的方式(Clough & Strycharczyk,2015) [7] 。
正如上一条所展示的那样,遇到困难时,重复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改变你的精神面貌,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我感到不知所措,但我知道如何控制这些感觉,我需要专注于放松自己,然后尽我所能就好。如果这些描述让你感到很抽象,你可以尝试下方的消极想法工作表,帮助自己建立更积极的自我对话。
3.正念呼吸
当你陷入对过去的懊悔和未来的担忧时,你往往会被那些过去和未来的思绪带跑,忘记自己正活在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而正念就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当下的状态,觉察(Paying Attention to or Being Aware)当下,关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对意识和思绪不做任何判断(Non-judgementally)。
我们脑子里每天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这些念头出现得是如此的频繁,以至于你难以统计甚至是回想起这些念头有哪些、是什么。有一些想法会使你焦虑,让你无法停止担忧和胡思乱想。但如果你能够接受这些想法存在,平静地看待想法,你就能保持放松,也就不会被焦虑所带走。
正念呼吸就是一个最简单便行的 处理焦虑、放松身心 的方法。
正念呼吸步骤:采取基础坐直,保持身体正直;
用意识关注身体的感受,感受身体与周遭的接触,例如脚踩坚实大地的稳重感,屁股坐在椅子上的舒适感;
注意和感受呼吸,例如通过鼻孔的空气/呼吸与呼吸之间的停顿/每一次呼吸的深度/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的温度变化…等等,专注于感受呼吸。
最好是用鼻呼吸。不必深呼吸或试图控制呼吸,顺其自然地感受着呼吸的来到。如果不熟练,可以试着在呼吸时数数字、贴数字标签,即配合呼吸从1数到10,数到10后再回过头来从1开始数。
浮现杂念时,就将注意力放回至呼吸一呼吸是"意识的锚」。产生杂念是很正常的,不必过度苛求。把思绪当做一阵风,来了又去,去之即走,不要过多关注,也不要评判自己的想法,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即可。
参考
- ^ Villwock, J. A., Sobin, L. B., Koester, L. A., & Harris, T. M. (2016). Impostor syndrome and burnout among American medical students: A pilot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7, 364–369.
- ^ Langford, J., & Clance, P. R. (1993). The imposter phenomenon: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regarding dynamics, personality and family patter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30(3), 495–501.
- ^ Murugesu, J. (2020). Harsh peer reviewer comments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minorities. New Scientist.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20, from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31559-harsh-peer-reviewer-comments-disproportionately-affect-minorities/
- ^ Clance, P. R. (1985). The impostor phenomenon: When success makes you feel like a fake. Peachtree Publishers.
- ^ Bravata, D. M., Watts, S. A., Keefer, A. L., Madhusudhan, D. K., Taylor, K. T., Clark, D. M., … Hagg, H. K. (2019). Prevalence, predictors, and treatment of impostor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35, 1252–1275.
- ^ Mak, K. K., Kleitman, S., & Abbott, M. J. (2019). Impostor phenomenon measurement scale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 ^ Clough, P., & Strycharczyk, D. (2015). Developing mental toughness: Co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performance, resilience and wellbeing. Kogan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