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德国一战后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是如何形成的?

2016-03-16知识

来自我的专栏文章:

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 大石头路73号 - 知乎专栏

答案有些长,内容不仅限于恶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还包括背景以及带来的影响,涉及【凡尔赛和约】、凯恩斯、纳粹上台、欧债危机等。原因部分已加粗


一万亿马克只能买一个面包——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上个世纪初。

1914年,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席卷了整个欧洲。1918年,同盟国战败。1919年,协约国与同盟国在巴黎举行会议,商谈和谈事宜,史称巴黎和会。会议上各方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该条约对战争发起国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治,其中包括:


德国赔偿战争受害国2000多亿马克;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法国;萨尔煤矿区划归法国开采15年;莱茵河以西的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国所有海外殖民地被分让给其他协约国,等等。


据统计,德国由此共损失了13.5%的领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产地以及半数的钢铁工业。在协约国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惩罚这个战争首犯,才能避免欧洲大陆上再次出现一个强大的德国。


不过也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的,在巴黎和会上,战胜国英国的代表团里就有一个人对【凡尔赛和约】过分苛刻的条款十分不满,这个人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位著名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当时是英国财政部的首席代表。凯恩斯回到英国后,于当年写了一本名为【和平的经济后果】(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Peace)的著作,阐述了自己对于德国赔偿问题的不同看法。凯恩斯认为,各国政治首脑只顾从德国身上占便宜和趁火打劫,高额的战争赔偿款是德国完全无法负担的。这样的和约只会摧毁德国经济,而世界将会再次受到威胁。世界大战起源于匮乏,但不应该终结于掠夺,我们应该让欧洲人在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的欧洲。


当然,没有政治家们愿意听他这番「鬼话」,他们恨不得让战败国永远不得翻身。但是凯恩斯这本书在欧洲却大受欢迎,特别是在战败国赢得了大量读者,因为他们亲历了和平协约对家乡的摧残。这其中就有一位来自奥地利的年轻人,他比凯恩斯小16岁,在读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之后,他对凯恩斯充满了敬意,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后来哈耶克来到英国研究经济学,不过逐渐与凯恩斯的经济学观点出现分歧,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战,这是后话。


事实也证明,【凡尔赛和约】并未产生协约国预期的效果。首先发生的事情就是,德国经济崩溃了。



1918年,德国成立了魏玛共和国,德国人民本以为战争结束后终于可以走上复苏之路,但没想到短命的魏玛共和国注定与「混乱」联系在了一起,其中经济领域的灾难就是1919年到1923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下面这张图是1923年的柏林的一个面包店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的是,买一个面包需要一万亿马克。这就是当时德国经济状况的一个缩影,由于这次通货膨胀过于严重,人们把它称作「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


(来源:LeMO Kapitel - Weimarer Republik - Innenpolitik - Inflation 1923)



那么这次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战争过后德国本以就饱受摧残,经济出现衰退,财政收入锐减。而上面提到的【凡尔赛和约】又要求德国支付大量赔偿款。由于无力承担这样的政府支出,魏玛政府选择开动印钞机,大量发行纸币,希望能够减轻国家债务负担,刺激经济。


第二,要想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出现,根本的办法还是发展经济,一旦经济能够出现增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那么许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德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地带鲁尔区被协约国占领,自然资源(如萨尔煤矿)也被割让给战胜国,这使德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以上两点应该是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战后的贸易逆差、不稳定的政治体制等。


总之,在魏玛政府的失败政策以及外部压力之下,凯恩斯当年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次通胀有多严重呢?我们来看这个表格:


(来源:Deutsche Inflation 1914 bis 1923 â€「 Wikipedia)



这是当时德国流通的货币「马克」(全称是「纸马克」Papiermark)从1914年到1923年的贬值情况。第一列是1金马克(金马克Goldmark是德国1873年到1914年使用的货币)兑换马克的数量,从1914年引入新版马克代替金马克时候的1:1,到1923年11月初已经变成1:100,000,000,000(一千亿)。第三列是寄一次信件需要多少马克。1918年初只需要0.15马克,到了1923年寄信就得花一亿马克。最后一列则是美元对马克的汇率。1914年1美元等于4.2马克,但1923年马克已经贬值到了1美元等于420,000,000,000马克(4200亿)。


这些数字后面有多少个零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马克已经贬值的如同废纸。而且确实,这些纸币真的被当做废纸使用了。家里生火取暖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木材还便宜,注意下图这个人烧的可是一亿马克面额的钞票:


(来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小孩子们也不用买玩具了,直接可以拿一捆一捆的钞票垒房子:

(来源:Hyperinflation of the Weimar Republic in 1923 Germany)



这是普通民众的生活,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更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先看一下股票市场,政府印钞票通常会推高股票指数。德国股票指数在1917年刚刚超过100点,到了1923年直接超过了10万亿点。

(来源:Datei:Aktienindex des Statistischen Reichsamtes in Papiermark.png â€「 Wikipedia)



而劳动力市场同样产生了较大波动。下面这张图是德国勃兰登堡州地区的就业人数(不过缺少数量单位),蓝色是原始数据,橙色是剔除了季节影响的数据。从20年代末开始就业率出现下滑,到了1932年跌落到了谷底。虽然这一数据是恶性通胀发生之后,但我想就业率的下滑与通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存在紧密联系。不过这些不是这幅图的重点,重点将留到后面说。



到了1923年,德国政府终于想出了办法暂时缓解了这场恶性通货膨胀。主要的措施是发行新货币,代替旧版马克,汇率为一个新货币单位等于一万亿老版马克。同时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此外经过与一战战胜国的协商,德国的战争赔款得到削减。其实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德国的战争赔款并不是以德国市面上的马克来偿还的,所以通货膨胀并不会导致赔偿款的贬值,但是一个经济临近崩溃的德国对于战胜国来说终究不是什么好事,在这一点上政治家的觉悟要远远低于凯恩斯。


不过欧洲政治家的反应还是太迟了,这场经济危机让魏玛共和国元气大伤,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失望情绪到达极点。恶性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当属德国的广大民众,他们苦心积累的马克变得一文不值,财富直接归零。民众最失望的时刻,也正是新的政治势力野蛮生长的好时机,这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就是纳粹。在魏玛共和国后期的30年代初,纳粹党迎来了扩张的黄金期,他们告诉人们,纳粹党会让德国的经济重新复苏,会让人们重新得到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再回头看一下上一张关于劳动力市场就业率的图表,30年代初也正是就业率的最低谷,纳粹党的这套宣传十分有号召力,而且不要忘了,纳粹党的全称可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仅仅这个名字就对劳苦大众有足够的吸引力了。果然,在1933年,纳粹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德国开始了一个更加黑暗的时期。而当初协约国企图通过【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国的计划彻底落空,反而迎来了另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凯恩斯一语成谶。


虽然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纳粹上台归因于这场经济危机,但这次恶性通胀对于纳粹的崛起多多少少起到了助推作用。此外,这次恶性通胀的另一个更加长远的影响是,德国人自此之后对国家的货币政策慎之又慎,因为那次通胀的恶果实在是太过刻骨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中央银行」、「保持币值稳定」作为核心准则被刻在了德国经济体系当中,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货币政策滥印钞票来刺激经济,德国联邦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拥有独立的地位。后来到了世纪之交的20世纪末,欧盟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市场,引入欧元并建立了欧洲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就是根据德国联邦银行的模式建立的,在之后的数年时间里都坚持绝对的独立性。


不过后来欧洲央行还是发生了一些变化。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欧洲央行在2011年决定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帮助两国度过难关。这一政策意味着欧洲央行要间接开闸放水,向市场注入欧元,这与德国一贯坚持的原则完全不符。所以时任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央行执委会成员的德国人Jürgen Stark提出辞职,以示对该政策的抗议。同时,德国央行也时不时的对欧洲央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提出批评意见。但实际上这些抗议并未取得期待的效果,特别是在意大利人德拉吉上任欧洲央行主席后,推出了欧洲版量化宽松政策。印钞机已经开动,欧元基准利率如今已下调至0%。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了。