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青岛市博物馆中有哪些珍贵的书画文物?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2021-05-20知识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书画文物,历经数十年的征集积累,通过征集、调拨、个人捐赠,已涵盖了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名家如:

赵子昂【携琴闲步图轴】、谢时臣【太行晴雪图】、徐渭行书大中堂、董其昌临古精品册、朱耷【荷花芦雁图】、四王作品(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翠)、高凤翰【西亭诗思图轴】、刘墉行书【容台集】句轴、郑板桥【墨竹石图】等。

青岛市博物馆的书画藏品还得益于这片土地上的杰出人物,以高凤翰、法若真、张应召、姜淑斋等为代表的青岛籍书画名家作品,既彰显了青岛文化的地域特色,也使青岛博物馆的收藏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

赵子昂【携琴闲步图轴】

【作品解读】

画中隔溪的陂岸小路横贯画面,秋林疏落两旁,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挂满枝。溪水潺潺微波粼粼,流淌兀石间,近处杂草葳蕤、青苔丛生,景色清旷而平淡。画面左侧的水中,一条带篷小船,身着蓝布衣的艄公,正站立撑杆离岸。岸边一个刚渡过河下船,身披红色素边斗篷的束髻持杖书生与紧跟其后携琴白衣书童同时回首,似对艄公话别。画面的右侧是人物要去的方向,而迎面的山只画了一角,整个山峦在画面之外,通过岸上两人行走的方向,点出画外还有无限的景物,画似尽而意未尽。此图作者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人船线描工细劲健,严谨中蕴隽秀。树石陂陀行笔凝重,苍逸中含清润。绿树、红衣,设色浓郁中显清丽,且色不掩笔,醇厚而富于韵致。岸上两人徐步缓行,回首道别意态生动。

该作品用线劲秀含蓄、浑融古雅,披麻皴柔和而点苔则充满节奏,流水用细劲含蓄的线条绘成,与溪边突石连成一片。画风静雅朴素、空灵隽秀、简率清远,有青绿设色古意,颇有寄情于山水田园的境界,显然是元画中的上品之作。据专家鉴定此画确系元代赵氏画派,此前被认为是赵子昂所作,近年也有研究认为是出自其子赵雍之晚年手笔,只是后添了赵子昂的伪款。

谢时臣【太行晴雪图】

【作品解读】

此图以巨帧大幅描绘巍峨太行,大雪过后,盘车行旅之景象。整幅构图饱满,远景以淡墨渲染空天水际,中墨勾勒山体轮廓,并以「留白」手法所表现的皑皑白雪衬托山形,呈现清冷萧索之山相。皴擦之法多施于山体下端,加之淡墨烘托,令其与山冈雪地互相关照。中景山间杂树相生,楼阁掩映,山路曲回处一队行旅担货驱驴而行,坡岸茅店中三五旅人饮酒取暖。近景左侧水波虚实相济,雪涧狭隙处牛车、旅人涉水争渡;右侧水口涌波,江岸乌篷小船内人物的野逸之态与之形成对照,意趣横生。由题跋可知,此图为谢时臣六十四岁时所作,画家既能从大处着眼,以全景式的饱满构图,彰显雪中太行山险峻巍峨的气势,画面通透空灵;又从细节入手,表现雪江渡口商队行旅的繁忙百态,给观者以磅礴、坚韧、温情等多重心理照应,可谓气象万千之作。「太行晴雪」之题,更以一个「晴」字,化解风雪苦旅的黯然,使奔忙的旅人与萧索的雪冬形成一种平衡,反映了画家俯仰天地、淡泊宁静的旷达心境与情怀。

董其昌临古精品册
朱耷【荷花芦雁图】

【作品解读】

此图绘芦雁荷花相映成趣的夏日景象。芦雁是朱耷常见的绘画题材,作为画面主体的四只芦雁飞鸣聚止在岸石之上,或落地收翅,或含颈梳理,或展翅鸣叫,却都是一副白眼朝天的神情。画面顶端崖下悬垂三朵红色荷花,搭配旁边的数枝折芦,迎风摇曳。

该作洒脱淡泊,意蕴生发。用笔简朴豪放、苍劲率意,寥寥数笔将芦雁受欺却不屈的情态刻画的出神入化。不仅展现了朱耷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也体现了其应目会心、游刃有余的艺术功力。

王时敏设色仿黄子久浮峦暖翠图轴

【作品解读】

以全景式构图画峰峦层叠,翠冈叠石,村舍溪流,脉理井然。山下岩壑间丛林蓊郁,掩映着幽静的茅舍、草亭。右边半山坳中水磨在转动,其下便是瀑布高悬的峭崖,左边台地上屋瓦村舍临溪而筑、田畴人家倚山而耕,清幽静谧。极远望去,山岚浮云、峰聚石攒,远山如黛。

整图笔势雄伟,山石多用披麻,横笔点苔,少施赭石,石绿,使之苍翠秀润,所画树种繁多,勾圈点簇,颇得神态。此图深得大痴画峰峦浑厚,草木华滋的特点,用笔苍郁沉厚中透出秀润。

高凤翰【西亭诗思图轴】

【作品解读】

此画以人物为创作中心,辅以风景描绘。中景所绘男子为画家高凤翰。他头戴竹笠,双目温和地平视前方,左手微提洁白袷衣,有欲轻轻迈步向前之意;右手持一根纤细的竹杖,呈现出稳健、安详的姿态。前景中雨后幽绿的草地上横卧着一块长有点点青苔的奇石,呼应着远处静谧的西亭之景;两尊巨大的柱石分立画家两侧,丰茂的梧桐覆盖石顶,另有浓丽的芭蕉和清雅的竹子依伴在左侧巨石之旁。

图中的高凤翰小照为其好友画家黄钰所作,由高凤翰本人后补景而成。「西亭」位于高凤翰胶州故居的「西园」,那里曾是他苦修多年的地方,园内的梧桐、竹、芭蕉、奇石都是他无法忘怀的老朋友。高凤翰作此画时年52岁,当年他正远离家乡,在泰州任县丞兼管盐务,而于此之前,他在官场派系斗争中受诬入狱,虽得昭雪,但已对仕途心冷,所以,作品中的画与诗就展现出画家对家乡美好生活的追忆,自然地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整幅画中所散发出的清冷之韵也表征了画家孤独的内心所持守的高风亮节。

此幅由黄钰和高凤翰合作而成的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堪称珍贵。首先,高凤翰素有「诗书画印」四绝之称,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著有【南阜山人诗集】;他的篆刻力追秦汉风格,以金石铭刻,砖瓦印文制印,用刀如笔。此作集合了高凤翰的诗、书、画、印之美,对研究高凤翰的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黄为高作小照是写实,而高笔下的「西亭」之景源于他的记忆,借如此的「虚」配「实」,拓展了画面时空,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第三,画面氛围虽显静寂,但仿似马上就要移步向前的人物、饱含生机的苔藓、浓淡变幻交织的树木、灵动流转的雨气和石气,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好像画家刚从雨中寻诗而归,带着几分愉悦和未尽的雅兴走向我们,而周围的景物也作出了附和。更为重要的是,物象的传神描写与画家师友的题记都透露出清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与生活信息,这让此作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人风尚的宝贵资料。

刘墉行书【容台集】句轴
郑板桥【墨竹石图】

具有怎样的艺术价值?

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自成体系。它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讲求笔墨、气韵、意境、格调为标准,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文化艺术。

明、清两代,秉承宋元画风,文人写意画日臻成熟,画家林立,名家辈出,流派众多。

像明代,出现了不少地域性的名家及流派,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清代画坛派系更加纷繁,继承水墨写意的传统技法,并将书法、篆刻的用笔融入绘画中,各种艺术思潮十分活跃。传世的绘画作品则是几千年文化凝聚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