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地震的分布
![](https://img.jasve.com/2024-3/baff41e34bd2932c13453cf99dea21d8.webp)
@孟德尔
说的对,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海洋,但是这只是现象。
实际上, 大部分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目前大多数板块边界都是洋壳和陆壳的边界,洋壳俯冲到陆壳之下,就会通过构造运动释放大量的能量,因此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俯冲带,如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带。此外,俯冲带附近都会形成一些岛弧,如今天的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所以这些地方的地震非常频繁。
随着洋壳不断俯冲到陆壳之下,洋壳隔开的两个陆壳越来越近,最终发生陆陆碰撞,所以也存在陆壳与陆壳的边界,如著名的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造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青藏高原。所以青藏高原及周边都是很容易发生地震的地方。
除了这种板块边界,还存在很多小的块体, 块体边界也是地震非常容易发生的地方
![](https://img.jasve.com/2024-3/a12891c3e59a6d83061222d26515906b.webp)
目前我国可以分为几个大的块体和一些小的次级块体,这些块体的边界也就是国内地震比较多的一些活动断裂带。这方面就不展开了。
![](https://img.jasve.com/2024-3/8a0dab1578cfbb14c0d781ceb2c9804e.webp)
其次,为何城市都恰好避开了地震带?
@负二的说法其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以人类这么短的历史,城市位置的选择其实跟地震的关系不太大。反而跟洪水,比较相关,如殷商迁都。
目前来说,7级以上大地震的复发周期,基本都在千年以上,像汶川地震这么大的地震,复发周期甚至在3000年左右。所以人类如此短的历史,同一城市,经历几次大地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所以逃避地震灾难而搬迁城市,不太实际。
而 城市的形成则跟经济文化密切相关 ,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表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一般都会隆起成山,山区常常不适合农业生产,没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承载大量的人口,就无从谈起形成城市。而构造运动相对弱的地震,会在沉积作用下,形成广袤的平原,是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增加人口,进而形成城市的,所以 多数城市都很巧合的在地震较少的地方建立了 。
但是也有例外 。构造运动,有隆升,就会有下降。下降的地方,经常形成一些小型的断陷盆地,有盆地,就足以发展成为城市。今天的鄂尔多斯块体周边,就是一系列的断裂盆地带,包括了渭河盆地( 西安 ), 银川 盆地,河套盆地( 包头,呼和浩特 ), 太原 盆地, 临汾 盆地等。这些地方地震则相对很频繁,如1556年发生在西安附近的华县8.25级地震,1303年发生在临汾附近的洪洞8.0级地震,1739年发生在银川附近的平罗8.9级地震。 所以少部分城市则在地震带上建立了。
![](https://img.jasve.com/2024-3/8dd0f5a03fdd1b303b421d6e4ae236d6.webp)
结论:
1. 大地震较长的复发周期,以及人类短暂的文明,决定了其对城市选址影响不太大;
2.我国构造运动较弱的东部平原地区,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承载大量人口,进而形成城市,所以多数城市都巧合地建立在了地震较少的地方;在一些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会发育一些小型盆地,也足以形成城市,所以少数城市则是建立在了地震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